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性格庸常性分析及其现实性表现

时间:2024-05-04

刘理洋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性格庸常性分析及其现实性表现

刘理洋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日瓦戈医生》是俄国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一部蜚声文坛的作品,以往的学者都对这部作品做出了不同的解读,例如将其作为基督的形象或者圣愚的形象解读等,而本文将从爱情与婚姻、革命与战争以及人物与作者三个方面来分析日瓦戈性格中的庸常性和其中的现实性表现。

《日瓦戈医生》;现实性表现;主人公性格庸常性

1 引言

就像海德格尔曾说过的那样“特人被抛出在诸神与人类之间”,并且应该“为他的民族谋求真理”。①当作为诗人的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发现诗歌已经不能容纳下他想表达的繁复的思想时,他开始创作小说。《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著名长篇小说。作品通过日瓦戈医生这一个普通人物的视角,描写了俄罗斯20世纪最初动荡的几十年,历经1905年革命、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事件,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

这本小说写于1948年,历时八年才最终完成,1956年在米兰面世后立时引起西方文坛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这本经典早已经被解读了无数次,很多学者试图从日瓦格形象中的“多余人”“基督形象”“圣愚形象”和与拉拉圣洁爱情等等非常具有高度的层面来解读这部作品。但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却正是在于它书中人物的平凡和庸常的一面,正是因为日瓦格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非常有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但是又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才使得这个人物更具有现实表现性。

本文将试图从这种平凡和庸常性去解读本文的现实主义表现。

2 爱情与婚姻

在小说中一共为我们详尽的描写了两对夫妻——日瓦格与冬妮娅,帕莎与拉拉。还有拉拉与日瓦格之间的爱情。

日瓦格与冬妮娅的感情完全是催发出来的,他们原本是青梅竹马,却不得不按照冬妮娅的母亲伊万诺夫娜逝世前的请求结为夫妻。正如罗素曾经说过的那样:“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日瓦格有理由不爱冬妮娅,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还没有萌发就已经被压制了。他们的感情甚至夹杂着很多属于少年人不成熟情欲的成分。他跟冬妮娅之间大部分的交流源于婚姻,而不是爱情,他们在一起的原因大部分是出于婚姻的捆绑,而不是互相吸引。

但书中在日瓦格从游击队逃回瓦尔金诺与拉拉同居的时候,曾经有一段关于日瓦格梦境的描写,在梦中门外是他与冬妮娅的儿子舒拉在放声地哭泣着,呼唤着自己的父亲,洪水马上就要来了,可是日瓦格却仍然紧锁着门,因为梦境中的他心中想要对拉拉担负起所谓责任的虚荣心战胜了自己对舒拉的责任感。梦境揭示了他的潜意识,他为了更为虚幻的爱情而放弃对现实生活中家庭的责任感,这个梦也揭示了他后来放弃到莫斯科去寻找家人,反而留在瓦雷金诺的选择。

在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的时候,日瓦格显得十分懦弱,他对拉拉的爱情也并不就是坚定不移,负责到底的。

日瓦格对拉拉的爱情是以最为平凡的方式展现的。他先是被拉拉惊人的美貌所吸引,又被她性格中不屈的精神所折服,继而把自己对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可是当他与拉拉在瓦尔金诺真正短暂的生活在一起时,拉拉稍有抱怨,日瓦格就说道:“可是,我的天使,要知道可是你自己坚持到这儿来的。你还记得吧,我反对了很久,一直不通。”②这与当初他对于自己的岳父和妻子想要从莫斯科搬到瓦尔金诺的态度何其相似,当时他分明是不赞成家里的决定,却还是默不作声的与家人一齐离开。那时候他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反而采取了一种懦弱的事不关己的态度,同样的在与拉拉的爱情中最终也是他放弃了继续同拉拉在一起的权利,把她骗上了开往远东的火车。

日瓦格在爱情和婚姻上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对心灵共通的纯洁的向往,更多的是一种懦弱和薄弱的意志力。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显而易见甚至令人憎恶的缺点,才使他更像是一个会犯错的现实中的人物。

3 革命与战争

帕斯捷尔纳克让他的主人公对革命和战争采取了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不同的态度——一种无可奈何,随波逐流的态度,而不再是那种单纯的反对或者赞成。

文章中日瓦格两次奔赴战场,与自愿参军并且投身革命的帕莎相比,这两次参加战争都是命运对日瓦格的强行安排——一次是由于指派,他只能到军中报道,另一次则是被游击队员抓去做了军医。从日瓦格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后人给这些战争都取了名字,我们很难从作者的描述中区分它们——敌对、流血、牺牲,它们是如此的相似。就像书中那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日瓦格分别从红军阵亡的通讯员和白军少年的身上找到了同样按照俄罗斯旧传统由圣经19章做成的护身符。这一细节描写让人在那一刻与日瓦格心灵相通,尽管他开始时赞成革命的,当看到同样的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批人,却因此彼此间的利益选择敌对相向的时候,他只想回到战前平静的生活,甚至祈求哪怕仅仅是一种相对的和平的时期。

曾经日瓦格天真的真心迎接革命的到来,他希望这一切能像一场外科手术一样切掉俄罗斯的毒瘤,让他亲爱伟大的母亲能够重获新生,他相信这场革命必然会带来美好明天,并且坚信虽然他们必然会经历痛苦的过程,但回想起这种牺牲和痛苦,却都是值得的。

可是当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跋涉了几个月再次回到城市,看到不知所谓的通告的时候,他想:“他生平只有一次毫无保留地赞美过这种独断专行的言辞和率直坦白的思想。难道就因为那一次不经意的赞许而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就只能听听这些越来越不合实际,且又难于理解并无法实践的狂妄呐喊和要求吗?一辈子就再也听不见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了吗?难道就因为一时过分敏感,他便要终身为奴吗?”③

日瓦格不同于常人的敏锐使他感觉到了革命的到来,但他终究只是一届凡人,不是他选择开始革命,也不是他选择开始战争。这一切就像一场洪流一样席卷了整个俄罗斯,带离着一切偏离了原有的轨道,谁又会在乎我们主人公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赞同或者反对呢?

此前很多研究这部文学作品的学者都把日瓦格描述成一个对这一切冷眼旁观的人。这一点实在不能让人赞同,日瓦格当然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参与者,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相当一部分人,他们身处时代酝酿出的洪流之中,自身却对这一切或者毫不知情,或者只能清醒的随波逐流。关于日瓦格对于革命和战争的态度确实不同以往,但是正是出于他的这种态度,才让我们对于当时一部分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让以往文学作品对革命抱残守缺的顽固的反对派和坚定甚至狂热的革命派的赞成的混合声浪中,出现了另一种更为现实可信的声音。也让我们站在了更为平凡的大众的角度,对战争和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4 人物与作者

帕斯捷尔纳克在这部作品中先后通过几个人物,如开始的神甫舅舅尼古拉,后来的日瓦格、神婆、舅舅的追随者、拉拉等人物来表达自己在宗教、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看法,但对于主人公日瓦格,就像利哈乔夫所说的那样:“《日瓦戈医生》甚至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自传,一种令人惊奇的形式使作品缺乏同作者的现实生活相一致的外部真实的自传。”④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一个经历了现实中的真实的20实际初俄罗斯动荡年代的人,他把自己的很多看法和感情都投注到了日瓦格身上,这使得日瓦格这个形象也具有了现实性的表达。

作者和主人公的相似主要体现在感情生活和创作经历上。

在感情生活方帕斯捷尔纳克先后曾有过两位妻子和一位情人,在创作《日瓦戈医生》的时候,作家刚好结识了情人奥利亚,他一边接受着来自妻子的无微不至的在生活上的关心,一边却又因与奥利亚之间的爱情而备受折磨。这与书中日瓦格、拉拉、和冬妮娅的三角恋情是十分相似的。

另一方面,作者与主人公都是诗人,我们可以轻易的从两个人的诗作中体会到两个人性情上的接近。他们都非常敏感、有才华,对时代往往有着非常精准的眼光,对周遭的事物都带着热爱和善意的眼光,伸手基督的博爱和灵动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也都以爱情、自然、生活有关,几乎不涉及政治,并且也都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影响。在后来动荡的岁月当中,很多作者当初的好友都先后遭遇不幸,有的被迫自杀,有的流亡国外,还有的不得善终。而作者面对文学上的相互挤压,和国内战争,则选择如同日瓦格后来做的一样,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搬到了莫斯科郊外的小镇上。不难想象那个作者借日瓦格之口描述的特殊时代,当革命狂潮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好像患上了一种言不由衷的病症:违背自己的医院去歌颂那些公式化的僵化的使人不幸的东西。

注解:

①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LMI.商务印书

② (苏)帕斯捷尔纳克 赵腾飞,曹文静译 日瓦格医生[M].凤凰出版社2011.6

③ (苏)帕斯捷尔纳克 赵腾飞,曹文静译 日瓦格医生[M].凤凰出版社2011.6

④ 王步 风波·悲剧·思考:漫读《日瓦戈医生》[M].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2)

[1]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LMI.商务印书

[2] (苏)帕斯捷尔纳克 赵腾飞,曹文静译 日瓦格医生[M].凤凰出版社2011.6

[3] 王步 风波·悲剧·思考:漫读《日瓦戈医生》[M].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2)

刘理洋(1991-),男,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

P403

A

1672-5832(2016)06-0031-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