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学认识“血稠”

时间:2024-04-23

文>>>俞雨生

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季节,很多人将其与所谓的血稠话题联系起来,关于抗“血稠”、疏通血管治疗的广告又多起来了。医学上到底有没有血稠这个诊断名词?心脑血管疾病与血稠有无直接的关系?

所谓“血稠”,医学上称高粘稠血症。由于血液中的固体成分相对增多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在血管内的流速减慢,此状态下容易产生全身各个脏器的供血障碍及缺氧,严重者可诱发血栓样疾病,如心梗、脑梗、肾组织血栓形成。

当下对高粘稠血症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现行的血液流变学检查无论在专一性还是敏感性方面均与临床需求相差甚远,临床对高粘稠血症存在盲目的恐惧及不切实际的治疗。其实人体血液的粘稠程度是呈动态变化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结构、饮水量、运动、机体代谢状况以及外界环境。不同的季节、时间与气候环境下,人体的血流速度及粘滞度是呈动态变化的。当然,肾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因此,通过一次性检查将一个人的血粘稠程度定格为高或低是不现实的。预防或改善“高粘稠血症”重在平时对生活方式的管理上。

如何对待高粘稠血症?

对健康者来说,无需过分紧张。人体有非常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无需过分依据血液粘稠度的指标变化采取不切实际的治疗。

对合并有大量蛋白尿伴高纤维蛋白原(FG)血症,尤其是正在使用激素治疗的肾病患者,除积极控制蛋白尿外,需要定期检查血液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等,看血液是否存在高粘及高凝现象。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减轻血液粘稠度及抗凝血的辅助药物。

中老年人,尤其是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需引起重视。此类人群普遍合并动脉血管硬化或血管内膜光滑度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容易诱发血栓等病。

少数年轻人也会发生血稠现象,这部分人工作压力大,生活极不规律及缺乏锻炼,加之酒席频繁。建议适当控制高脂饮食、减轻工作压力,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寒冷状态下血管收缩,合并高粘稠血症的人群极易在此状态下诱发脏器慢性缺血性反应。中老年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必须引起重视,严格控制血压及血脂,注意保暖。血稠高危人群可在医师指导下合理运用一些抗凝及减少血小板凝聚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强烈不建议无任何临床指征情况下通过短期输液的方法预防血栓及改善高粘稠血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