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义无反顾“筑”之悲壮——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札记

时间:2024-05-04

摘要:本文在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击弦乐器“筑”结合历史典故进行音乐情感的分析,探讨“筑”在历史更迭的长河中所演绎的义士义无反顾赴死的悲壮情节。

关键词:古乐器 “筑” 悲壮情节

“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状似筝,颈细椭圆,头尾两端各有许多小竹钉,用夹系弦。有五弦、十三弦或二十一弦,弦下设有音柱,用竹子敲击而得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政权更迭时总演绎很多悲壮的英雄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我们熟知的英雄故事之一。伴随着侠义的,是古代乐器“筑”的悲壮之情。“筑”之悲壮体现在荆轲赴死的义无反顾,“筑”之悲壮蕴含着高渐离肝胆相照的忠义之情。对“筑”的悲壮情节解读当从“易水悲歌”开始。

一、“易水悲歌”颂荆轲豪情

易水是战国时燕国边境的一块水城,在今天的河北易县境内。“易水悲歌”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一文,其中一段说的是勇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之托赴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边告别时唱的一支慷慨悲壮的送行歌。此处文章用了受太子丹之“托”而不是众多著作中所用的受太子丹之“命”,笔者认为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是荆轲孤胆英雄悲壮的所在。首先荆轲是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闻名七国的侠士,魏国被秦灭后,荆轲不做亡国奴而逃亡到燕国。经好友乐师高渐离介绍,荆轲结识了燕国太子丹。太子丹早年被扣做质子受尽秦朝凌辱,想尽办法终于回到燕国的太子丹与荆轲有着同样的国仇家恨,义士盟约不谋而合,所以荆轲与太子丹不是君臣关系而是盟友关系。再者,荆轲刺秦王是自告奋勇之举,是明知必死而赴死的侠义之举,荆轲完全可以不去,也没有人逼迫他去,所以受太子丹之“托”才是历史真实的本意。刺秦王当有机会接近秦王,仅以贡献燕国地图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樊於期将军的自刎献头的壮举,荆轲刺秦王才可以成行。

高渐离作为燕国的乐师,是荆轲的知音,二人经常在一起饮酒。荆轲舞剑渐离击筑,高兴时筑声伴着他们欢笑,悲哀时筑声伴着他们哭泣,共同的亡国情结使得二人肝胆相照、情深义重。送别荆轲出征的易水河边,所有的人都着白服,因为荆轲此去刺秦王无论成败,都不可能再活着回来了,此时的义士赴死是何等的悲壮。高渐离望着即将永别的荆轲,心里猛地一酸,便举手击筑,听到这悲壮的筑声荆轲感慨万千,他随着筑声唱起那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凄凉,送行的人想到國家命运未卜,荆轲又将与大家永别,泪水禁不住流下来。

荆轲长叹一声从席间站起来,昂首挺胸仰天长啸,歌声变得慷慨激昂“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声音雄壮,犹如军号之声,渐离随手将筑的柱码向右方横移,筑声也变得慷慨激越,似崔征的战鼓,听得众人热血沸腾,怒发冲冠决一死战。太子丹双手捧着酒樽跪倒在荆轲面前,荆轲接过酒樽一饮而尽,策马义无反顾地向着秦国疾驰而去。望着荆轲策马消失在滚滚的烟尘中,送行的人忍不住掩面而泣,久久伫立在易水河畔,渐离的筑声久久地回荡在易水河边……

秦国大殿上的荆轲图穷匕见,终难以完成刺杀的重任,荆轲被秦王众臣碎尸万段,壮烈牺牲。历史的英雄竟伴随着“碎尸万段”这个成语的诞生。荆轲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连同易水河畔的筑伴悲歌代代相传。

二、“击筑刺秦”念渐离悲情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对于曾经参与谋杀他的人一律捕杀。高渐离隐姓埋名在民间当别人的雇工,偶然的机会当众击筑,得到众人的赞扬,名声越来越大。后来高渐离被秦始皇召入宫中为其演奏,渐离认为终于有机会报仇了,然而还未得到刺杀机会,就被别人认出来是当年与荆轲唱和送行的高渐离。秦始皇恼羞成怒命人熏瞎了高渐离的眼睛,让他失去双眼再为他演奏。高渐离忍痛苦练击筑技艺,演奏技巧出神入化,秦始皇每每听高渐离击筑都意犹未尽。有一天高渐离接到侍从的通知说,秦始皇明天要赏雪,让你击筑助兴。高渐离认为刺杀秦始皇的时机到了,晚上将早已准备好的铅条装进筑中。第二天高渐离在偏殿为秦始皇击筑,筑声高低起伏,高时如洪钟灌耳,弱声似银针落尘,秦始皇听得入神,渐渐贴近击筑的高渐离。失明的高渐离判定了秦始皇的位置,双手紧握筑头向其砸去。历史终未被改写,失明的高渐离未能砸中秦始皇,挥舞着装满铅条的筑终不能结束秦始皇的宿命,悲壮的高渐离被死里逃生的秦始皇拔剑刺死在大殿之上。后来,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写道“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表达了对高渐离的钦佩和赞叹。

三、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不停,悲壮的命运因时而生。我们怀念荆轲刺秦王的豪情,感叹高渐离击筑送行的悲痛;我们悲切渐离怀深仇灭双眼挥筑击秦王的壮举,更看中渐离与荆轲肝胆相照同生共死的忠义之情。在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同时,感受“筑”带给我们的历史情怀,感受“筑”留给我们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悲歌。

参考文献:

[1]蒋婉求.音乐成语故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光岩,女,本科在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