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神拥之土”的神奇魅力

时间:2024-04-23

乐玉成

导语:作为古代航海史上的重要港口,喀邦曾经与许多文明有过各种交集,算是见过大世面,从而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

印度教中有负责“创造”、“维护”和“毁灭”的三个神。其中,“维护”之神威世怒(Vishnu)的第六个化身,将其战斧丢入南亚次大陆西南角的大海里,形成了一片乐土,被人们称为“神拥之土”(God's own country),这就是印度的喀拉拉邦。当地气候湿润,盛产椰子,因此“喀拉拉”意为“椰树之乡”。喀邦历史悠久,风光秀美,风情独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入“一生中必去的50个地方”。我来印度工作已近一年,对喀邦心驰已久。这次喀邦政府邀请我作为主宾出席尼赫鲁杯赛舟节,我欣然前往,以却心愿。短短三天,虽行程匆匆,走马观花,但这片神奇的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多种文明交汇

早在15世纪,中国明朝的郑和与葡萄牙人达·伽马,一个从太平洋,一个经大西洋,远航到达今天的喀邦重镇科钦。郑和于1405年,统领当时无与伦比的庞大舰队来到这里。他与当地的古里国王击掌定价,平等交易,互赠礼品,结下深厚友情。此后,郑和舰队每次远行总是在这里补给休整,共计六次。1469年,达·伽马怀揣着对东方财富的渴望,历尽艰辛,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传说中的印度。通过香料和宝石贸易,葡萄牙人获得了惊人的财富,进而反客为主,开始对印度的殖民。达·伽马本人也摇身一变,被里斯本任命为当地总督。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两位伟大的探索者在同一个世纪来到了这里,又相继将灵魂安放在这片土地。

站在达·伽马墓前,我凝思良久,正是这些勇敢无畏的开拓者,打通了东西方交往的道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交汇、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喀邦这片土地,也因为成就并记载了这些伟大开拓者的非凡业绩,而被载入各国的历史典籍,成为当今各国游客竞相造访之地。

作为古代航海史上的重要港口,喀邦曾经与许多文明有过各种交集,算是见过大世面,从而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继达·伽马之后,15世纪末,曾有一拨犹太人被多地驱赶,最终流亡此地。当地土邦王不但没有拒绝,反倒赠铜盘为信物,许以土地供其生息。多年后,犹太人增加到数千人之众,在科钦形成一条犹太商业街。紧挨着这条街,并排伫立着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和印度教的庙宇。它们各为其主,各司其职,和谐得令人难以置信。走进不远处的圣方济堂,处处可见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代殖民统治者留下的印记。教堂里有很多葡萄牙和荷兰传教士的墓,分别安放在北南两个区,其中包括达·伽马的墓,而旁边的祷告台上则放着泛黄的英文圣经,让人联想到这些盛极一时的帝国,如今一个个都已被锁进历史尘埃。

开风气之先

也许正是因为长期的开放和多元文化的熏陶,喀邦在印度总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新潮,不仅是印最早吸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地区,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共产党长期主导政坛的一个邦。20世纪60年代,印度农业史上发生了两场革命,“白色革命”让印度成为全球第一牛奶出产国,而“绿色革命”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大跃进。两次进步的推动力都来自喀邦。

如今,该邦又开始引领印度的“生态革命”。一出科钦机场,首先见到成片的太阳能电站和建设中的城市高架轻轨。我们下榻的饭店,不是新建的钢筋混凝土,而是从各地移建重构的古老木屋。饭店自身建有雨水净化设备,垃圾袋是无纺布,手提袋全是用旧报纸制成。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为喀邦创造了一系列引以为豪的数字:人均寿命72岁,远远高于印度平均水平;识字率达到90%以上,全印最高,与新加坡和西班牙相当;全邦各处有多达5000个图书馆;3300多万居民中有300万在海外工作,仅侨汇就占了GDP的近三分之一。喀邦人才辈出,全印几乎所有新闻出版业的巨子都来自这里。当地著名的马拉雅拉媒体集团,影响力不仅限于印度,更辐射中东海湾地区。

喀邦水路纵横,湖泊密布,是著名的水乡泽国。由于地势低洼,海水倒灌湖泊,形成奇特的回水奇观。水乡舟比车多,回水泛舟是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当地人把旧时运米的木船,用茅草和椰树纤维搭成“船屋(Houseboat)”,既古朴又清雅。闲坐其上,穿行水网,朝观日出,暮赏残阳,微风拂煦,水鸟啾鸣,美不胜收。与中国各处的龙舟赛相似,这里每年举行蛇舟赛。龙比蛇大,然而蛇舟却大于龙舟。一艘传统蛇舟长39米,船尾高高翘起,共载110人。在喀邦的水乡阿勒匹,我出席了尼赫鲁杯蛇舟赛。在全长1.3公里的河道上,十万观众挤在两岸椰林蕉影下呐喊助威。河中百舸争流,彩旗招展,鼓号喧天,热闹非凡。蛇舟与龙舟,各具特色,却异曲同工:挥洒了汗水,收获了快乐,迎来了希望。

喀邦首席秘书汤姆逊邀我参加晚宴,席间主人盛情邀请我观看传统的喀邦武术(Kalaripayattu)。主人介绍,喀邦人习武有近3000年历史,最早是一种武士的格斗训练,后来又融汇了瑜伽动作甚至地方舞蹈元素,形成一种强身健体的功夫表演。看着舞台上刀光剑影,我仿佛置身于中国的少林寺。无独有偶,当地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rveda)按摩法与中医推拿极为相似,也采用药草、精油进行推拿按摩,但更强调身体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有趣的是,阿育吠陀按摩只在白天进行,日落便关门打烊,不像国内一些按摩店,深更半夜还处在营业高峰。我还发现喀邦餐饮与印度其他地方也不大一样,没有浓郁的咖喱酱糊,似乎更接近中餐,新鲜清淡,美味可口。

古城的中国元素

蛇舟、武术、按摩、饮食……如果说这些喀邦与中国相似的元素是无从考证的巧合与默契,那么我在喀邦的另外一些发现,确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我们在科钦的文巴纳德河(Vembanad)游览,发现两个醒目的中国标志。河的一边是科钦古堡区的必观之景——闻名遐迩的“中国渔网”。据《岛夷志略》记载,早在郑和之前,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就曾到访这里。当时往来的商人将这种庞大复杂的捕鱼装置传入印度。看来当地人把“中国渔网”与忽必烈汗联系在一起,不无道理。巨大的渔网高达十多米,利用杠杆原理,由五、六个人操作。方式虽然原始,但却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工具”。

河的另一边是集装箱码头,矗立着上海振华集团建造的巨型集装箱吊车,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巍峨壮观。渔网与吊车,一个代表古代中国的智慧发明,一个体现当代中国的制造技术。古老与现代的中国文明,给科钦古堡增添了不少魅力。游船归来,我在下榻的饭店散步,不经意在一处角落看到几个熟悉的中国陶罐,以为是艺术仿制品,结果一问吓一跳,原来还是地道的中国货,而且是200多年的历史文物。走进街边一家私人博物馆,里面中国的坛坛罐罐更多,且大都年代久远。馆长还专门拿出一小盆天圆地方的中国古钱币让我鉴赏。我仔细观看,发现大多是宋元钱币。主人看我很有兴趣,还特意赠我一枚“宣和通宝”。

各种意想不到的中国元素不时出现在喀邦的行程中,带给我们不少惊喜。无论它们是形似还是神似,也不管是中国印度,彼此谁学习了谁,这已经不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是,两个开放包容的伟大文明,在风云际会之时,闪耀出的智慧火花,一同照亮了人类的历史,不断给世人以新的启迪。

深夜,在科钦古堡,倾听窗外河海相融的波浪,遥想玄奘师徒的筚路蓝缕,万里孤征;回望郑和宝船的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两位伟大的探索者,相隔800年,一个经陆路,将657部经书和佛教的智慧从天竺带回中土;另一个则经海路,给印度带去渔网、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的文明发展成果。一来一往,两大东方文明古国彼此学习,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造福了世界。今天中印两个伟大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度携手合作,对接发展理念战略,复兴丝绸香料之路,致力于民族振兴弘业,必将给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更大影响,作出更大贡献。中印同心,其利断金,诚哉斯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