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他的失眠症又变成了嗜睡症

时间:2024-05-04

何小竹

1

回到家,已是深夜(接近零点)。他虽然身上带着钥匙,但还是想了一下,决定先按门铃。不多会,妻子就把门打开了。她穿着睡衣,头发披散着,有点湿,好像是刚洗过。她开了门,没说话,也并不看他一眼,自己就转身上了楼。他换了拖鞋,进到客厅,把背包搁在地板上,一时竟不知道自己是坐好还是站好?最后,他决定在沙发上坐下来,先抽支烟。但抽着抽着,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怎么搞的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睡在沙发上,身上还盖了一条毛毯,想必是妻子拿下楼来给他盖上的。

与他走时相比,家里的一切还是原样。没有少一点什么,也没有多一点什么。成都的天气也是老样子,打开窗帘,外面依然是灰蒙蒙的,不见一点蓝天。他的那只背包还在原来的位置放着,妻子没去动过一下。他去楼上的卧室,妻子不在,床上是揉得皱巴巴的棉被,几件颜色、款式各异的衣服散落在棉被上,让人仿佛看见女主人起床之后的匆忙。打开衣柜,他找了一套内衣,连同一件浴袍一起带进了浴室。浴室还是那么整洁,洗发水、沐浴液、牙刷牙膏以及香水等等玩意儿都搁放在原位,就像他压根没有离开过一样。直到热水从头上淋下来,他才确切地记忆起,我是有许久没像这样洗过澡了。有一瞬间,一些模糊的情景在脑中闪回,他顿时感觉到一阵晕眩,便赶紧冲掉身上的泡沫,裹上一件浴袍走出了浴室。

他走进厨房,想从冰箱里搜罗出一点剩汤剩菜,给自己做一碗烩饭。但冰箱空空如也。他想,我不在的时候,妻子显然是没在家开伙,至少昨晚就没在家吃饭。他关上冰箱,走到燃气灶前,架上铁锅,自己给自己下了一碗面条。

整个上午,他在自己的书房里磨磨蹭蹭,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中午又睡了个午觉(还是在沙发上)。下午出门去买了些菜,回到家做了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饭。他认为妻子回来之后会有所反应。但她看见桌上的菜,并没表示出格外的惊讶,仿佛事情就该是这样的,很平常,并无什么特殊的含义(尽管他做这顿饭是有特殊含义的)。吃饭的时候,他和她也说几句话,但都是日常事务性的,诸如“路上堵车吗”、“鱼买成多少钱斤”、“花园里那株黄桷兰好像不行了”、“抽油烟机的灯坏了”、“国庆节你们放几天假”、“明天可能要下雨”,等等。尽量小心翼翼地不去触及内心的东西,不去触及这几个月来发生在各自身上的那些事情。就好像这几个月的时间他哪里都没去,一直都在家里。而她也跟平常一样,刚刚下班回来,他做了饭,然后他们一起吃。就这样。真的就是这样,尽管事实上不应该是这样。只是他们都心照不宣,假装很正常。

不过,到了晚上,有一件事情是不能回避的了,那就是睡觉。

“你今晚上还睡沙发?”她问道。

“那我睡卧室来吧。”他说。

“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你觉得我应该睡哪里?”

“你想睡哪里就睡哪里。”丢下这句话之后,她也不理会他有什么反应,自己上楼去睡了。

他进退两难。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他主动一点,僵局就会打破。但这次不一样,彼此之间像隔着一堵墙。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每延迟一分钟,就意味着那堵墙会增加一寸的厚度。上楼还是不上楼,都得给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理由。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一个理由是恰当的。

楼梯上传来了柔软的脚步声。妻子穿着睡衣和拖鞋走了下来。走到楼梯的一半,便停住了。他以为看见了一线转机,可以等待阳光的降临了。

“你把你那个背包处理一下,楼上都闻得到大股气味。还有这身衣服,你自己把它洗了,我受不了这种味道。”

她像扔垃圾一样,把他早上换在卧室的衣服弃置于地,然后依然无视他的反应,转身上楼。这次,他听见卧室的门是被明确地关上了。

2

印象大书坊旁边是一家叫做“欧洲房子”的咖啡店,以前在家里写不出东西的时候,会带上笔记本电脑,到这里来坐一坐。但事实上,坐在这里也没有写出过什么。更多的时候,都是拿着刚从隔壁买来的新书,就着一杯炭烧咖啡,消磨掉半天时光。

这天,他走进欧洲房子的时候,突然有种身在异乡的感觉,这感觉也得到了咖啡店那几位他曾经熟悉的服务员的印证。她们好像都不认识他了,看他的时候,脸上露出的那种微笑,既陌生而又客气。环境其实没变。甚至邻座的几位客人,他也似曾相识。他们应该就是这里的常客,其中一位,他似乎还知道她的名字,那也是过去坐在这里的时候,常听别人这样称呼她的。她叫言菊(同音,是不是这两个字他不敢确定),一位体态丰盈,打扮入时的少妇。她好像也认识他,看他进来的时候,还仰着脸朝他微笑了一下。但也许,那只是她出于礼貌的一个习惯,即对任何一个投向她的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目光,她都会恰如其份地如此回应。

他在临窗的一个位置坐了下来。这也是他以前常在这里落座的位置。但此刻他却像一个异乡人一样坐在这里,姿态不无拘谨。

窗外,不时有陌生的美女经过。有时是迎面而来,有时仅仅是一个让人猜测的背影。

他要了一杯咖啡(老口味,炭烧),又抬起头来问那位系着蓝色围裙的女孩,有什么吃的吗?女孩微笑着向他介绍了几种西式牛排、面食及甜品。他想了想说,就盖浇牛排先来一份吧。以前他从未在这里吃过任何东西,包括点心,因为他没有食欲。所以,当他问那位女孩有什么吃的的时候,自己也吃了一惊。但事后证明,他也只是脑子里觉得应该吃点什么,实际上还是没什么胃口。

牛排送上来了,他尝了一块,就不想吃第二块了。他把牛排推到一边,只喝咖啡。

这时候,那个叫言菊的少妇端着一杯咖啡走了过来。

你好。你好。能坐一下吗?当然,可以。很久没见了,去旅游去了?算是吧。去西藏?没有,接近那个方向,但没到。你认得我吧,我叫言菊。我知道,常看你坐在这里。是的,我也是经常见到你,就是没一起聊过。你家就住在附近吧?在附近,不远,你也是吧?嗯,在蓝天路。很近啊,我在神仙树北路,比你稍远一点。你做什么的呢?我吗,猜猜看?不好猜。呵呵,那就别猜了,你好像很累?有一点,经常是这样,总像是没睡醒的样子,呵呵。我会不会打搅你了?不会,你太客气了,我正想有人聊一聊。那就好,旅途还愉快吧?还行,嗯,出去总比在家好。是吗,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看来你是个好动的人,心有点野哦。你呢,常出去旅游吗?很少,我心不野,还有点懒。

她说到自己“有点懒”之后,他一时竟无言以对。就这样,彼此沉默了片刻。虽是片刻,却让人窘迫不已,仿佛时间凝固了千年以上。

成都这几个月天气还好吧?他终于以此话题打破沉默。她莞尔一笑,并斜睨了他一眼。你看,都说到天气了,好像我们真的没什么话说了,呵呵,你刚才说,你离开有几个月了,是吧?嗯,我五月下旬离开的。那你算是把夏天躲过了,成都今年很反常,天气暴热。这样说我还很幸运。是啊,出去玩一定发生不少故事吧?你喜欢听故事?哈,有不喜欢的吗?但我讲不好,不知道该怎样讲。你卖关子吧,你是谁我们都知道的。你们?是啊,就是我们这里的这些人,都知道张老师您(她开始操起了普通话)是有名的剧作家,还会讲不好故事?不好意思,但我真不是卖关子,这故事太长,也比较复杂,我到现在心里都还有点乱。是这样啊,不过我不急,我闲人一个,有的是时间,你慢慢讲。这个,我试试吧,但是,好像,还是不太好讲,很抱歉,我真不是故意,实在是,你知道,有些事情。是隐私,对吧?差不多,是这样。明白,那就不为难你了,虽然我很好奇。谢谢。哈哈,谢我什么?谢谢你的理解。你太客气了张老师,那我也只好说不用谢了,呵呵,跟你聊天很愉快,虽然没听成你的故事,我现在要回我的座位去了,你慢用,你看你的牛排都还没动呢,要不要拿回去让他们再打一下?不用了,我本来就没胃口。那好吧,告辞,拜拜了。拜拜。

她看来是有事才回到自己座位上去的。两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女人(打扮乃至身材也相仿)和她坐在一起。她们像是刚刚到的,坐下之后就不停的在说话。后来又来了一个年轻的男人,身材高大,穿着十分考究,手里夹了一只棕色的皮包。年轻坐下后,经另一个女人介绍,又马上站起来,与言菊握了握手。然后,打开那只皮包,拿出一叠纸,有点毕恭毕敬的样子交给言菊,让她看。他们像是在谈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这其间,他也跟言菊有过两三次目光的交接,就在她听那个男人说话的时候。每一次,她都向他报以那种礼貌性的也是习惯性的微笑。最后一次,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用眼神向她示意,我要走了。她微笑着,并轻轻扬起手,配合着无声的口型,向他做了一个“再见”的示意。

3

妻子又不在家。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依然是早出晚归,这使得他们在一起共处的时间并不多。由于嗜睡,他多次忘记做饭,在她回家的时候,餐桌上还是空荡荡的。但她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更没有半点责备,而是说,那就出去随便吃点什么吧。正如她以前对他的失眠症比较难以理解一样,她对他现在的嗜睡症也保持着沉默,不作任何评论。那意思就是,你爱睡就睡吧,我无所谓。照说,回来这些天了,他们应该有点亲密接触才是。但由于在一起睡觉这个最基本的形式都被取消了,平常的接触就更难往亲密的方向靠近。有一次,他们并排坐在沙发上看一部香港的电视连续剧,里面有黎姿扮演的一个角色。这部剧他回家之后才开始看的,到现在断断续续看了十多集了。可能是受了剧情的感染,他突然有一种对亲密的幻想和冲动,便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拉住了她的手。

“有啥事?”她转过头来问道。

看她的那个眼神,他知道自己此举太冒昧了。于是,他一边说“没事”,一边站起来去拿茶几上的一个什么东西,那个东西的位置是比较靠近她的,就好像他本来打算让她帮自己把那个东西拿过来,但现在他改变主意,决定自己去拿了。

这以后,他变得更加谨慎和克制,并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将欲望消灭在欲望发生之前。他觉得,如果两个人心理上的距离已经放大,生理上的问题便是小问题了。就算她有时候身不由己做出一个可能导致他想入非非的举动(比如在换衣服的时候让他给她拉一下背上的拉链,或是在浴室里叫他的名字,让他拿一件她忘了拿的东西进去),他也总是会提醒自己,一定不要朝那方面去想,以免产生误会。

他躺在沙发上,开始看一本书。但看了不到一页,意识就涣散起来。为了不被那种无聊的睡意所控制,他站起来,决定做点什么。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到处井然有序,可谓窗明几亮,连地板上也是一尘不染。无论什么情况下,妻子始终保持着她那爱整洁、勤打扫的习性。于是,他又躺下去,换了一本书看。这次一口气就看了长达十页。书名叫《等待戈多》,作者贝克特。这次虽然没有睡着,但看过的那十页讲的什么内容却一无所知,完全没进入意识,算是白看了。于是他放弃抵抗,让睡眠自然来袭。但这样他又反而睡不着了。他开始变得坐立不安,在楼上楼下的房间里毫无目的地窜了一会,最后站在屋顶的露台上,把头仰起来,做了几个深呼吸。这时候,一架飞机从天上飞过。飞机飞得很高,他听不见它的引擎声。他本来对飞机不感兴趣,平常也没有特别的关注。但现在看见这架飞过头顶的飞机,他觉得自己开始跟这个飞行物有了某种关系。我应该结束这种昏昏欲睡的状态,去坐一次飞机。他这样想。无所谓去哪里,只是单纯地坐一次飞机。他觉得自己目前的状况都是地心引力导致的,是成都的低气压导致的。而飞机可以把我带离地面,带到四千公尺之上,乃至八千公尺,一万公尺之上。我只要透过飞机的舷窗看见云层是在自己的下面而不是上面,心情就一定会好起来,就不再受失眠症或者什么嗜睡症的困扰,我也就正常了。

舷窗之外,是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空间(都不能把它称为“天空”了,因为我不是在它的下面,而是置身其中,与它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在这个高度上,人的思维变得纯粹而博大,很容易(无须借助任何至理名言)就突破了自身狭隘的小宇宙,真的像书中说的那样可以自由地翱翔了。曾经带给你烦恼乃至让你陷入困境的那些东西,此时都统统抛在了几千米高空之下的地上,并随着地面的渺小而越来越渺小。飞机上还不用开手机,这可是航空管制,你现在打不通我的电话就怪不得我了,那不是我的错。飞机有时候会倾斜一下,颠簸一下。但在这一望无垠的蓝色空间里,一点不让人有什么担忧。只要心无牵挂,飞机就会永远这样飞下去,因为宇宙是无边的。

4

有一天,他又在印象大书坊买了几本书,路过欧洲房子的时候,出于习惯,他走了进去,坐在靠窗的老位子上,要了一杯咖啡。那个叫言菊的少妇看见他之后,又主动坐过来,跟他聊天。好像是跟戏剧有关的话题,她似乎说到有个台湾的剧团要来这里演出,由于他当时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也可能是时间不大对,中午一点到一点半的那个样子,正是他平常睡午觉的时候。总之,他不是显得很有精神。但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跟人家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大概也没睡多久,几秒钟?几分钟?但不管是多久,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很糟糕的。他醒来的时候,看见她还坐在对面,正翻看着他放在桌上的新书。

“不好意思,我刚才是不是睡着了?”他问道。

“好像是的。我正在看你买的书。”她说。

“我打呼噜了吗?”

“哈哈,你说呢?”她把书挡在自己嘴上。“你睡觉总会打呼噜的吗?”

“我不知道,但听别人说过,我睡着了是要打呼噜的,所以担心。”

“有什么担心的呢?这很正常啊。”

“在这样的地方,这种时候,还是很不礼貌。”

“嗯,其实也没什么。不过,也是哈,我们还在说话你就睡着了,究竟怎么回事呢?昨晚没睡好?写作很辛苦的吧?”她说话的时候,手里依然拿着我买的书,那本书刚好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亚克的一个剧本集。

“没有啊,最近什么事都没干。也睡得多,没有你说的那种辛苦。我感觉是回成都后就开始这样了,随时都很疲倦的样子,老想睡。”

“是这样啊,也挺好的嘛。我是睡不着。”

“我以前也是睡不着。”

“呵呵,人就是这样,睡不着觉得是问题,睡着了也觉得是问题,怎么办嘛?活着真没啥意思。这算是剧本吧?你刚才睡的时候,我翻了一下。”

“怎么样?她也写小说,《钢琴课》就是她的小说改编的。那部电影你看过吧?”

“没有。我很少看电影。睡不着的时候我喜欢看点书。”

“是吗?那很好啊。看什么书呢?”

“小说吧,看小说多一点,历史的也看,反正混时间的,抓到什么看什么,不一定是多么高深的那种。他们说看高深的书可以催眠,但我试过,还是不行。像这种剧本,以前真没看过,说不定可以催眠?呵呵,我乱说的。你呢,看什么书?你一定看了不少书吧?很高深的那种,像名著什么的,是吧?”

“看过一些,像你说的名著也有。但也不全都是那样的。通俗一点的也看,比如侦探小说,还有武侠小说,以前(就是年轻的时候,不不,现在老了)看得很入迷,一看就是通宵,后来的失眠可能跟看这些有很大的关系。”

“那现在呢,你又睡不醒,是因为看什么了?”

“可能是看这种剧本了吧,呵呵。”

“哈哈,要是真有这种作用的话,我也要买一本拿回去看。”

虽然聊得很投机,但他自己知道,身体里还是潜伏着某种东西,让人犯困。他害怕像刚才那样再在她面前出丑(不管有没有打呼噜),不敢与她深谈下去,便找了个时机,起身告辞了。临走的时候,他听见她说,下周他们有个聚会,问他有没有时间和兴趣参加?他问是什么样的聚会?她说,小范围的,也没什么主题,就是谈得来的几个朋友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他又问是在哪里聚呢?她笑了一下说,就在自己家里。他想了想,便答应下来。他说,那我们留个电话吧,到时候好联系。与他之前猜测的一样,她的名字就是语言的“言”,菊花的“菊”。

5

就在他等着那个聚会,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是孙小林打来的。孙小林是他刚到锦城艺术宫时带过我的那位电工师傅孙富林的儿子。我很诧异,我跟师傅有好几年没联系了,跟他的儿子就更没什么交往,他此时打电话给我会是什么事呢?这种反常的举动让他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对方在确认了他的身份之后,跟着就告诉他一个坏消息,师傅去世了。

他得知,师傅是今天凌晨三点十分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住院部去世的。病因是肝癌。现在已停放在殡仪馆。孙师傅家已经布置了灵堂,接受亲朋好友的悼念。悼念时间从今天下午到次日凌晨七点半。也就是说,明天一早,孙师傅就要从殡仪馆转到火葬场,彻底告别这个世界了。

他接到电话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过。这天是星期天,妻子没上班。他告诉她,孙师傅去世了,我要去他家看看,并问她要不要一起去?她说,你自己去吧。他跟妻子结婚的时候,孙师傅是来参加了婚礼的。所以,他想的是,师傅的葬礼,妻子也应该去参加一下。她当时正在家里自己做面膜,并看着电视。他到浴室去洗了个澡,换了衣服,便对她说,那我去了。她没吭声,由于脸上敷着面膜,也看不出是什么表情。

师傅的家在西门新二村的一个老宿舍区里。他到的时候,看见已经有很多花圈摆放在了宿舍区的门口。灵堂就搭建在师傅住的那个单元外面的空地上。灵堂外面摆放了一些桌凳,先到的人已经坐在那里喝茶,抽烟。他在人群中转了转,发现没一个人是他认识的。正当他东张西望的时候,孙小林把他看见了。然后把他领进灵堂,陪着他给师傅磕头,烧香。这套仪式完成之后,他又站着看了一下师傅的遗像。照片上的师傅还显得比较年轻,应该就是他进艺术宫刚成为他徒弟的时候照的。那时候不觉得,现在看上去,师傅的五官长得还蛮英俊的。他想起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师傅,是四年前的事情了。那次也是偶然从艺术宫的一个老同事那里听说,师傅生病了,在住院。于是,他买了些水果去医院。那是夏天,师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上穿着一件带条纹的病号服,面容苍老,身体十分消瘦。但精神似乎还比较乐观。师傅说,看见你我很意外,但也很高兴。师傅还说,即使你平时抽不出时间来看我,但我坚信,如果哪天我死了,你肯定会到火葬场去为我送上最后一程。他当时听到这话,差点掉下泪来。后来他又打过一次电话到医院,询问师傅的病情。师傅哈哈笑着说,已经出院了,没死成,送葬的事看来要暂时缓一缓了。

他走出灵堂,在旁边一张桌子前签到,并送上祭礼(现金五百)。孙小林拿过纸笔,让他把自己的名字和祭典语写在为他准备的一个花圈上。我听我爸说,你的字写得好,孙小林说。以前师傅确实夸奖过他的字。正是因为师傅的鼓励,他才由一名电工变成了一名编剧。于是,他拿着笔,先在一条纸上写了“孙富林师傅千古”,然后,又在另一条纸上写下某某敬挽的字样。孙小林待纸上的墨迹干了干,便拿去贴在了一只花圈上。他问孙小林,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尽管吩咐,不要见外。确实,从内心深处,他是把师傅当自己的父亲看待的。孙小林说,别的也没什么事,你字写得好,就在这里帮着写一下花圈上的字吧。

晚饭过后,阴沉的天空终于飘起了雨。孙小林指挥着一帮人在院坝里搭起了雨棚。在成都,出殡之前是要守夜的,而守夜通常就是大家各围一桌打麻将,又叫打丧伙。初到成都的北方人有点看不明白这种习俗,觉得死了人还这么娱乐和喜庆,有点不可思议。在成都,还有这么一些闲人,专门到这样的场合打丧伙麻将。他们与死者非亲非故,但也受到跟亲朋好友一样的接待,比如该吃盒饭的时候,也有他们的一份。可能在主人家看来,有这些凑热闹的角儿,也不失为一种人气。

他一直没有打麻将的爱好,所以,到了晚上,一个人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虽然时不时有孙小林来陪着说一下话,但还是被阵阵袭来的睡意搞得很狼狈。后来,孙小林也看出他很无聊,又很疲倦,便提议他到楼上的房间里去睡一下,等早上出殡的时候再叫醒他。他先还客气了一下,后来实在是扛不住,就同意了。

睡在孙师傅家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像藏人转经一样沿逆时针方向行走。湖泊的周围是寸草不生的灰色浅山,有点像火山灰堆砌而成。湖面平静而光滑,犹如一面深蓝色的玻璃。他看见湖的中间升起了一个银白色的平台。平台上晃动着一些人影,这些人手里拿着刀,像是在打架。这时候,来了一架飞机,围绕在平台的上方盘旋。飞机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整个梦境都是寂静的。突然,也没有任何征兆,这个梦境就消失了,场景转换成艺术宫的舞台。他看见孙师傅坐在舞台上喝酒。舞台上还有别的演员,他们根据剧情说着自己该说的台词。但喝酒的孙师傅好像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只是喝着酒,并不时地朝着观众扮鬼脸。他很着急,便跑到侧幕旁边给打手势,想让孙师傅下来。但孙师傅毫不理睬,继续喝他的酒,并朝观众傻笑。他只好跑到舞台上去,想把他拉下来。有几个五大三粗的人也跑上了舞台,一把将他抱住。他们嘴里说着脏话,然后将他举起来,往下扔。他开始坠落,不是从舞台上往下坠落,而是从一个悬崖上往下掉,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山谷。就在他惊恐万分的时候,孙小林进来把他叫醒了。

送葬的人分坐五辆车,其中一辆是二十多座的旅行车,往东郊的火葬场行驶。他坐的是一辆桑塔纳,跟孙小林同车。天刚蒙蒙亮,外面还在下着小雨。他问孙小林,师傅呢?孙小林说,已经有人负责将他从殡仪馆送到火葬场去了。

6

他不是第一次到这种地方。如果说去医院你会感觉到死亡随时就可能在身边发生,那么,在火葬场,你感觉到的便是死亡已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每次到这里,有意无意地都会多看几眼那几根高大的烟囱,尤其是从烟囱里冒出来的那些若有若无的烟尘。多年前,他试图将一个葬礼的场面放进他的一部戏中,让它呈现在舞台。但在接受审查的时候,这个场面被删去了。后来就连他自己也不太去想死亡这件事情。也就是从那以后,他开始写喜剧。大家都倾向于认为,喜剧可以回避人生中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许多问题依然是存在的,我们只是假装它不存在罢了。就像我们没生病的时候,医院是不存在的一样,意识中总想到那是别人的医院。火葬场就更是这样,没有人愿意在平常的言谈中去提及那个不祥的地方。包括在公共媒体上,也几乎很少有它的身影。只是,当有身边的人必得去那个地方了,我们才显得猝不及防的样子,感受到死亡的真实存在。我注意到,同来火葬场的人,彼此都很沉默。我想这可能不是因为对死者的哀痛。

下了车,他和车上的人一起,被一个工作人员领去一栋平房,遗体告别室就设在那里面。他进到告别室,便看见师傅已经躺在室内的灵床上,周围环绕着一圈塑料做成的花卉,以及同样是塑料做成的类似于松柏和万年青的绿色植物。死去的孙师傅穿着一套生前从未见他穿过的蓝色西服,显得很陌生。平仰着的那张脸经过整容和化妆之后,看上去也像是假的。孙小林是长子,由他代表死者家属念了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悼词。孙小林还有个姐姐,两个妹妹。她们在孙小林念悼词的时候,就开始哭泣。念完悼词,也没安排来宾说什么,大家便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一个跟着一个,按反时针方向,默默地围着灵床走了一圈,瞻仰遗容,跟死者做最后的告别。然后,他跟随着大家从告别室出来,齐聚在火化室的门口。门前,一个由四人组成的铜管乐队已等候在那里。一个工作人员打开门,问哪些是死者的亲属?孙小林和他的姐妹们都举了举手,然后他们就被放了进去,其余的人则继续留在这扇门的外面。等候的时候,他点了一支烟抽。他发现,在这里面来来往往的人还并不少,就像你平常不去医院,去了才发现,无论经济如何不景气,这里永远都是人挤人,生意暴好。从告别室到火化室,中间是一块开阔的空地。他看见有人不停地抬着担架跑过去,又抬着担架跑回来。去的时候,担架是空的。回来的时候,担架上便躺了个人。很多时候躺在上面的是一个老人,但有时候也有中年人和看上去更年轻的人躺在上面。其中一次,他还看见躺在担架上的那个人的一只手臂赤裸裸地从担架里滑落出来,悬挂在担架的外面。随着担架的晃动,那只赤裸的手臂也跟着在空中不停地摇摆。那是一只干瘦得不像是人的手臂。他马上转过头,尽可能将眼前看见的情景从脑海中抹去。这时候,刚才那个工作人员又打开门,轻轻地对门口的乐队说了声:“可以了。”那四个拿着铜管乐器的人互相点了点头,便开始吹奏起来。但他们吹奏的并非那只公认的葬礼哀乐,而是一首流行歌曲。

7

离开火葬场,天空突然晴朗起来。他没急于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天府广场。

广场被一些蓝色的铁皮围着,几台红色吊车的吊臂耸立在空中,表明地铁中心站的工程还没有结束。

他买了一瓶鲜橙多,独自坐在塑像台前的台阶上,看着从自己脚下经过的车辆和人流。百货大楼,新华书店,清真寺,以及锦城艺术宫这些建筑依然耸立在原处。一面印有男女明星头像的巨幅广告覆盖在艺术宫的西墙上。阳光下,广告牌上的一行白色行草大字清晰可见:暗恋桃花源。这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一出舞台名剧。有路过的行人停下来,向着墙面上的广告仰头张望。

他很早以前就看过这部剧的舞台录像。作为同行,他很佩服编导的想象力。把两个不搭界的故事放在同一个舞台讲述,看了之后一点也不觉得牵强。戏的起因是,有两个剧组,因为剧场方面时间安排的不得当,排练的时候撞上了,双方互不相让,只好在同一个舞台上各排各的戏。一个戏叫《暗恋》,另一个戏叫《桃花源》。《暗恋》讲的是从四十年代延续至八十年代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发生地起始于大陆,终结于台湾。不用说,这是一个悲剧。《桃花源》的时间背景设置在年代不明的古代,是一个婚外恋加私奔的故事,一个渔夫的妻子,受到一个书生的蛊惑,跟着她离家出走,去寻找爱情的桃花源。可以想象,这应该是一个喜剧。两台戏,两拨演员,同在一个舞台,各说各的台词,相互间会有干扰是难免的。作为悲剧的《暗恋》,演员们沉浸在刻骨铭心的爱情煎熬中,说出的台词既抒情又充满了哲理。而《桃花源》作为一部带讽刺意味的喜剧,里面的主人公说的话听上去都有点不靠谱,让人捧腹。两边的演员在台词上互相打架不说,两个导演也不甘寂寞。他们除了监视自己一方的演员在台上的表演之外,免不了(甚至可能是有意的)会瞟上一眼对方的戏,对方演员的台词也自然而然地要被他们听进耳朵里去。于是,双方导演开始出言不逊,以“同行相轻”的惯例对对方的表演及台词予以揭短和讥讽。自然是,《暗恋》的导演以戏剧的高雅性和严肃性,抨击《桃花源》是一出低级趣味的戏。同样,《桃花源》的导演对《暗恋》这出戏的所谓高雅与严肃大加嘲笑,认为它假模假式,迂腐不堪。比如说到“爱情”,这个主题也许是这两出相互不搭界的戏唯一有关联的地方,但是,双方对“爱情”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两个导演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口才,唇枪舌剑,却谁也说服不了谁。奇妙的是,看到最后,两出戏几乎就融和在了一起,观众很难分出彼此。

此时,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他又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一个衣着邋遢的中年男人走到他的跟前,向他伸出一只手。他看了看他,给了他一元钱。过了不到一分钟,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女孩走过来,也向他伸出了一只手。她的脸上除了一块污垢,便看不见任何表情,但他也给了她一元钱。最后,来了一个身上挂着三只布口袋的老头。老头走路的姿势很奇怪,像猴子走路一样,充满了童趣。这次,没等老头向他伸手,他就先将手朝老头伸了出去。老头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头上也戴了一顶红色的帽子(顶上有绒球的那种毛线帽),再加上那只流淌着鼻涕的红色的鼻头,状若马戏团的一个小丑。老头眯起眼睛看了一会他伸出的那只手,然后又瘪着嘴看了看他的脸,突然就笑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天真的老头真的在他摊开的手掌上放了两毛钱,然后笑着跳着地离开了。

哈,他突然莫名地高兴。我得到了一个乞丐的布施,这是件多么奇妙的事情。于是,他以最惬意的姿势,放下自己的腰板,躺到了台阶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