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余 川
浅谈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余 川
舞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联。清晨、傍晚,在公园、广场以及社区中老年跳起了或优美、或喜庆、或动感的健身舞。逢年过节,各大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舞蹈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它在艺术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好的舞蹈作品可以支撑起整场晚会。如近年来央视春晚舞蹈节目《千手观音》以及《小城雨巷》《飞天》等,给大家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盛宴和美的享受,还给大家带来更多新的探索以及人文的关怀。说到这,大家可能都会对这几个舞蹈节目的人物形象记忆犹新,也有很多舞蹈爱好者学习并表演过这些经典作品。那么怎样才能让舞蹈作品“活起来”?这里我想说的是——人物是舞蹈作品中的关键。如果没有好的舞蹈人物形象,那么这部作品就失去了它所具有的舞蹈艺术欣赏价值。
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其含义十分宽广,它可以是某种事物,人物的情感、情绪等。舞蹈家所感触到的那个事物,那种情怀,就是这里所谓的对象。因此,这个对象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创造出一种能够反映其本质特征的、饱含主体情思、富于生命的艺术形象。所以,舞蹈形象是一部舞蹈作品的核心,是作品中最具有艺术个性因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形象,好的人物形象直接影响舞蹈的创作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舞蹈作品的人物形象呢?
首先,要开启舞蹈形象思维的原动力。深入生活,感受人生,认识社会是开启舞蹈思维的原动力,是创造舞蹈形象的客观基础。
就拿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阿婆的幸福生活》来说,由厦门艺术学校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坚持排练了半年时间。它把闽南地区的地域特色,服饰特点融入到舞蹈中,舞蹈语汇非常丰富,妙趣横生诙谐生动。小姑娘们刻意扮老用抿嘴眯眼来表现老年人的特征,很有趣,表情丰富之极。演员妆容逼真,表情到位。凹着嘴,皱着眉,与阿婆的形象十分符合。我馆馆办中老年示范团队金霞艺术团的队员们也非常喜欢这个舞蹈,成功地学习并多次登上舞台表演这个舞蹈,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
下面通过《阿婆的幸福生活》在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这个过程,获得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希望能给舞蹈爱好者带来一定的理论启示。在开始学习阶段,我们就其人物的定位,舞蹈的风格,动作语汇和人物的形态、神态上着实下了很大功夫研究。阿婆——是上了年纪七八十岁左右的人,她们腿脚弯曲,含胸坐胯、脖子前伸等人物特点十分鲜明。所以,在排练过程中,艺术团的阿姨们不论是脸部表情还是形体上都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热身练习,并把握其诙谐生动的表演形式以及具有间歇性的连贯性动作,才有后来一经登台演出便反响热烈的效果。
其次,设计合理的情节突现人物性格。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不一样的美来。”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如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表演的舞蹈《中国妈妈》,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时至今日,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虽然已经远去,但是战争留给我们的伤痛却无法忘记。是继续伤痛吗?答案是否定的。编导巧妙地构思着这一故事的发展脉络,从对日本人的恨之入骨,到几经挣扎接纳穿和服的日本小女孩,再到换上中国衣服的小女孩和妈妈在田间地头上演的母女情,事情发展到现在似乎合情合理,可结局却来了180度大转弯。中国妈妈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并告诉她当年的身世,让她回到自己的国度,她狠心将女儿推出怀抱,心中满是心痛与不舍。女儿走了,满鬓白发的中国妈妈耳畔又听到女儿的声音:“老玉米金黄黄,玉米地站着的是我娘……”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美好善良的人们。在作品短短的几分钟里,编导设计出具有极强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感情色彩丝丝入扣,伟大的母亲以博大的胸怀,摒弃民族之恨,接纳和抚养无辜的日本孤女,这里我们能看见的只有“爱”,彰显出的是炎黄儿女善良淳朴、大爱无疆的优秀品质。
事实证明,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需要认识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与舞蹈本身密不可分。为了在舞蹈创作中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编创舞蹈,使舞蹈人物形象与舞蹈本身完美结合,了解和运用舞蹈理论知识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了解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明确舞蹈人物形象与舞蹈的对应关系。才能有利于舞蹈编导更好地掌握整个作品的去向;有利于舞蹈编导更好地捕捉到人物的形象性,从而能更好地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编导们多练“基本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审美来诠释你所感受到的“美”。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文化馆)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