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时间:2024-05-04

◎刘谢梓豪 张志恒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积淀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也不断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下,生存境遇越来越严峻,部分靠口授方式或行为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日益消失的局面,不少传统传承技艺也面临消亡,大批富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宝贵物品和资源也面临毁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除完成目前的保护工作之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寻找自己新的生活方式,探究其传播和传承的全新方式,扩大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空间,就成为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动漫元素作为切入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的可行性,以及动漫本身存在的优势,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发展的创新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的可行性

(一)政策保障给非遗动漫化带来发展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并制定了许多有关政策措施,陆续发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动漫文化产业也不断地以高速发展的势头向前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些都鼓励和支撑了中国非遗的内容创造、生存与探索,也帮助了我国的动漫文化产业进行了民族化的转型提升,为非遗动漫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二)动漫为非遗项目提供了现代化宣传的工具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传、手传原始普及方式已不适合现代,无法在广大受众人群中普及。而动画已成为当代生存、娱乐等的重要信息符号,在科学、人文、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动画所占据的储存空间只有位图的几千分之一,而且在不限制画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网页灵活地扩大或压缩,因此非常适合在互联网上流传。作为新载体的动画,也拥有非常好的兼容性。而互联网跨时空、易搜索、高互动性、强真实感等特点也使动画拥有了更广阔的受众人群。在视觉盛宴的现代,利用动画这一文化传播形式可以缩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社会的传播距离,提高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增进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三)动漫元素本身拥有固定受众群体

动漫是一个带有高度视觉化功能的美术表现形式,既有简洁明朗、虚拟夸张的美学特征,又有浓厚的趣味性,会给观众带去不一般的审美感受。另外,它还可以利用本身的内容引发受众的兴趣和想象,把受众带到一种虚幻的状态,让受众可以达到在其他视觉艺术产品中难以实现的感觉。由于动画的这种特性,使动画拥有更多的固定观众。

二、动漫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创新保存与传播的环境方式,绽放非遗生命力

中国的非遗保护经常采用博物馆方式,其保存手段主要有书面记载、录音、照相、录像等。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在传统资源保管方面的问题也将逐步凸显并增多,如产生了文本资源的霉变残缺、影像回潮泛黄、影像模糊不清、录影带设备陈旧等。而在非遗宣传领域,也存在许多实际难题。例如,传播方式陈旧、传播方式较为严肃、普通群众了解范围较小、响应与保护的主动性较低。另外,非遗是一门动态艺术,仅仅采用文本、影像等静态手段无法精确表达,往往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下通过传承者的具体行为加以动态表现。动画集声音、图形于一体,具备强烈的社会互动功能。以非遗为主题,制作富有教育意义或科普价值的动画等艺术作品,对有关非遗的有声文本、图画和影片素材等加以动漫化处理,从而能够多角度、全面地对非遗文化加以展现。同时可以利用动漫的科技化工具,将静态资源动态化,能够补充以往非遗保护方式的缺陷;3D影像的逼真性能够高度复原非遗现场,让非遗绽放令人震撼的生命力,在非遗宣传和教育领域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二)有利于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

动漫活泼的内容、具有吸引力的展示形式可以拉近文化与受众的距离,让更多人群了解非遗。中国非遗资源极其丰富,若对其进行完整保存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由于一般群众对非遗的认可度不足,制约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仅仅依靠相关部门以及传承人自身是无法对其实施深入保护并传播的,需要有措施提高群众对非遗的认可度,树立全民性的意识。所以,对非遗开展宣传推广十分有必要。当前传统的说教形式,以沉闷枯燥的教育纪录片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引起青少年群体的兴致。而动漫包含可爱有趣的人物形象,亦庄亦谐的言语,通过娱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对非遗更加感兴趣的同时,也能引发其对历史等方面的感情共鸣。由此可见,通过用广受各个年龄段欢迎的动漫形态对非遗文化加以宣传,在达到娱乐功能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受众群体的重视并喜爱非遗,从而把对动画创作过程与角色的热爱转变为掌握非遗常识和弘扬非遗文化的现实活动。

(三)利用动漫的视觉宣传优势,帮助观众了解和领略非遗

民间文学、传统戏曲、民俗艺术类非遗通常以当地方言和古代汉语加以表述。非遗表现的文化形式和社会流行的形式背道而驰,不为大家所了解。但是,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对普通话则更加熟悉。实际上,经过世事变迁,很多的普通话表达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一些非遗原产地,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无法听到并体会其含义。“动漫是一个社会文化载体,能把繁杂的内涵、抽象式的观念更加表象化,精确、深入、具体地表现其社会文化实质,是传播社会文化讯息的有效工具。”作为一个载体,动漫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影片或图画传达某种精神信息,神形兼具,达到文字和图像的完美融合,同时使复杂讯息简单化、立体化,堪称无国界文字;而图像的表现对阅读者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易于受众认知和理解,所以具有相当广阔的观众人群。通过动画片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既能够超越年龄与语言约束,冲破人文与地理阻碍,适应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文化需要,也可以把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从而缩短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特韵味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要想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让其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更紧跟现代人时尚生活的节拍,我们就必须用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再创新,这也是动漫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些管理方法尽管增加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也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吸引力消失殆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产品,不但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还减弱了其特有的吸引力。

(二)尖端动漫人才短缺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动漫行业发展得很快,然而当前也存在中国动漫产业的人员创意力量欠缺的问题,创作人员低龄化现象严重,未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优质动画创作人才仍然不多,没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应该主动探索以现代媒介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中国文化传播方式。中国非遗在现代社会怎样存活下去,这将是时间对人们的又一次考验。动漫,成为现代传媒中主要的媒介,是视觉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产物,可以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领域传播中起到重大影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与传播创新策略

(一)严格把控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作品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继承与传播过程中,以相应动画作品创作中的品质把控为前提。各地政府宣传部门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作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查,而相关动漫作品制作队伍也必须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并在进行动画作品创意制作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创意优秀,这样使动漫艺术作品能够承担更多的弘扬与传播文化的功效,进而激发更多的“广而告之”效应,如果各种类型的动漫作品质量能够有一次整体提升,其便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展现的一种良性“媒介”了。而随着有关动漫艺术作品总体质量的持续提高,传承与传播上的现实选择也将日益增多,而良性宣传效应的实现也将显得更加简单。

(二)科学构建非遗文化动漫化形象谱系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宣传,必须能够有效建立品牌体系,这是其有效宣传的基本保障。科学建立品牌体系,就必须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加以研究,并整合新媒体资源,建立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动漫形象品牌体系,使这些动画形象品牌有效地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动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进行更高效的宣传。例如,在对戏曲艺术的宣传中,对传统的戏曲情节利用二度创意对剧情场景加以动漫形式的设置,对各环节加以充实与丰富,以这种形式进行中国戏曲的宣传,可以让受众对戏曲形成比较深入的感受,如此,就可以达到对戏曲文化的有效宣传。例如,古典剧目《白蛇传》改编成动漫形式后,便获得了一众好评。在整个动漫改编过程中,创作者采用了细致优雅的传统中国水墨手法,对西湖周围的自然景物做出了创意表现,从而营造出了一个清新恬淡的艺术情境。在形象设计上,创作者运用夸张的方式对角色的性格特征加以表现,有效地增强了形象的冲击力,而通过建立形象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漫的形式表现,也有力地提升了艺术作品的吸引力。

(三)打造非遗动漫化创作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作品的最终成效并不仅仅表现在视觉观感上,而更依赖于创作内容,这就要求多种人力的协同投入。出色的动画设计师能够提高创作的艺术性,而非遗人员的加入则保证了创作的真实感和准确性,但任何一方人员的能力不足往往都会造成创作的错误。所以,当前应该大力培育具备创造意识和制作实力的动画创意人员,同时也要吸引更多的非遗人员加入动画创作中,从而建立一个更加专业的非遗类动画创意队伍。

国产动画中包含非遗内容的作品不少,可是关于其中非遗内容的有关知识非常少,这也造成即使一部分受众被动画中的非遗内容所吸引并且想要深入了解其中的知识,也会因为没有相应的科普而无从了解。动画创作团队可以在片尾结束文字中注明创作所借鉴的非遗内容,让受众了解一个大概的方向即可主动去查找有关信息。另外,创作团队还可利用微博等发表创作所涉及的非遗内容的科普作品或是有关图片,以此提高受众对非遗的认识、了解,推动非遗的传播。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空间,应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其传播和传承的道路。而结合当下动漫这一吸引年轻一代的元素,可以通过动漫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一方面,动漫化传承与传播具有客观上的可行性:一是政策保障给非遗动漫化带来发展的动力,二是动漫为非遗项目提供了现代化宣传的工具渠道,三是动漫元素本身拥有固定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动漫元素本身也具备天然的优势,其本身不仅有利于创新保存与传播的环境方式,绽放非遗生命力,也有利于缩短与受众的距离,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而且还可以利用动漫的视觉宣传优势,帮助观众了解和领略非遗文化。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缺失其独特韵味,尖端动漫人才短缺,等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作品质量的严格把控,非遗动漫形象谱系的科学构建,非遗动漫创作队伍的打造等创新措施,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的传播和传承路径,助力非遗的发展和传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