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 悦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论创造力及其培养
张 悦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是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在探讨了创造力的定义,以及青少年创造力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培养创造力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发展状况提出切合实际的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建议。
创造力定义;青少年创造力特点;创造力理论;培养措施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 年)》,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基础是要培养创新人才[1]。在2010年2月28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其中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青少年在认知与个性方面的急速发展,决定了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创造精神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希望所在。
创造力这个词汇被认为是讨论最多却被理解最少的。关于创造力定义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早在1950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吉尔福特就已开始倡导创造性的研究。他指出,创造力是多元的反应能力。他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6个特征:感知触觉、界定更新、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3]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虽然没有“创造力”这一词条,但有“创造能力”的词条。在该词条中,创造能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4]。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5]。我国学者董奇将创造力定义为:在一定 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6]。
综上,可以将创造力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并具有新颖独特成分的一种能力品质。包括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以及四条基本线索:一是创造性的过程;二是创造性的产品;三是创造性的个人;四是创造性的环境。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脑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机能不断进行复杂的分化,沟回增多、加深,神经联络纤维的数量激增。因此,创造力随着青少年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迎来高峰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表现出以下特点:更具现实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结构日趋完善、创新意识强、创新热情高,同时青少年创造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在我国尚无系统的理论。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西方的优秀创造力培养理论。
3.1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主要从人格和认知思维过程的角度来界定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按照这一定义,他将智力活动分为操作的方式、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操作方式:内容和产物。这些维度相互组合共同构成了智力的三维空问模型。
3.2 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分为七个相关因素:智力技能、知识、思维模式、个性、动机、动机和决策力,其中决策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斯滕伯格对于前人创造力影响因素研究的一个创新之处,因为他认为在具备了以上的六因素之后,决策力是最终决定是否实施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3.3 阿曼贝尔的创造力三结构说
阿曼贝尔从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动机三个方面来研究创造力,从而形成了创造力三结构说。知识,即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对某一领域的长期关注,这是创造力进行的前提。创造性思维,其主要维度是:不满足于现状,试图找到新的方法;整合一些完全相异领域的知识,遇到难题或瓶颈期时的坚持能力,从一种胶着的状态走出来,到达一种新的境界。动机包括好奇心、内在的兴趣、在困境中的执着精神。
根据上文的创造力培养理论,以及青少年的创造力特点。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
4.1 在观念上,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创造力观念的局限 ,树立更为开放、现实并具有时代意义的创造观,优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创造力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创造观。树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的人才观。
4.2 从教育者的角度上,实施创造力教育,教育者首先要跳出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框架,着力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对教师创造性的培养要注重教师的参与性学习。
4.3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上,要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化教育,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的能动性。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少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从培养他们的个性入手,进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冲动。
4.4 在教学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如希望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特征点列举法、移植法、类比法等。增加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开展创造性课外活动.扩展创造空间,激发创造灵感。
4.5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应加大投入,让社会都来参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活动。在这方面,我们应贯彻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方针。
[1] 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2010-02-28)[2010-03-28]
[3] 段培京.《吉尔福特论创造力》[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2).
[4]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8.
[5]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6]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6.
张悦(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在读研究生,聊城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专业,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G42
A
1672-5832(2016)02-0297-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