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鹏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傳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手工技艺等。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非遗面临着诸多挑战。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类事业单位,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在新形势下,文化馆要在工作中转变思路,重视创新,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效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基于此,本文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入手,通过分析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从理论层面为非遗的有效保护和持续传承提供参考。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一)促进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多元文化生态的构建。
(二)留存历史文化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囊括的各类技艺、经验和传统习俗,既承载着历史变迁,也蕴藏着人们的生活记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演变、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的体现。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对历史文化记忆的见证和留存。
(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不可再生性、地域性等特点,保护和开发各地的非遗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是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很多文化馆等群文机构都存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因对此缺乏重视,导致非遗保护职能落实不到位,且缺乏推进群众文化与非遗深度结合、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这使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往往忽视了非遗要素的融入,削弱了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二)宣传推广不足
文化馆等群文机构在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上投入不足,使非遗项目缺乏长效持续的宣传和推广。虽然部分非遗项目受到短期宣传的影响偶尔能获得群众关注,但这种关注往往是临时性的、短暂的,无法深入展现非遗的内在底蕴和文化价值。一些有价值的非遗项目更是未能得到应有的宣传和推广,导致公众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严重不足。
(三)相关机制不健全
相关机制不健全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文化馆等群文机构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相关工作中,在工作流程、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考核与监督工作,履行具体的工作职能。这些都使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方面难以形成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流程,无法切实履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职责。
(四)非遗传承人面临传承困境
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主要表现在传承动力的减弱和传承环境的变化。这影响了传承人的培养,威胁到了非遗技艺的持续传承。第一,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导致他们在传承非遗技艺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经济压力和生存挑战,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缺乏传承动力。第二,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环境同样充满挑战。在众多非遗项目中,传承环境往往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扩张的影响,传统的生活空间正在迅速消失,这使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逐渐消失。
四、基于群众文化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重视程度
文化馆等群文机构要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文化馆要切实履行非遗保护职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充分融入非遗元素,开展非遗相关活动,最终推进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结合。以广东揭阳为例,当地基层文化馆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力度,以走访调研的形式,与基层群众进行探讨,通过基层群众角度了解基层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以及传承和保护的情况,并且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认真听取非遗传承人在这一方面提出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以此对文化馆下一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落实开展提出目标和要求。
(二)丰富宣传方式
文化馆等群文机构要拓展思维,有效利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形式,进行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既可以凭借文化馆的场地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举办非遗主题展览,进行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的展示和非遗文化历史的科普,也可以利用线上平台,通过文化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络论坛以及短视频平台等,以文字、影音、图像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提升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进而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发展。例如,江苏省滨海县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展示展演活动的过程中,就通过实物展示、展板宣传、发放宣传手册、文艺演出等形式,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同时,当地通过促进群众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近距离互动,使其对地方性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活动中展示了杂技、瓷刻、草编以及香肠、粉丝、五粮粥等各方面的传统非遗技艺,使当地群众在视觉、听觉、味觉上全方位感受非遗的魅力。而安徽省舒城县文化馆则把重点放在线上,在“非遗+ 网络”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过程中,开展非遗慕课教学推广,还邀请当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技艺“舒席”的线上演示和讲解,同时结合国家文化云、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和馆办网站等线上媒介,广泛传播非遗知识,使当地非遗项目得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构建非遗传承体系
基层文化馆应当统筹协调,发挥群文机构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与其他文化馆以及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进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构建非遗传承培养体系,使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承基地通过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强化其在非遗研究、非遗保护、非遗培训方面的作用。以贵州省为例,当地与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建立苗绣传承培训基地,在坚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开展集体性的非遗传承培训,从而有效地拓展了非遗技艺传承群体,使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苗绣技艺传承中。同时还通过这一形式,使苗绣非遗技艺在当地逐渐形成产业化并发展壮大,进一步带动了苗绣非遗技艺的传播与发展。
(四)规范管理机制
文化馆在通过群众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要定岗定人,明确岗位职能和工作流程,完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工作中态度积极、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态度散漫、業务能力较差的人员给予惩戒,从而使文化馆工作人员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能产生动力,以更加专注、负责的心态投入到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当中。
(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文化馆应当重视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一方面,文化馆应当对所在地区各级非遗传承人建立专门档案,以掌握当地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情况和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文化馆要依据非遗传承人的实际情况,从多个层面进行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要在物质层面使非遗传承人有所保障,不至于因生存因素放弃非遗传承,同时,文化馆在群文辅导活动中,也可以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培训,从而拓展非遗传承群体,强化对传承人的培养。以云南昆明为例,当地基层文化馆在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过程中,坚持落实非遗传承人服务保障与培训工作,切实关注基层非遗传承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定期走访非遗传承人家庭进行关心和慰问,为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培训辅导工作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和精神上的激励。
(六)开展多样化的非遗主题活动
文化馆要发挥组织作用,履行非遗保护职能,拓展创新思维,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当中,通过多样化的非遗主题活动推动非遗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融入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地方非遗的关注和了解,潜移默化地形成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当地文化馆在开展群文活动的过程中,依据我国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门开展了静安区非遗主题日活动。一方面,静安区文化馆充分发挥馆舍中的展区功能,在主题日整体活动中,联合上海市25 所非遗展馆,共同开展“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展出活动,通过向学生展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耍石担石锁等多样化的非遗项目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使学生对当地非遗项目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结合亲子漆画、香囊制作、团扇绘制等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同在亲身参与非遗技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体验非遗技艺之妙,感受非遗艺术之美。另一方面,静安区文化馆在主题日当天开展“静享非遗·安若雅集”,将文化馆转变为集演艺、美食、变装、展示为一体的非遗集市,前来参与的群众可以身着汉服,行走于古风浓郁的集市之中,得到沉浸式非遗体验。静安区文化馆通过创新性的主题活动开展,使广大群众得到丰富群文活动体验的同时,也对非遗技艺和相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深度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七)利用新技术扩大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建设成果和新技术、新媒介,不断拓展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结合的形式。例如,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结合非遗要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使非遗项目得到别样的呈现。群众不仅可以在群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新技术亲身体验非遗相关的虚拟活动场景,甚至还可以通过手势、动作进行场景的切换、技艺的操控。这种融合不仅为群众文化和非遗保护的有机结合拓展了新的边界,也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当地文化馆在建设数字文化馆、创设群众文化数字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专门的非遗数字展厅,使群众在参观文化馆陈列展出的过程中,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得到全景式非遗参观体验。同时,高陵区文化馆在开展线上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还进行了线上非遗题材舞台剧目的制作,并通过云端向群众分享,使广大群众对此喜闻乐见。由此可见,文化馆通过对数字化建设成果和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利用,能够在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结合的过程中,使活动形式得到创新开展、活动内容得到全新呈现,并极大地提升了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结合的效果。
五、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有效保护与传承非遗,为非遗在当代的活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群众文化的优势,推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要在实践中发挥新思维,探索新方法,确保非遗在现代社会得到保护和活态传承,最终以多元文化态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