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凝聚力提升

时间:2024-05-04

张 磊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凝聚力提升

张 磊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小农经济为了应对风险,往往聚族而居,血缘与地缘叠加形成了成员认同,这种认同与单位制成为现代社区整合的基础。伴随着“单位制”解体,城市社会管理的重心从单位转向社区,社区已成为实现社会善治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场域。

社区文化建设;异质性;凝聚力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其居民的全面发展程度关系密切。提升社区居民素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在中国还处于早期阶段,基础比较薄弱,发展速度缓慢。

伴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繁杂的城市管理事务转移到社区;大量外来工作者涌入城市,加剧了社区异质化。而社区文化对于降低社区异质性,提升社区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也将其提上议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面对当前复杂的社区人员、环境和多元化需求,研究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升社区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 现状分析

2.1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区文化建设总体上还停留在增加投入和提高设施的层次,在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形成社区建设动力与合力的问题上的探索无法满足现阶段需求。广度与深度不够,有待精细化,形式上缺乏创新。这种现状主要体现在:硬件不足,46.78%的社区中没有固定文化活动站,而有站的社区,有38.19%的居民从未使用过活动站。这既体现了投入的不足,也反映了居民参与性不高;调查中发现,有 51.29%的社区没有开展任何精神文化活动。

2.2 社区凝聚力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社会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单位制是主体,人们的各种需求都是通过工作单位来满足,并且在空间上也是同一的;业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叠加,形成了社区成员的共同情感认同和凝聚力。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住房商品化使得中国城市社会快速分化。城市居民在种族、民族、语言、文化、宗教、职业等领域的特征差异加大;收入财富、教育等资源占有上的差异加大,最终呈现为社区异质性的增加。“生人”社会的形成使得社区失去了其在熟人社会里的特征。“生人”社区的凝聚力是没有基础的,以往的血缘、世代为邻的地缘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邻里关系,社区居民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

3 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

3.1 概念辨析

社区异质性包括内部异质性和社区之间的异质性。(1)社区内异质性。以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标准差为指标,标准差越大,社区内经济异质性越大。以社区内个体职业类别数量为指标,职业类别越多,社区内职业异质性越大。(2)社区间异质性。社区间异质性是指在城市内部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性,同样可以用收入、职业来测量。本文中讨论的社区异质性主要是指社区内部的异质性。

社区凝聚力泛指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度与密切度,是在相互认同的价值观与舆论基础上形成的整体聚合力,它更多地倾向于社区内部的团结。从社区发展的角度看,社区凝聚力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3.2 内在关系

不同的城市里,异质性的效应不同。在社区间异质性低的城市,职业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在社区间异质性高的城市,阶层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居民的社会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会显著有益于居民邻里关系,这意味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弱化社区异质性,提升社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4 社区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积极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4.1 社区文化具备约束引导功能。社区文化所倡导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能有效影响和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选择,培养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抑制由于社区居民因政策不通,邻里不和所引发的矛盾、冲突,纠正社区居民的行为偏差,保持社区的良好程序和邻里关系。

4.2 社区文化具备教育熏陶功能。社区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伦理、精神追求等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能鼓舞势气、陶冶情操、激发斗志,提升社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让不同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共同享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4.3 社区文化具备沟通改造功能。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的交往和互动,搭建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社区居民与他人交往的需要。

5 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凝聚力

5.1 突出历史文化建设,创建文化特色社区

因势利导,以都市圈和经济圈为依托,依托已有的优势,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因地制宜,以社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资本,弘扬历史传统。“以人为本”,大力弘扬先进个人事迹,树立社区内的榜样和典范。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内涵,打造宜居的文化氛围。

5.2 借力社区就近基础设施,提升社区自治文化服务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经验被世界所推崇,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政府主导下的高度自治,依托城市已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社区可以借助就近的政府文化广场、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等设施,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这样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了社会资源利用率,质量也有保障。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内部自发的成立行业委员会对承包商进行监督。

5.3 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活动文化内涵

坚持小型多样、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小区、楼栋、庭院、家庭等文化活动,在同一社区内部通过楼栋、庭院、家庭等单位来划分活动单位,各个单位可以自行选择形式和内容,通过各种反映各自生活的文化形式加强不同职业、教育水平、民族等差异主体之间的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

[1] 郑中玉,社区多元化与社区整合问题:后单位制阶段的社区建设——兼以一个社区网的实践为例.兰州学刊,2010,第11期.

[2] 蔡禾,贺霞旭,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12期,第54卷.

D669.3

A

1672-5832(2016)07-0138-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