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间文学理论的“骨架”分析

时间:2024-05-04

摘要:民间文学的发展,与民间文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存在较多联系,同时与生活的时代有关,这些是推动民间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研究中,对民间文学理论的“骨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间文学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主要对民间文学理论的“骨架”进行分析,对组成民间文学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展开细致阐述,以供相关研究者借鉴。

关键词:民间文学 口头文学 书面文学 通俗文学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的概念,得益于五四运动的成就,民间文学是包含民众生活文化的艺术。对民间文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间文学博大精深,主要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与曲艺等不同内容。现阶段民间文学已经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二级学科,加强对民间文学理论的“骨架”分析,有利于促进民间文学的发展。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日常生活中出现在普通民众身边的文化艺术,与其他专业的书面文化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学更加贴近生活,包括广大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工作指南,民间文学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在民间文学内部,存在不少劳动歌,这些文字作品是劳动人民对日常生活的总结。尤其是部分世代相传的古老传说,能够培养民族的凝聚感。尤其是部分傳记,能够鼓舞更多的民众,陶冶民众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学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第一,口头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社会制度使很多民间的文学创作并未能得到文字记载并广泛传播。因此,这些文学创作只能通过口头语言让身边的人们理解。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与众多民众文化程度不高存在较大的关联。普通民众的识字能力不强,使用口头语言来描述,能够有效地传播,因而这些民间文学具有一定的口语化特点。

第二,集体性。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很多专业画作都由专业人士绘制,而民间文学则与众不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群众集体创作的,与专业画家的作品相比,存在一些集体性创作具有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加工与琢磨,并且渗透了不同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优秀的作品通常是没有署名的,具有一定的个性,与民众的生活经历相近,能够体现民间文学的特点。

例如:《诗经》中《小雅·鹿鸣》便是周王宴请群臣时流传出来的一首乐歌,是古时候宴会上唱的歌曲,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具有一定的集体性,传达了劳动人民的不同情感。

第三,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一种使用语言和表演艺术的文学体裁,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民间文学能够更好地传达民众的精神与文化,在中国民间文学内部,存在较多描述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歌谣,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内在情感。这些民间艺术在传达艺术性时,具有其他文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短小的歇后语等,能够更好地表现一些专业作品难以传达的艺术效果,这些“刚健”“清新”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内心向往的生活。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民间文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够给予众多文学爱好者美的享受。

第四,人民性。人民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体现艺术作品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表现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文化追求。民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过去,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难以对艺术作品进行更为细致的创作,造成民间文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五,传承性。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文学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才能扩大其影响力。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经过多年的传承之后,依旧流传于民间,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二、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互促共生理论

民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口头文学理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民间文学的发展依赖于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民间文学的发展中,人们通过口头创作,并且将这些作品不断宣传,形成高效的民间作品,从而提升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水平。[1]

口头文学与正统文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正统文学在封建社会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当时社会对口头文学普遍存在较大的偏见,认为其只是属于普通民众的文学。大部分民众并不具备掌握汉字的能力,这些文字作品通常属于群体创作,甚至在不同地区会随着口头相传而出现不同的版本。在生活中,口头文学与正统文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得不到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其创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口头文学的发展主要在民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学形式。与口头文学不同的是书面文学,这些书写在纸张上的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有作者署名,能够被广大民众接受。在传播过程中,书面文学的内容并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书面文学与口头语言相比,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由于物资贫瘠,对于书面文学的收藏较少,难以广泛传播。

在民间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存在一定的促进与共生现象,在中国民间文学发展中,两者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人民生活中,一些口头传播的作品,经过书面记录之后,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提高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通过书面文学的处理,能够将这些口头相传的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提高民间文学的艺术性,这些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人民性,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且,经过书面文学修饰之后的民间文学,能够得到更多上层社会的认同,得到广泛的宣传,不断提高自身艺术性。随着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能够促进民间文学的发展。同时,一些正统文学的内容融入民间文学中,能够提升整体民间文学的影响力,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在我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相互影响,才会提升民间文学的影响力。

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融合,使原生态的民间文学不断消亡,而再生态的民间文学得到了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更多的民众。这些再生态的民间作品,主要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口头文学进行整理与改编,从而更加符合时代特征,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相互促进与共生,提升了民间文学的内涵。[2]

三、通俗文学理论

在民间文学发展中,通俗文学的产生主要是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的商业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这些文学本质上是继承了传统古代小说,具有一定的读者群体,成为社会的消费品,能够反映真实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原有的民间文学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通俗文学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转变,随着这种转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出现在社会的不同阶层,提升了民众的整体素质,对民间文学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同时,这些知识分子从社会生活中吸收民间的一些口头作品,能够将其转化为一些文学作品,不断丰富通俗文学的内涵。

通俗文学所描绘的生活便是人们生活的环境,这些作品能够符合大众的品位,能夠直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读者能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文学知识。这些通俗文学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通俗文学并非处于文学的金字塔顶层,而是贴近群众生活,是人们身边的艺术,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通俗文学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文学价值。

尽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实施,但是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通俗文学适用于不同的阶层,能够被不同阶层接受,从中获得一定的精神享受。在实际生活中,名著通常拥有与通俗文学不同的阅读群体,很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阅读过较多的通俗文学作品,却没有阅读过名著。而名著的阅读群体,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分为专家团体与阅读群体。通俗文学的出现,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是在研究中,很多学者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认为通俗文学的发展并不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难以深入民众心灵。通俗文学的发展主要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人物与话本进行创作,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内容。在通俗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过往文学内容,创作出符合民众需求的作品。[3]

现阶段民间文学发展的过程中,通俗文学的出现,丰富了民间文学的类型,并且提高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间文学逐步摆脱了口口相传等不利条件,借助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够提高民间文学的影响力。现阶段民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能够通过阅读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通俗文学的出现符合了当前人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文学的进步。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对民间文学理论的“骨架”、对民间文学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作出了分析,从民间文学特点、口头与书面文学的互促共生理论与通俗文学理论三个角度,研究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内涵,结合特殊的历史背景,为后续文化发展做出引导,以提升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实现民间文化的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林继富,魏丽红.胡愈之的民间文学思想研究——基于《论民间文学》的讨论[J].民间文化论坛,2020(01):28-42.

[2]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以《民间文学参考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2020(01):90-98+158.

[3]户晓辉. 当代民间文学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整体检视[N]. 中国艺术报,2019-12-23(008).

(作者简介:殷伟,女,本科,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责任编辑 张云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