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运国
羌族舞蹈的现代传承
◎李运国
羌族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流传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甩肩、转髋、顶跨的舞蹈形态,有着历久弥新的艺术审美,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当代社会,怎样继承和发扬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值得探究的人文课题。
羌族舞蹈 现代 传承 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全球一体化态势已经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当今以欧美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席卷全球,羌族舞蹈文化同世界众多古老文化一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着不断消亡和失传的危机,面对羌族舞蹈怎样传承发展的严峻问题,羌族舞蹈与现代文明的接轨自然是重要的社科课题。为防止民族文化的灭绝,国家近几年来相继出台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遗产保护”等政府性保护工程,旨在从抢救的角度进行保护。但是传承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存在才是有希望的,羌族舞蹈怎样实现当今时代下的现代转型,发展出新时代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传播形式,才是羌族舞蹈传承的立足点。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历史上曾活跃在西北、西南诸地,也曾建立过一些如西夏一样的地方政权,因此这一地区的羌族文化遗迹和遗存比较丰富。河湟地区是历史上文明兴起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遗存,河湟指的是甘肃、青海一带的黄河上游与湟水流域,这一地区正是古羌族开发过的地方。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曾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类型的舞蹈纹饰彩陶盆,陶盆上的舞人,头侧有发辫头饰,衣着下有尖状尾饰,五人一组携手而舞。1995年青海宗日出土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盆,内壁上绘有两组舞人图,一组11人,一组13人,舞人手拉着手,穿着裙子,相对而舞。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羌族形成的舞蹈习俗和技艺,在岷江上游的羌族舞蹈中仍有遗存,古羌人的舞风在现代的羌族舞蹈中依然有着丰富的传承。
羌族世居高山地区,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羌族舞蹈“一顺边”的动态形象,“顺边美”成为了羌族舞蹈独特的文化色彩和审美情趣。羌族舞蹈多牵手起舞,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敏捷灵活,并伴随着胴体的转动形成拧倾韵律,此舞蹈动律伴随着舞者身体重心的转移,胯部向两侧的斜前方顶出,形成了“S”型的优美体态。羌族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舞蹈多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舞者边歌边舞,动作没有严格的规范,变化比较自由,风格质朴,形式古拙,生活气息浓郁。羌族舞蹈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蕴含了丰富的古文化沉淀,值得后人挖掘整理和传承。
1.羌族舞蹈与商业接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从农业文明进入到了商业文明时代,文化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必然。商业化已经是现在诸多艺术形式无法回避的课题之一。传统艺术的
市场化转型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完成了现代转型就能更好地发展,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就会逐渐被冷落而成为弱势文化,羌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相类似的局面。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羌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这对民族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羌族民俗活动众多,比如:四月初一的祭祀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农历六月的歌仙会,春耕秋收、婚丧嫁娶都要举行不同类型的庆典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中都会有大规模的舞蹈表演,形成了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等多种舞蹈形式,民俗活动的挖掘可成为羌族舞蹈群体性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力,2009年6月27日,四川茂县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瓦尔俄足”庆典活动,这是首次政府主导的“瓦尔俄足”活动,在庆典仪式中,上千名妇女进行了祭祀、引歌、背水、口弦、沙朗等表演,打造了一幕原生态的羌族风情画面,演员全是来自各乡镇的普通羌族百姓,所展示的是原汁原味的羌族原生态舞蹈艺术形式。传承数千年的舞蹈形式走上了现代舞台,以现代的舞台包装和传媒方式,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群众参与,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各地观众前去观看欣赏,此次活动卓有成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瓦尔俄足”庆典活动逐渐成为当地著名的文化品牌,茂县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也给羌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2.羌族舞蹈教学体系的建立
民间舞蹈的传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推广,学校在民间舞蹈的社会化传播中影响较大,绝大多数舞台化的民间舞蹈都有着学校培养的身影,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完备具有训练和应用价值的羌族舞蹈教材,对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必要的。
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离不开训练性组合的教学,完善由元素到动作到短句到组合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编排原理对收集来的羌族民间舞蹈素材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整理,对其进行剖析重构,整理出一系列风格性组合和典型性组合是非常必要的。挖掘羌族舞蹈自身的美学特征,形成独特的羌族舞蹈教学体系,对羌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意义重大。
羌族生活区域闭塞,舞蹈保存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羌族舞蹈多以甩肩、踏地、跺脚、顶跨、转髋、抬腿、灵活的小腿为其动作特征,连臂踏地、圆圈起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浑厚、有力、粗犷、健美等明显的山地民族舞蹈特点。目前四川省舞蹈学校,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南民族大学等学校的舞蹈工作者,曾把羌族舞蹈进行组合性挖掘,形成了体态、动律、手臂、步法等多种训练组合,对羌族舞蹈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3.羌族舞蹈传人的保护和培养
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传授和被传承人的学习,这两方面人数的多少都关系着羌族舞蹈的发展。目前国家将羌族舞蹈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对羌族舞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增加了羌族舞蹈传承的动力。同时,羌族舞蹈的被传承人也是亟待挖掘的社会群体,在校中学生无疑是最好的受众群体,他们年轻好学,人员众多,便于管理,具有先天的优势。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中学2010年的举措是个很好的借鉴,北川中学为了传承和普及羌族舞蹈,正式聘请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的传承人王官全为舞蹈教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普及和推广羌族舞蹈。为了更好更广泛地传承羌族舞蹈,北川中学利用舞蹈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传授羌族舞蹈,对原生态的羌族舞蹈挖掘,精选了羌族代表性的甩肩、顶跨、转髋等典型动作进行授课,传授一些易学、易跳、易会的羌族舞蹈。通过这一活动北川中学的同学们对羌族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步也非常快,形成了较大影响。学校组建了艺术团,让一些对羌族舞蹈特别爱好的学生能够一展所长上台表演,激发了大家对羌族舞蹈的热情,这些学生即使将来毕业后分散到各个地区,他们的羌族舞蹈特长必定也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羌族舞蹈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一员,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促成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表演形式中蕴藏着中国羌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特色。羌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也必将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谭壮.羌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00.
*本文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四川地区羌族舞蹈的市场化开发研究》项目号:2011MYB07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姜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