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史铁生小说的意象分析

时间:2024-05-04

按意象派诗人庞德的提法。“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各种不同观念的联合。”庞德这里所说的“意象”主要指诗歌类抒情文本中兼有具象性与隐喻性的意象。在此沿用庞德的提法,用于分析小说类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内涵与功能。英国著名文论家戴维·洛奇就曾指出,对重复出现的具有隐喻性的细节和意象的发现,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同样,对史铁生小说意象的发现也是理解其作品的关键。在史铁生小说中,反复出现着一些意象,它们多为作者潜意识的精神原型或情感原型在文本中的呈现。这些意象与其生命体验是同质同构的,具有抽象性、想象性、幻化、意念化的特征。这恰与其小说的冥思气质、“务虚”主题、虚化的视角人物及文体等是一脉相承的。

史铁生小说中的意象兼为诗意与诗艺,具有或结构小说、或制造氛围、或突出主题、或预示人物命运等功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结构意象——死亡、写作之夜;情绪意2--白色鸟、葵林;主题意象——童年之门、生日、昨天等;人物意象——南方等。当然,这几类意象间又有交叉关系,在此只就其主要修辞功能作相对划分。

一、结构意象:死亡写作之夜

费勇在其作《言无言——空白的诗学》中说,“当意象滋生,叙事的时间已空间化,顺时性和共时性互动,叙事也会离开时间化的设定,而将空间性导入原有的领域。叙事的功能不再是情节的连接,还涵盖意识里意象如何促成叙事。”这段话恰好可以用来阐释史铁生小说中一些意象的结构功能,如死亡、写作之夜等。

史铁生的小说中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不散的死亡阴影。这阴影已化为一种死亡意识,即主体在日常经验层面、形而上超验层面对死亡的一种属己的本体性的自觉意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便是以对自杀问题的思考为起点,生发其荒诞意识,建构其反抗哲学的。实际上,不少哲学思考都是建构在一种自觉的死亡意识上的。史铁生便是用小说的形式,围绕死亡来进行生命直观,展开其诗化哲思的。史铁生的死亡意识与其独特的生命境遇息息相关,它如一个多变的黑色幽灵,缠绕于他的心头笔尖,在不同的作品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自杀之念、生死之辩、死亡现场等。可以这样说,死亡是其思考的原点,也是其小说结构展开的原点,死亡已成为史铁生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结构意象。其结构功能表现在生成以下两种叙述结构:一、历时性线性结构。即文本围绕主人公的死亡意念与自杀心路渐进深入地展开生命玄思,并由此完成主题的深化。最早出现死亡意念的小说是《黑黑》,随后有《山顶上的传说》等,这些小说无不将死亡作为主人公思考生命与存在诸问题的逻辑起点,展开小说结构的叙述起点。其中,《毒药》便是通过主人公回忆几次反复的生死延宕,来展现其自杀的心理曲线图的,并以此结构小说。二、共时性空间结构。即围绕一个死亡事件,小说中的几个人物从各自的视角对之展开思辨与对话。通过“死亡之辩”,叙述的时间围墙被打破,不同时空下的人物自由穿行于墙与墙之间,在同一层面形成一个网络对话空间,由此完成对主题的阐释。典型者如《我之舞》,集大成者如《务虚笔记》。在《务虚笔记》中,整部小说以女教师○的“死亡序幕”为开端,以对○之死因的“猜测”为结束。写作之夜的“我”就是在这个死亡的大框架与背景下,展现笔下众生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最后又聚集于。的死亡现场,从而使得这一长篇巨著获得一种结构上的内在统一性与主题的丰饶复义性。

其小说另一个结构意象是“写作之夜”。“写作之夜”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里的一个较抽象的整体意象,它象征一个超时空的他维空间,是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原初性的理解图式。在这一图式展开的相位中,单向平面的时空之维被多向立体的时空范畴取代。作为一个想象性的整体意象,它可以在叙事上打破单一的线性因果链条,在同一叙述时间里并置不同层面的叙事时空,使得小说叙述视角自由地变换更迭,甚至越界交叉对话成为可能,为整个小说时空结构的多层次性、立体性、开放性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写作之夜”里,《务虚笔记》中的一切虚与实才有可能发生。可以说,“写作之夜”既是意象又是结构,还是主题更是本体,也正是“写作之夜”使得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产生成为可能,又使得《务虚笔记》成为一部未完成状态或生成状态的,既是问题又是启示的“存在”。

二、情绪意象:白色鸟,葵林

相较于结构意象的叙述功能,情绪意象则具有情绪与语式上的渲染抒情功能。那如回旋曲般反复萦绕于文本间(《务虚笔记》)的纯净的“白色鸟”、热烈的“葵林”等,无不以其独特的形状、颜色、气味给小说染上一层或明静、或忧伤、或浪漫的情绪氛围与诗性调式。它们作为一种带有很强情感色彩的意象,给整个小说的叙述调上了一层有着独特色彩的情绪背景。这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叙述的内在韵律感,而且赋予语言以色彩与画面感,从而大大拓展了小说的想象空间与情感张力。

“白色鸟”让人想到明净宽垠的碧海晴天上漂浮的一朵洁白纯净的白云。当闻讯人间有一对亚当夏娃初尝禁果时,作者总会想象性地在静蓝的天空富有诗意地放飞一只悠然飞旋的白色鸟,在少年们(诗人L或WR)的幻觉、想象乃至梦境中出现。“白色鸟”是他们情感的无声化延伸,又是叙述语言的画面化替代。其舒缓有致、起伏间隔地穿插点缀于小说中,在叙述情节之外,起到控制叙述速度、调节叙述节奏、形成叙述乐感、制造叙述氛围的作用。

不同于“白色鸟”的静美,“葵林”则如一首交响乐的回旋的变奏,以其排山倒海、汪洋肆意的气势,在小说情感的潺波细流间掀起一阵狂热、激情而浪漫的巨浪。同时其背后隐藏不住的狂躁骚动,又预示着主人公随之而来的命运磨难与大绚烂背后生命的大枯寂。“葵林”以其特有的情景为Z的叔叔与葵林里的女人的爱情奠定了独特的情感基调与氛围。他们的爱情与“葵林”融为一体,“葵林”便是爱情,爱情便是那一片金黄翠绿的“葵林”。

三、主题意象:童年之门、生日、昨天等

叙事文本中的意象不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联想或隐喻,它的反复出现还“显示了文本叙述中或同一或对抗的叙事因子的关联。”“具有特殊的叙事作用和效果,它们贯穿在文本的意脉之中,如泣如诉,凸显着潜伏的主题或意义。”

在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有许多主题意象,如“童年之门”、“生日”、“昨天”等。这些意象往往以一个颇抽象的物象象征某一意义主题:“童年之门”便是每一个个体进入世界的初始点与角度。人物走进不同的童年之门,便会遭遇不同的童年经验,形成各自不同的心灵路径,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命运走向。因而,“童年之门”又是一扇通向命运之路的命运之门,“要是你推开的不是这个门而是那个门,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务虚笔记》中,画家z就是在他九岁时一个冬天的下午闯入了他的“童年之门”,门内他遭遇了冷遇与歧视,此后漫长的一生都没有走出那道门。“生日”则隐喻个体在生命不同阶

段的关键性的生命体验,这些关键点因其决定性、生成性、蔓延性的坐标式的影响而成为“生日”。因而,一个人一生可以有很多生日,生日不会“一劳永逸地完成”。诗人L、画家z、写作者“我”便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日”。“昨天”意味着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隔膜,历史给现实烙下不可泯灭的创伤记忆,如N的父亲的“昨天”使“他的记忆逆着时间越走越远”,永不停歇地“写他曾经没能写完的那部童话”。WR的“昨天”则是戕害其后面人生的“囚徒的故事”。在史铁生笔下,人物多走不出“童年之门”、“昨天”的影子,而带有悲剧甚至宿命论色彩。在叙述的过程中,史铁生通过这些意象将多个或平行并置,或交叉叠合的子主题内聚成一个复义的母主题,因而这些意象又可视为主题意象,它们起着凝聚、凸显、强化、丰富小说主题的作用。

四、人物意象:南方等

史铁生的小说,其笔下人物大都具有意象的概括性与象征性(笔者在另一篇论文中曾就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做过专门分析,并称之为全息性的人物,在此限于篇幅,存而不论),集中体现为女性形象。

史铁生笔下的女性呈现为两种形态:母亲与爱人,最终两者又归于艺术。在他看来,“女人的心绪,情怀和魂牵梦萦的眺望,本身就是艺术之所在”(《随笔三则》)。对女性的此种原初性的情感想象,因其情绪性的反复呈现而抽象为“南方”意象。“南方”意象出自《务虚笔记》,在史铁生的想象中“所有可敬可爱的女人,他们应该来自南方又回到南方,她们由那块魅人的水土生成又化入那块水土的神秘。”“南方”是女性生命之美的诗化呈现,象征家园与诗性栖居,具有诗化品质与神性导向。作者对女性的此种“南方”化的意象化想象凝结成“南方情结”,女性形象是其“南方情结”的意象衍生。

除此之外,《务虚笔记》中的许多人物都可以概括为一种意象类型:智者类型的医生F、诗者类型的诗人L、弱者类型的残疾人c、强者类型的WR、高贵者类型的女教师O、庸者类型的F夫人及O的前夫、多情者丁一等。他们之所以可称为意象人物,并非仅仅是一种性格类型,而是因为这里每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构成一个自在自为的世界,具有各自特有的价值取向、性格逻辑与命运轨迹,并以此构成一种“存在”,且由此象征一种存在景观。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物大都是一些意象化的抽象人,所以他们在《务虚笔记》的“写作之夜”里可以分身、交叉、叠化、对话、交融。这是由《务虚笔记》主题表达的需要决定的,另一方面又是因为人物的意象化使得《务虚笔记》主题的表达具有充分可能。

任何一个成大器的作家都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而完整的理解,并且能将这种独特的理解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更大范围内,叙事话语的意义也可以回归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们所接受的叙事体系,实际上亦即人们赖以接受和转译世界的框架体系之一。”透过史铁生独特的意象世界,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并深入其转译的心魂世界。

参考文献:

【1】智量,熊玉鹏,外国现代派文学辞典【H】,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英国小说批评史[H],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费勇,言无言——空白的诗学[H],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王素霞,另类播散的空间形式[J】_当代作家评论,2003

[5]南帆,文学的维度[H],上海:三联书店,1998

作者简介:

张细珍(1981—),女,江西九江人,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