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谷雨过后,小区的池塘里总会响起一阵阵蛙声,咕咕,呱。咕咕,呱——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像一阵阵密集的雨点。被蛙声叫醒的晚上,窗棂上闪现着幽蓝色的天光,它们来自遥远的星宿,长途奔袭,恍如梦中人光洁的脸。好多年了,我没有听过这样密集的蛙声,于是醒着耳朵听。一边听一边想,心魂就在蛙声里插上了翅膀,飞到了皖江北岸一座名叫牌楼的小村。顽劣的童年,牌楼的夏夜星斗满天,微风习习,田畈里月色如盐。蛙声从月色里浮上来,像白荡湖里浩浩荡荡的水,一波波涌来,一波波散去。秧苗在蛙声里醒着,腰身亭亭玉立,仿佛一排排列队的女兵。微风拂过,秧苗间的涟漪上月光潋滟,似一汪汪破碎的水银。
燠热的夏夜大汗淋漓,睡不着,我们便耷拉着拖鞋,打着手电,到田埂上照“癞癞姑”。癞癞姑就是蟾蜍,俗称癞蛤蟆,凉性大,毒性也大,有药用价值。在响彻田畴的大合唱里,癞癞姑是沉湎于抒情的男中音,声调迟缓而低沉。耽于抒情的癞癞姑因此很容易落网,它对我们的到来往往浑然不觉,趴在手电的光柱里,双眼暴突,腮帮一鼓一息,迟疑地挤出最后一声。癞癞姑的全身都有毒。大人告诫说,“癞癞姑”的腮帮一鼓一息,是为了喷射能致人双眼失明的毒液。听上去很恐怖,但我们都不相信,无知者无畏,村里村外,并没有一个被喷射失明的人。有一次,毒液喷到了大强的脸上,大强用手一摸,立即捶胸顿足,一边向家狂奔一边号啕大哭。我们都被大强过激的反应吓傻了,于是跟着他一路小跑。到家的大强还在哭,“妈妈,我会不会瞎?呜呜……”“妈妈,我会不会瞎?呜呜呜呜……”大强当然没有瞎,不过他的左脸痒了一个晚上,大强妈为此一夜无眠,她反复用肥皂水给大墙洗脸,消毒。第二天一早,大强的左脸还有些泛红,阳光下,像一块褪了色的旧抹布。大强故意眯着一只眼,抖着一只手,说,你们谁牵我?我搞瞎了……“瞎子”从此成了大强的外号。瞎子你先走。瞎子你慢点。瞎子被我们叫得很生气。但他完全是自作自受,生完气之后,他万分不乐意地接受了这个外号。
这是不多的意外之一。乡下的孩子顽劣惯了,捕鸟,抓蛇,撵兔子,勾黄鳝……在无限接近自然的生存训练里,我们早就掌握了一套对付癞癞姑的办法和技巧。癞癞姑的习性近似于麻雀。麻雀怕光,却又喜欢在草檐下做窠,手电筒一照,笔直的光柱里,总有一两只坐以待毙的麻雀。一伸手,麻雀就在我们的手心里瑟瑟发抖,纺锤般的身体柔软而饱满,像一只温热的暖水袋,有着丝绸的质地与手感。我们都不喜欢麻雀,它们毫无节制地便溺,房前屋后,劣迹斑斑,被逮住的麻雀因此都没有好下场。一条长绳,拴住麻雀一只瘦骨伶仃的脚。第二天一早,绳子还在,麻雀不见了。地上翻卷着几片散乱的羽毛。
和照麻雀相比,我们更喜欢照癞癞姑。出门照癞癞姑,我们都要拿一根或长或短的木棍,既能探路,也能防身。夏夜的田埂上,经常有一条条细长的水蛇,吐着信子,从一块稻田,慢悠悠地游进另一块稻田。蛇是青蛙最主要的天敌。水蛇过处,蛙声凄厉而短促,由强渐弱,终至于无。满田蛙声也会归于短暂的沉寂。我们不怕水蛇——水蛇无毒。乡下的男孩子,很少有怕水蛇的。有些捣蛋的男孩子,还会拎起水蛇的尾巴,抖着玩——却怕遇到这样的场景,更怕听到这种濒死的蛙声。然而,一个夏天,我们免不了要和这样的场景狭路相逢,也免不了要听几回这样的蛙声。每一次,我们都慌忙绕道而走,不敢上前解救。从小,我们就被一遍遍地灌输农夫和蛇的故事,蛇,是离我们人类最近的冷血杀手。除了水蛇,我在牌楼见过的蛇还有:菜花蛇(常见,无毒)、赤练蛇(常见,微毒)、乌梢蛇(常见,无毒)、蝮蛇(至少遇见过两次。剧毒,又称“五步蛇”)、青蛇(遇到过一次,从曾二爷家的无花果树上探出身来,像一片雨后的翠绿的竹叶。有毒)。一个盛夏的正午,我去给抢收的二哥送饭,一条通体金黄的蛇,长不过两尺,突如其来地掠过田埂上的黄豆秧。我至今不知道那是什么蛇,它的出现和消失都太迅疾了,像一道猝不及防的闪电。
照癞癞姑的晚上,远远近近的早稻田里,摇曳着一束束光,像大地漫游的灯盏。那是远道而来的捕蛙人,他们喜欢套着密不透风的水衩——伸手不见五指的旷夜里,这种衣服的封闭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安全——两个人结伴而行。一个人蹑手蹑脚地走在前面,晃着手电筒;一个人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拎着蛇皮袋。捕蛙人不仅捕蛙,也抓泥鳅和黄鳝。田野里汁液饱满,物产丰富,捕蛙人眼疾手快,只要半个晚上,就能装满半只蛇皮袋。一些狡黠的乡亲猛然意识到:此田是我开,此秧是我栽,要想抓黄鳝,那要拿钱来。于是在自己的田里拦截捕蛙人,孰料捕蛙人并不买账,天大地大,田埂上有的是青蛙,水渠里多的是泥鳅和黄鳝。这何止是无趣啊,而是极尴尬了!乡亲原本只想讨包烟抽,却不想“秀才遇到兵”,于是悻悻然,生闷气,低头疾步往家走。临走前,少不了要往自己的田里扔几块土疙瘩。
远道而来的捕蛙人,唤醒了乡亲们浑浑噩噩的日子。当邦富从扫帚沟拎回一只狭长的竹笼子时,乡亲们并不知道,邦富之所以要买这样的竹笼子,是为了在水田里罩泥鳅和黄鳝。乡亲们只是好奇,一吃过晚饭,惯于好吃懒做的邦富居然扛着一把铁锹,拎着竹笼子进了田畈。邦富在田埂上挖出一道细细的水沟,将竹笼子埋在出水口的下游。为了怕人察觉,邦富还在水沟上铺了一蓬草。天麻麻亮,邦富再去起笼子,一笼子的黄鳝和泥鳅。黄鳝少,泥鳅多,在笼子里活蹦乱跳。
放了一夜的水,秧田早就干了。秧田是不能缺水的,户主于是找到邦富,邦富却死活不承认,甚至主动起誓,赌咒。在牌楼,一个人只要起了誓,赌了咒,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除非铁证如山,否则谁也不会再追究。左邻右舍,抬头不见低头见,在乡村这个近乎封闭的熟人社会里,谁也不忍将对方逼到绝路。然而,信誓旦旦的邦富,竟然不惜以独子的生命为赌注,他固然逃过了一次又一次責难,但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之中,他终究没能逃过上天施予他的惩罚。当然,这是后话了。
拦不住捕蛙人,抓不住邦富,乡亲们只好自力更生,半夜起来去“看水”。“看水”是件苦差事,正是农忙时节,疲惫的乡亲们却睡不了一个囫囵觉。辍学务农的二哥只有十七岁,身板单薄,却是我家唯一的壮劳力。二哥摸黑爬起来,拎一把铁锹,别一支手电筒,喊上我,悄悄地拉开后门,摸黑走。我家的四块水田都不在一处,一遍“看”下来,几乎要横穿牌楼的整片田畈,那真叫一个人困马乏啊!上眼皮和下眼皮一直在打架。一天晚上,大雨如注,我站在门口犹豫不决,最终还是跟着二哥一头扎进漆黑的雨幕。雨幕连天扯地,田埂上四处漫水,深一脚,浅一脚,好几次,我差一点就踩到了田里。突然,不远处的雨幕里扯出一道手电的光,二哥赶紧拉着我蹲下来,只见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戴着斗笠,披着雨衣,在我家的田埂上走走停停。我感到自己的心脏就快跳出来了,二哥贴近我的耳朵说,“是邦富,别作声……”半晌之后,手电光忽明忽暗,像一只向村口移动的萤火虫。明明灭灭的手电光终于在村口消失了,田畈里只剩下喧腾的雨声。二哥在田埂上来回摸了三遍,终于扯起一只笼子,笼子里有十几条泥鳅,三条黄鳝,每一条黄鳝都有大拇指粗。我欣喜若狂,二哥也很高兴,说,走,不看了,回家!endprint
第二天,田畈里风平浪静,村子里风平浪静。我从邦富家门口来回走了两趟,邦富蹲在泡桐树下闷闷地抽烟,手里拿着一根枯树枝,在泥巴地里乱画。我故意吹着口哨,邦富瞟了瞟我,一言不发。
这一次偶然的偷袭,似乎引起了邦富的警觉,当二哥准备如法炮制时,居然再也没有得手过。很久之后我们才知道,邦富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将偷猎的范围扩大到了其他村庄。邦富白天去踩点晚上去放笼子,单枪匹马,艺高人胆大。但骏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某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蛙声如雨,萤火虫点亮了迷乱的火把,当邦富像往常一样悄悄潜入油坊村的田畈时,七八条庄稼汉子从四面包抄,在黑暗中向他猛扑了过来。这出人意料的伏击,让邦富魂飞魄散,他慌不择路,没有掉头跑向村庄,而是直接蹿进了更深的田畈。田畈的尽头便是水际接天、烟波浩渺的白荡湖,当邦富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后,已经没有了退路。汉子们在他的身后追穷不舍,大呼小叫,油坊村的男女老少,都被惊醒了。田畈里,人声喧腾,亮如白昼。
邦富在白荡湖的堤岸上来回折返了两次,面对不断缩小的包围圈,疲于奔命的邦富突然迸出一声嘶哑的长啸。这一声长啸蓄满了绝望,突如其来,像白雪皑皑的荒原里一声狼嚎。穷追不舍的汉子们终是不忍,也或许,是已经辨出了那个狼奔豕突的身影——邦富名声在外,当然,都不是什么好名声——啸声过后,围追堵截的脚步缓缓停了下来,包围圈慢慢让出了一道缺口。然而,邦富的决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并没有趁机逃走,而是一头扎进月黑风高的白荡湖。
手电筒一阵乱晃,堤岸上一阵惊呼。
白荡湖直通长江,水面辽阔,风大,浪急,漩涡多。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牌楼的泳将们结伴畅游过长江藕山段,但一直没人挑战过白荡湖。盛夏的黄昏,落霞与孤鹜齐飞,偶尔能看到水性好的艄公在岸边洗澡,渔船也泊在岸边,水面上浮着一条拇指粗的棕绳。
人群越聚越多。乡亲们在堤岸上来来回回地奔走,呼喊,一直到天亮,但邦富一直没有再上岸。他仿佛成了一条鱼,从白荡湖游进了日夜奔流的长江。当邦富的母亲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爬上堤岸时,太阳已经跃上了山顶。堤岸上寂无人声。老人盯着银光闪闪的白荡湖,先是浑身颤抖,接着大放悲声:“邦富——我的儿啊……”这一声呼唤满含血泪,似万箭穿心,堤岸上的乡亲一个个哭成了泪人。邦富的母亲年逾古稀,她守了半个多世纪的活寡,好不容易熬到老,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生最苍凉的悲,也是人生最深重的痛。
老人拄着拐杖,一个人颤巍巍地来,又拄着拐杖,一个人颤巍巍地离开。她没有追究任何人,也没有问,甚至没有报警。
那一年冬天特别冷,老人在空荡荡的守候里溘然长逝,带着一腔遗憾,任劳任怨地走完了含辛茹苦的一生。
弹指一挥间,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没有人再见过邦富,他凭空消失了,仿佛一滴水,悄然融汇于白荡湖,又仿佛从未出现过,在日新月异的乡村巨变里,乡亲们已经习惯于忘却。但邦富确凿就是我们牌楼人,和我同姓不同宗,按照辈分,我应该喊他堂兄。
咕咕,呱。咕咕,呱……在蛙声里神游,我不禁想起宋人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便见曾二爷家的池塘里浮满了大大小小的青蛙,雨后的长吁短叹清脆悦耳,像它们冰凉而湿滑的肌肤,又像满天星辰,伸手可触。偶尔,绿萍深处也会传来“咕咚”的一声,水中浮游的青蛙自由、灵活而优美,没有一个形象能够比喻正在游泳的青蛙,游泳的青蛙就是比喻本身。转念间,我又想起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许多年了,我再没闻过稻花的香味,那种沁人心脾的香味一直流淌在我的血脉里,从未忘却,时常怀念。
这样想着,窗外便传来洒水车作业的声音,这是我周一到周五起床的闹钟。周一到周五,我要给上小学的儿子做早饭,送他上学,看着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兴高采烈地迈进校门。那是我一天中最踏实的时刻,我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更多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茫然的青蛙,身不由己,沉浮在洪水一样的喧嚣市声里。
主持人语:
《老》让我控制不住地流淚,想到了我那半个多月前离世的八十余岁的父亲,我见证了他从一个挺拔、英俊的军人变成一个精气神十足的小老头,再慢慢衰老。我见证了他变成……。我泪流满面。少宾用他平静的语调,强撑着和我们讲故事,讲那些老人的故事。亲情散文的写作,最难把握的就是情感、情绪。
尚未从《老》的悲伤中缓过劲来,就进入了《一枕蛙声》的童年乐趣中。其实没那么简单,很快,又跌进了另一种悲伤之中。
对于笔下的生活,江少宾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他能清醒而睿智地看待他周围的存在。他目睹甚至参与了记忆中人们的生死、悲欢。少宾的散文有着某些小说的气质,叙事结构严谨,丝丝入扣的起承转合。
散文作品的整体感情基调和内质趋于沉重、哀婉是江少宾的创作特性,这进一步凸显了每一个“卑微”个体人生际遇和生活图景的悲剧性。
——主持人:张 鸿
责任编辑 姚 娟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