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

时间:2024-05-04

严 攀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100)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

严 攀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100)

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围绕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我国公民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以期促进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政治参与;思考

政治参与,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非职业政治性的公民、组织等特定主体为表达和实现其利益诉求,运用各种合法和不合法的途径、方式、方法和策略,通过影响政治体制的构成和运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行为方式、公务员的产生和配置来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1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等多方面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利益格局不断的调整,唤醒了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公民开始主动关心政治,公民政治参与成为人们实现利益要求的重要手段。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仍然较低,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

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过去往往只重视了社会主义制度形式上的优越性,而忽视了民主和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在公民政治参与上建立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执行这些制度的具体措施及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颇。比如,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度要求人民代表的选举应体现人民的意志,但是在个别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选举走过场的现象,这就很难体现人民意志。

政治参与愿望强烈,但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公民有着较高的利益诉求愿望与热情,要求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影响力以期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自己的参与行为、后果以及应负责任缺乏理性的审视表现出短暂的、狂热的、无规则的特征,导致一些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现象频频发生,干扰了政治体系和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重大挑战。

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突出。从空间上看,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较强,政治参与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在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不少人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冷漠、被动和顺从,缺乏主体意识和基本的政治参与意识。在结构上看,当遇到具体的政治问题时,通常比较重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决策,表现出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但对较高层次、全局性的、有长远影响的政治问题,则缺乏兴趣,关心不够。

2 当前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因素分析

2.1 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民政治参与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然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亨廷顿认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也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间、城乡间、产业间、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决定了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的差异。一般而言,只有在物质条件丰裕了以后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政治生活的进步,而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对公民政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2.2 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较慢,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也制约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正常发展。这种制约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较少。尽管我国当前注重参政渠道的建设,但真正被公民采用且确实行之有效的参政渠道并不多,参政渠道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互脱离,二者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我国法制的不完善,公民的参政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证,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人们对政治参与的冷漠。

2.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活动,其出现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参与的形式和内容不仅受经济、政治的制约,还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存在重视民众,崇尚秩序以及统治者自我修身等有利于民主建设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仍属于依附性政治文化,民众只是意识到国家权力的存在并在情感上取向于它,没有参与意识,只有臣民意识。这种思想至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造成人们的政治冷漠感,扼杀了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终遏制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公民政治参与中消极参与心理的产生。

3 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

第一,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和常态化。民主政治要求全体公民参与政治,同时也要求对政治社会进行有效整合,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可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因此,必须通过提高群众参政的积极性将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促进行政人员形成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建立专门以公民为行为主体的政治参与体制和长效机制、健全立法以强化政治参与制度的管理、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等,来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和常态化。

第二,大力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体系建设,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化。政治参与的运行存在于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政治参与体系只有在运行时与外部的环境有着充分的平衡,政治参与的功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化。因此,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化,进一步完善政治参与的体系,必须加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外部环境建设。

第三,培养公民有序、理性的参与意识。培养公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的自觉意识,是完成政治参与制度内化为公民内心固有价值观念的客观要求。制度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一种外在的约束,只有把制度内化为人内心固有的观念意识,制度化参与才会成为公民在政治参与时自觉的行动准则。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严攀(1992—),女,汉族,湖南常德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

D616

A

1672-5832(2016)07-0129-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