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风”趣

时间:2024-04-23

>>>

住在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城里和住在四周是旷野的农村,对风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在城里,除了冬天的呼呼北风和夏季的暴风给人留有印象,其他时候对风没什么感觉的。

记得初中时,曾读过唐朝李峤写的一首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实在是妙,不着一个“风”字,却满纸皆风。然而,你如果身居闹市,这“风”景你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

在农村,一年四季对风都有切身体验和感受。因此,早在古代,人们便对一年四季的风分别有了称呼,如春天为和风,夏天为熏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

我的青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对风的喜怒哀乐什么感受都有。最喜爱的风是春风、秋风和徐徐夏风。走过严冬,春天来了,上学的路上,干农活的田野,柔柔的春风撩拂面颊时暖洋洋的,舒服惬意极了,经这风儿一吹,心情特别好。

燥热难耐的夏天,徐徐清风是男女老少都很喜爱的。但夏天的风很吝啬,尤其是烈日当头,禾苗蔫了,树梢耷了,人们只能用蒲扇扇风取凉,这时就会有西家东邻的老太太坐在门前树下,卷起干瘪的嘴唇“哦哦哦”唤风,唤风声能传过几家远,使我们孩童既好奇又神秘。实在没有风来,我们便端上板凳椅子跑到弄堂口(两家间隔的巷口)去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穿堂风,要是什么时候刮来一阵凉风,我们便欢呼雀跃,在风中忘情地嬉闹。

秋风几乎是可食的。秋风中含有一股诱人的农禾、瓜果成熟时溢出的醇醇甜味儿,我有时对着风儿贪婪地多嗅几次鼻子,心儿都醉了。秋风掠过,田野稻谷黄乐,果林枝头红了,秋风不光使大自然色彩斑斓,美景养眼,也储满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冬日的朔风令人畏惧,它是那样的肆无忌惮,目空一切,吹在地上,草屑灰尘飞扬,人人避让。吹在脸上手上,坠指裂肤。那时候,缺吃少穿,很难抵御寒风,走在路上,不是顺风时,我们往往背对寒风退着走,个个缩头夹颈,抄手哈腰。年老体弱者没有屋外的活要干的话,就宅在家里不出门,靠烤火甚至拱在被窝里取暖,就这样,寒风也不甘罢休,还要从墙缝、窗缝里“呜呜”钻进屋里肆虐人。

最恨的还有龙卷风。小时候,龙卷风很常见,尤其是在夏天,天边乌云脚下一个黑尾巴(风柱)挂下来时,大人们就说这是龙吸水,马上雨就来了。其实,这就是龙卷风的远景。记忆中,我们村庄曾两次遭龙卷风的袭击,其中一次竟然把一家屋子的屋顶掀掉了,这还不算,又将这家门前一棵碗口粗的泡桐树拦腰折断。

“鬼风”也很令人害怕,所谓鬼风,就是旋风。按农村老人的迷信说法,这旋风就是鬼在行走,人被撞着了,重则病倒,轻则嘴歪眼斜。那时,常有传言,某某庄上某某人被鬼风吹歪了嘴。嘴歪了用桃木钩子钩几天就痊愈了,据说,桃木是镇邪的。旋风风力不大,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旷野里经常看到。旋风行走时,草屑、灰沙、纸张等跟着在空中翻飞打转,几十米甚至百多米外就能看到这黄黄的灰柱。旋风来了,大人伢子都会自行避让。这鬼风就这么厉害?反正我没被撞着过。

战国后期楚国文学家宋玉著《风赋》,文中将自然界的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民之雌风”,初读时觉得宋玉对风的观察很是细致,但掩卷深思,方才领悟到这是作者的文学创意,借风喻理,揭露当时社会上贫富悬殊的不平现象,对统治者的骄奢豪侈巧妙讽刺。

风是自然现象,有利有弊。台风、龙卷风等到处破坏固然可恶,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风的贡献。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实施风力发电,以利用环保、便宜的风能。

其实,我国利用风能历史悠久。譬如风车,利用风力转动风车提水灌溉;风帆,利用风力推动船舶在水面行驶;扬场,则是利用风力吹去谷物中的杂物;风筝,则是利用风力放筝升空娱乐。有诗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风”趣盎然,去郊外旷野感受一下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