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一、从基辅到克里米亚,无非是冷战遗患
3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提议在乌克兰领土动用军事力量,以保护黑海舰队和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公民安全。俄联邦委员会当天召开特别会议进行讨论,一致同意普京在乌克兰领土动用军事力量,直至该国形势恢复稳定。乌克兰局势的焦点就此从基辅转移到克里米亚。3月16日,克里米亚就是否加入俄罗斯举行公投,公投最终投票率为82.71%,赞成加入俄罗斯的选票占96.6%。克里米亚议会随后宣布“独立”,并申请加入俄罗斯。俄罗斯下议院于3月20日批准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
乌克兰危机是冷战后遗症的又一次集中发作,美国从没低估俄罗斯对其潜在的战略威胁,因而强力推进北约东扩。早在2008年,俄罗斯就已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能否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亮过底牌。俄罗斯本已对北约扩张心存警惕,美欧若在乌克兰问题上继续对俄罗斯加以制裁,也无非就是原有病灶的继续发作,对危机的实际解决不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美俄双方在乌克兰进行“拉帮斗狠”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中国,宣称中国是克里米亚危机中的最大赢家。实际上,面对当前的乌克兰局势中国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只有各方保持冷静克制,摒弃冷战思维,通过政治协商解决危机,才可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关系,避免局势进一步紧张升级。
二、鲁哈尼宣布弃核,不仅是“道德”问题
3月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国防部会议上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制造核武器。他指出,放弃制造核弹的决定基于“道德原则”。此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出宗教指令,禁止在国内生产核武器。长久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认为,伊朗发展核技术是在试图制造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活动以及安理会1696号决议,都是旨在防止伊朗核计划可能导致伊朗最终拥有核武器。虽然德黑兰多次否认这种说法,但地缘政治以及核武器的毁灭性让这些国家不敢轻易相信伊朗。
无论伊朗以什么原因弃核,现在的结果是各方愿意看到的。这不仅是因为伊朗拥核会打破中东地区现有的权力均衡状态,改写当地的政治版图以及诸多现行“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普遍不相信伊朗核计划是用于和平目的,在西方人眼里,伊朗拥核拥的是“邪恶势力”,必将给世界带来灾难;在以色列人眼里,伊朗拥核是犹太国家的灾星;在阿拉伯人眼里,伊朗拥核是波斯人拥有核武器,并声称如果波斯人有了核武器,阿拉伯人也必须拥有核武器;在石油进口国眼里,伊朗拥核,必将给海湾地区带来不稳定,甚至带来战争。总之在大多数国际社会成员眼里,伊朗核问题无关道德,却与各种利益考量相连。
三、埃及新内阁就职,意料外塞西留任
3月2日,由易卜欣·马格赖布任总理的埃及临时政府新内阁32名成员在首都开罗向临时总统曼苏尔宣誓就职。被认为可能会为了总统选举而退出内阁的埃及国防部长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出人意料地留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此前埃及前总理贝卜拉维的辞职被认为是在为塞西之后的公开竞选总统铺路,但此次塞西的意外留任为四月中旬即将开始的总统选举增添了更多的悬疑色彩。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是埃及少壮派军官的典型代表,在军中有着完整履历,也是军方的实权人物之一,曾当过军队情报机构最高指挥官。他此次选择继续留任内阁国防部长令人不解:一方面他曾经高调表示自己将要参加总统职位的竞选,表示有信心角逐埃及未来政治巅峰;另一方面与埃及不少自由派和左派政治人物不同,塞西至今非但没有正式宣布是否参加埃及国内总统大选,却出人意料地继续留任国防部长。埃及内阁未来的组成如何,至今疑团重重。
四、各国政要争粉丝,新传媒或成“新宠”
3月11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宣布在国家民族电台启动个人栏目,名为“联系马杜罗”。在该节目第一次播出时,马杜罗在节目中说道:“这将是在另一层面上与民众对话的平台。”同时,他在美国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上也开通了个人主页。无独有偶,3月以来英国首相卡梅伦也迅速蹿升成为网络红人,不是因为他每天日理万机之余还抽出时间来与网民互动顺便增加人气,而是用钱“买粉丝”,鼓励网友在“脸谱”(Facebook)主页点赞。尽管“脸谱”公司没有提起这宗涉及英国首相的广告宣传内幕,但市场专家称,这次“增粉”至少要耗费7500英镑的党内资金。
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政治参与模式的改变是颠覆性的,政治精英的政治行为方式有很强大的示范效应。事实上,很早之前,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时,已将这种方法纳入其中了,虽不足为奇,但这种趋势是否说明网络或将成为未来西方多党制国家政党竞争的主战场?无论答案如何,如今看来,新媒体已然成为很多国家政要的“新宠”了。
五、“3·11”大地震三年祭,日本核态度“逆转”
“3·11”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间,日本民间反核声浪日趋强烈,游行示威从不间断。然而,从坚决“弃核”的菅直人,到“暧昧”的野田佳彦,再到高举“重启核电”的安倍晋三,如今再看,日本执政党态度已然发生了“逆转”,开发核能的决心越来越强。
对于日本首相安倍个人来说,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其政治抱负才可以施展,而开发核能无疑可以实现“一箭双雕”。目前,日本主要是靠进口国外的天然气和煤炭填补电力缺口,当然缺口无法完全满足国内经济和民众对电力的需求。在安倍看来,重启核电可以使电价下降,促进贸易、改善产业环境和经常性收支,提升产业竞争力,最终改善日本财政状况,使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目前安倍所在自民党占据优势,未来三年选举压力不大。虽然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争议,但政治氛围对安倍内阁相对有利。因此,在是否继续使用核能的问题上,安倍应该很明确,重启部分核电设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六、马航飞机不见了,国家间仍需互信
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MH370客机失去联系,机上共有239人,其中有154名中国籍乘客。该航班原计划于3月8日早晨6:16在北京降落。失联后,共有25个国家相继展开搜救,再次展现了人类共同体意识。但是搜救过程中出现的若干信息隐瞒使人们不得不对本次事故所反映出的相关国家之间的信任打上问号。
本次搜救过程中,一些国家对于军事安全等敏感领域信息的过度保守,严重干扰了搜救工作的协调和资讯分享。相关责任国拒绝公布军事雷达所能捕捉到的失联客机信息,保护国土、安全情报以及背后的利益问题依然凌驾于寻找飞机和解开疑团之上。有学者指出“搜索马航失联客机的行动可能是亚洲国家武装部队与民事机构建立信任的机会。但是,当涉及分享情报时,仍存在真正的信任问题。” 如今看来,比MH370更难找的是真相,比“失联”更可悲的是失去信任。
七、互联网“普大喜奔”,美将移交管理权
3月14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电信和信息局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政府将放弃对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的管理权。ICANN是一个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附近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负责协调、管理和分配全球互联网域名系统、根服务器系统、IP地址资源。自1998年成立以来,ICANN在互联网世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着“全球互联网中枢”之称,但ICANN成立之时完全由美国政府主导,使其掌握了互联网的控制权。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依然会保持对于全球互联网的控制力,但可喜的是,国际网络治理正向着多极平衡的方向迈进。
据专家分析,“棱镜门”事件对美国此次宣布放弃互联网管理权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曝光的美国政府对世界的普遍监控行为已经透支了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信心,互联网面临着分裂成独立国内网络的危险。为了深化与各地互联网社群的融合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ICANN已决定在全球建立多个合作中心。美国这次移交互联网管理权,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以及全球互联网活力无疑是个好消息。
八、美菲新安全协议,“再平衡”仍在进行
3月17日,菲律宾根据与美国制定的最新安全协议,允许美国使用其军事基地。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也将对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进行类似的调整,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也将有相应的军事安排。美菲此次加强防务合作将使美国在军队、潜艇、飞机和人道主义救援装备部署方面的力量得到提升。
美国推进“再平衡”战略的脚步并没有因乌克兰问题而减慢。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所以进入权是一个涉及主权的敏感问题。2013年,菲政府曾试图重建苏比克和克拉克军事基地,并开放给“美日等盟友”,此举遭到了菲社会各界的非议与批评。事后菲政府迫于国内压力,公开否认了这项动议。一年之后的今天,美菲就新安全协议进行谈判,再次升级对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遏制。目前军队进入权已确定,但双方依然在怎样分担职责以及怎样搞好相关设施安保工作等问题上进行交涉。
(执笔:黄蕊)
(责任编辑:魏银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