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永嘉溪下马灯戏的传承保护

时间:2024-05-04

摘要:曾经流行于永嘉县溪下乡的马灯戏,而今留下了鲜明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烙印,一度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此后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溪下马灯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本文总结近年来永嘉溪下马灯戏保护措施,分析当前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永嘉溪下马灯戏 非遗 传统戏剧 传承保护

一、引言

溪下马灯戏流布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溪下乡,是浙江省58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之一,也是当地春节民俗活动。据传,马灯戏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安徽省凤阳县马灯艺人池老彩带来永嘉的。清宣统元年,村里举办了第一次马灯戏演出。从此,溪下马灯戏就被传承了下来。溪下马灯戏由跑马灯和小戏组成,表演者一般为十多岁的孩子,用花鼓及绍兴调与永嘉方言演唱。小戏有四角采、打课、买茶、贩茶、打花鼓、补缸、张三打妻、讨花鼓钱、保当等。2009年,溪下马灯戏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溪下乡获浙江省传统戏剧溪下马灯戏特色乡称号。

二、永嘉溪下馬灯戏保护探索实践

(一)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浙江省先后出台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对推动传统戏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永嘉县建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深入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溪下马灯戏普查工作,科学制订溪下马灯戏保护三年计划。浙江省财政厅安排溪下马灯戏专项保护资金85万,每年下达省级因素分配补助资金以做支持,保障项目传承。

(二)建立传承培养机制。创建溪下马灯戏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依托学校开设溪下马灯戏兴趣班,当地政府与学校、传承人签订《老艺人协议》《金盾学校协议》三方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建立传承培养机制。目前已培养小演员30人。

(三)加大传承人群队伍建设。2017年,永嘉县首推“师带徒”传承制度,培养马灯戏学徒2人,促进项目活态传承。2018年,举办首届溪下马灯戏公益培训班招收学员16人,培养一批具备马灯戏传承教育能力的传承人,从而更好地“以老带少”培养马灯戏小演员。

(四)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永嘉县积极抓溪下马灯戏剧本挖掘、整理工作,并邀请专业人员根据艺人演唱旋律为马灯戏谱曲,形成剧本初稿。启动溪下马灯戏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档案。

(五)打造溪下马灯戏文化节。2017年起,永嘉县连续举办3届溪下马灯戏文化节,活动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这大大提升了溪下马灯戏知名度。2019年,溪下马灯戏再次亮相央视《乡村大舞台》。

三、永嘉溪下马灯戏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马灯戏小演员缺乏且流动性大。一方面,大部分家长给予不支持的态度,担心耗时、分散精力而影响学业;另一方面,小演员受年龄限制与升学压力,毕业后不再参演。此外,一些小演员因去城里就学而中途放弃。

(二)传承队伍年龄结构偏大且文化艺术水平有限。溪下马灯戏代表性传承人仅有3人且年事已高,平均年龄73岁。“师带徒”培养学徒与培训班学员平均年龄60余岁。他们基本是普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艺术指导。

(三)溪下马灯戏未得到民众足够的重视。其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对马灯戏这一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其二,展演没有收入,民众意愿不高;其三,政府在保护过程中干预过多导致民众过度依赖政府,缺乏保护自觉意识。

四、永嘉溪下马灯戏传承保护策略

(一)实现马灯戏多元保护主体共治。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强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通过研究、展示、传承等方式加入到保护工作中来;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唤起民众对保护工作的重视与热情;三是依托马灯戏传承基地集聚刘山村、黄一村、茶山村力量,共抓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二)紧抓新生代传承人培养。建立传承激励机制,以表彰、命名、宣传等形式提升传承人社会声望,激励其带徒授艺。除继续抓好“师带徒”与马灯戏培训外,鼓励当地学校音乐教师向马灯戏传承人拜师学艺,培养师资人才。

(三)发展溪下马灯戏特色教育。将溪下马灯戏纳入溪下学校、金盾学校特色教育范畴,编写马灯戏校本教材,在全校推广普及。采取“传承人+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学校进行科学而系统的马灯戏教学。

(四)打造马灯戏文化旅游品牌。“非遗+旅游”打通了一条活化路径,二者融合既可增加旅游内涵和底蕴,也能通过旅游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激发非遗活力。溪下乡是楠溪江源头、红色源头之地,旅游资源丰富,溪下马灯戏作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是其旅游建设中的重要引擎。因此要着力打造马灯戏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强化专业保护,提升马灯戏表演艺术水平,增强艺术观赏性;二是鼓励创新性发展,主动对接现代需要,适度进行剧目创新,推出精品;三是丰富马灯戏文化节形态与内容,尝试推出马灯戏民俗文化村等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

参考文献:

[1]张兆林,齐如林,束华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社会力量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袁文琴.浙江马灯戏发展现状和保护研究[J].参花(上),2014(08).

[3]高燕.国外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与启示[J].艺术百家,2016(05).

(作者简介:朱倩黛,女,本科,永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