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 倩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浅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李 倩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就是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这就涉及到了农村中的一大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就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关教育人员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发展进行辅导和教育,以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正确的认识这一教育的实质含义也有助于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边缘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信息渠道越来越丰富。人际关系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地震动。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心理,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
有学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为:以班级为单位,对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朵什乡中心小学5—8年纪的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要求严格要求按照指导语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以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调查采用《中小学心理健康量表》这一研究工具,《中小学心理健康量表》(MHT),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顿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包含了中国长模。该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性强、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测题量适中,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调查的目的在于研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状况。这里的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即个别患有较明显和严重的各类心理障碍的学生,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学校恐惧症”等,这类学生处在心理危机的边缘,从这一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重点关注低年级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1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致使他们的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管教不严,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大多数是不识字的、并且有可能世代都没有走出大山,导致他们的视野也是有限的,这样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也不是一个有利条件。
2.2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心理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大山深处,远离繁华的大都市,接受信息、知识的途径有限,由于视线受到了限制再加上缺乏老师和大人的正确引导,思想上相对保守,将学习成绩的比重看的比较大学校的课业负担比较重,经常考试,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从而导致高学习焦虑的产生。
2.3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因素
同时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农村中最基本的教师资源都无法保障,就是由于地处于大山深处,形成了当地的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不想进来的现状,城市的教育资源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就是不可企及的。
3.1 政府应加强当地经济建设,给农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
捐款之类的爱心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只是起到了缓解经济的作用,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的整体现状,唯有改变当地经济状况。给农民提供当地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2 发挥学校在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的作用
3.2.1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因素的组合,对学生舒展身心,养成良好习惯,发展学业、培养技能等都有重大影响。
3.2.2 学校的制度环境,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体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和公平的校园氛围,使学生都能充分的享受其中。
3.2.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生学”,这里的教与学是互动的,是双方有交流、有沟通,并且充分发挥能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3.3 鼓励社会其他途径的参与
近年来,我国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越来越大,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教育模式,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目前印发《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同时,国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项目。这一通知的有效落实使得一大批学生将会受益。相信通过国家的财政支持,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会实现极大的改善,尤其是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可塑性,对于中小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1] 黄惠琴,农村中小学构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4,(24).
[2] 王小英,张明.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任宝亮,胡天芳.农村留手儿童心理边缘化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1).
[4] 郭智慧,杨丽丽,上官青云,段小鹏.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14(22).
[5] 仁真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05)
李倩(1990.0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聊城,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G44
A
1672-5832(2016)06-025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