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影三题

时间:2024-05-04

吕志军

《女狙击手》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柳德米拉·M·帕夫里琴科是一名乌克兰姑娘,1916年6月出生在乌克兰贝里亚·特沙科夫的一个小村庄,后来随家人搬到基辅,并在那里上完中学。中学毕业后,她找了份临时性工作赚钱养家,边工作边参加射击俱乐部的活动,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射击运动员。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时,24岁的柳德米拉正在基辅国立大学读历史。和许多同学一样,柳德米拉选择了休学,报名参军。她本来被分配到后勤部队,后来凭借自己的射击优势,成为第25步兵师的一名步枪射手。

1941年8月,第25步兵师奉命保卫一个位于巴亚耶夫卡附近极具价值的山头。在那里,柳德米拉执行了她的第一次狙击任务,轻易就解决了两名目标。在敖德萨作战的两个半月里,柳德米拉一共打死了187个敌人。1942年6月,正在执行狙击任务的柳德米拉,被德军迫击炮弹炸伤,不得不撤离战场。

从1941年8月狙杀第一个德兵到负伤下火线的短短的10月内,她已成功狙杀309名德军,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柳德米拉创下的这个奇迹不但震惊了全苏军和全苏联,也震惊了全世界。

这是真实的历史。柳德米拉就是影片中女狙击手琳达的原型。然而,《女狙击手》对琳达形象的塑造所带给人的思考,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

琳达无疑是优秀的,她果敢,沉稳,枪法出众。她能完成狙杀三百余敌人的成绩,是她努力的结果,也是她优秀的回报。

琳达也是由新手成长为传奇。在她辛劳刻苦终至优异的背后,站着一任一任的男友。飞行员,两个上尉,胖胖的医生,都为她相继失去生命。她之所以能活着走进白宫,向战场外的人们讲述战争故事,是因为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友,和她始终在一起,并为她抵挡着子弹和灾难。

可是在生活里,多少成功的人,只看到了成功中的自己。

无疑,影片打动人的不仅仅有战火的残酷和正义的来之不易。影片的四个单元,其实是四个爱情故事。第一个单元,琳达对飞行员的懵懂之爱。她向往战争,那可以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战争的残酷掩盖在爱情向往的美好之下。第二个单元,上尉对琳达的爱情。他总是在她危险的时候出现,把她从死神的手中拉回。她知道了,爱情不仅仅是甜言蜜语,还有严厉遮盖下的呵护。第三单元,她对上尉的爱情。上次上尉的死,让她明白,在战场上,来不及表白的爱情,也许比战争更折磨人。但第二个上尉还是牺牲了。他教会了她,爱情是两个人内心的交鸣,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第四个单元,医务官对她的爱情。她坐着船撤出战场,而即将覆灭的前线上,有那个苦苦追求她,但她从未放进心里的爱人。

爱是什么?爱从来就不是索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琳达的爱情旅程中,她的爱人,为她甘愿放弃生命,为她换取生命和脱离战争摧残的自由。

战争捍卫的是什么?捍卫的应该是如琳达一样的黎民苍生的自由。但是,战争历来不是只有琳达这一面。战争的另一面,他们为什么而战?

二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他们也为自由吗?他们烧杀抢掠,为的是土地,为的是让万字旗插遍世界,为的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但是战争如此复杂,从有人有部落开始,就已经战火纷飞,几千年来连绵不绝,今后仍将继续。国家只是战争的副产品之一。经由战争,一个国家可以庞大成帝国,也可能支离成城邦。那只是成败的结果,不是战争的根源。

战争又如此简单,简单到为一点点利益,可以动刀动枪。它可以借口抢一个女人,借口搜寻一个士兵,甚至不需要理由,就是我想打你。

如果琳达看到后来的苏联庞大到可以对全球呼风唤雨,她该多么高兴,因为被消灭的敌人中,有309颗头颅,是她贡献的,她因此而骄傲。如果她看到苏联又破碎为十几个独立的国家,她又会作何感想?假若她还能看到克里米亚脱离了乌克兰,又公投并入了俄罗斯,而曾经为独立自由牺牲了众多战友生命的乌克兰、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又毫不犹豫地加入北约,——当年战争另一面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阵营,她又作何感慨?

那些浴血奋战的战争,它的正义在哪里?为此抛的头颅洒的热血,值还是不值?

不能否認,每个人都必须有所依附,不管是这个国,还是那个国。我们再也回不去原始社会的村落。即便fast发现了地外文明,一旦外星入侵,我们还将为自己是“地球人”而战。

这里就会有逻辑的断链。假若外星人来了,我们奋起抗争,我们是为美国,为中国,为俄罗斯而战吗?为亚洲、欧洲、非洲而战吗?

那时,我们也许只能为地球的生存而战!国家,在这场战役中,终将成为自古以来战争的掘墓人的牺牲,它将不复存在。谁来主宰地球?各国的政府都将失去合法性,一个地球球长的诞生,决定于与外星战斗的贡献大小。

这个时候,你是哪国的战士?你可爱的尊敬的伟大的国是谁?

星球大战似乎遥不可及。但现存世界之国的分分合合却在日夜上演。你今天是这个国的臣民,明天也许就是那个国的分子。你的祖国不是唯一的,也许是两个,也许是三个,也许是无数个,而绝非一个。

国,只是一个概念,人,却是存在于某方土地的实体。

年少的琳达,后来在战争中,遇到了巨大的困惑。

琳达开始厌恶战争。但她是战斗名人,敌方士兵只闻其名即胆战心惊。她仿佛一枚隐形炸弹,时刻威胁着敌人。可是,前线流传着她已经阵亡的消息。这让敌人长士气,自家灭威风。上级亟需她仍在战斗一线的消息,昭告天下,威慑敌人,提振士气。那时的琳达,一个又一个战友离她而去,一个一个挚爱的人牺牲了。她的手严重发抖,炸弹的声音时时在她耳内炸响。她经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她需要舔舐自己的伤口。

但是,上级,或者说政府,需要她握枪战斗的照片和消息。

在忠于国家还是不顾自己死活的政府之间,她心乱如麻。

她最终还是被迫照了相。但在白宫做客的时候,她勇敢地扔掉了别人写好的演讲稿。她质问在座的听众:你们是否觉得,你们躲在我后面很久了呢?

是的,她的潜台词很确切,我是为国而战,却未必是为了现在这个政府。爱这个政府,也未必是一味地唱赞歌。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已经忘了,那数以万计的牺牲。

《功夫》《英雄》:仁者无敌

这两部片子拍出来的时候,万人空巷。那时我正年少。《功夫》让我赞叹有如此精妙的结构,《英雄》讓我嘲笑对帝王的朝拜到了愚昧的地步。

十几年后再看两剧,前者,我继续笑着,后者,我哭了。

一个街头的混混,连文弱的四眼仔也打不赢,抢一个哑巴女人的冰淇淋都找不到钱盒,最后成了万众无一的绝世高手。他的行事本钱,是偷,提门拧锁,快得胜过飞旋的斧头。那个梦想有如来神掌匡扶正义的懵懂少年,误打误撞,铲除了世界最大恶霸:火云邪神——就想打死比他武功高的神经病。

这个世界奇妙在于一切看似混沌,其实都有逻辑的关联,就像一名捣蛋鬼,他骑车乱撞人,爬墙胡涂鸦,偶尔还会从高层窗户里扔东西,去砸路人的脑袋。最后他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常理看来,他成功了,但我坚信,这样的熊孩子,未必成人,因为年少的时候,他背后必然有一个熊家长,能期望他大了,熊家长就懂事了?

所以,《功夫》是无厘头的杰作,它最多引人哈哈一乐,就像斧头帮砍死了无辜的人,也只是嬉戏一般。

《英雄》是唯美的,为了不沾惹污秽,连刀剑刺入身体,连血迹也不会出现,就是人被刺倒下,也需要旋转几圈,裙裾飘然。当年笑话它,还因为秦王说的两个字:和平。

战国时,秦楚齐燕韩魏赵七国乱杀,民不聊生。那时间,男人活过40都是奢望。人命如蝼蚁,财物若弃履。各国相争,无非一寸国土,无非一份政权。无论秦还是六国,思想境界,大抵如此。因为秦横征暴敛,军法严酷,在征战中反而占了上风。秦王杀伐,何曾想过和平。即便统一天下,大修长城,也只是为了保住夺来的土地。长城下累累白骨,冤魂至今都在呻吟。

斧头帮的那段舞蹈,就像《教父》头顶上的那束光,令人赏心,至少是悦目的。那时看这舞蹈,有参加斧头帮的冲动,不亚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想参加军队。而无名、长空、残剑、飞雪的炫目武功,在那时因理想“宏阔”反而显得苍白。

古代的剑客,和文人的学识没有两样。术高术低,文好文坏,只有一个区别:卖与不卖。卖给谁?帝王。这是不二的选择,也毫无办法。你不卖,只能终老山林。卖了,也许碰到明主,可以一展才华。无名、残剑开始咬牙切齿,不杀秦王誓不为人。可是见了秦王,竟一见销魂,拜倒在秦王脚下。害得飞雪先杀残剑,再杀自己,绝命荒野。长空也弃枪归田,再不言武。

斧头帮和侠客,一个恶得显山露水,直来直去,一个善得假模假样,云山雾罩。所以当时年轻人就喜欢了《功夫》,老年人喜欢了《英雄》。

只不过十几年后的现实里,角色发生了对换,斧头帮样的恶,假模假样,云山雾罩;侠客样的卖,直来直去,毫不掩饰。

《功夫》里的人只有组织依附,没有国家可靠。《英雄》中的人都是独行侠,却是一国臣民。这是不是造成了两剧的最大区别?当年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所以两部电影都看得没心没肺地笑。这次看,它是我继续笑《功夫》却哭《英雄》的原因吗?

斧头帮,勇士和街头混混们,在《功夫》里没有了这样的背景,所以就没有了顾忌,想放火就放火,想杀人便杀人。他们率性放纵。死一个人是如此简单,就是因为他功夫比我高,所以就要他死。

尽管《英雄》编剧不严谨,也极尽“美学”之能事——或者也可以叫美化——但对我的眼泪来说,那都不是事儿。

一股能叫人哭的力量,来自内心的挣扎。长空一杆银枪,在万人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残剑飞雪二人合璧,天下无敌。十步一杀的无名,取人首级,如囊中探物。

可是他们都没有了自己。那奥妙的“剑”字,融含着侠客们的一腔热血,也饱蘸着他们的挣扎。他们也许真的看到了黎民百姓,看到了天下苍生。但他们最终没有坚持自己的执念。十年磨一剑,他们最后都扔了剑,他们没有葬身万军丛中,他们死于信念的破灭。

所谓的功夫,也许就是能够比别人多得一把米的恶行,所谓的英雄,或者只是一种江湖传说,聊聊可以,拔剑,我看就算了吧。

《罗宾汉》:为暴政而战斗

他在为英国国王理查而战法国的时候,理查问他,你愿意说真话吗?他说愿意。理查继续问他,我的东征如何?他说,这是一场杀戮。因为那个妇女在被杀时看着我,她的眼里没有恐惧,没有痛苦,只有怜悯。

结果请他说真话的理查囚禁了他。

理查战死,弟弟约翰继位。大臣戈佛雷勾结法国,企图推翻并吞英格兰国。罗宾再次披挂征战。待打退法国进攻,曾经许百姓以自由的约翰王,却再次翻脸,撕毁百姓的美好期待,罗宾也被终身通缉。

在理查战死,罗宾逃离战场的时候,罗宾似乎看清了暴政的面目。他说我不欠谁的劳役。血腥的背后,死的都是无辜的百姓。但是,当国家面临破碎之际,他又不能放下匹夫之责。

他明明知道约翰的虚伪与冷酷。在诺丁汉,他看到了郡督的横征暴敛和好色,看到了主教私欲熏心和对百姓的残忍,看到了百姓吃不上荤腥,连地里的种子都没有。约翰当着他的面,把赏赐他的首饰做了欠税抵扣,国之重臣马歇尔被弃置,而内贼戈佛雷却被委以重任,结果暗通敌国。

实际上,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即使明明知道前面地雷阵已经埋好,绞刑架已经搭起,但总是对残忍仍有一丝期待,就像一位母亲,即使已经灭了人性的儿子杀了几次人,坐了几回牢,还是期望他能在下次住手,浪子回头一样。

他期望以自己的仁爱唤起那厮的良知回归,但却永远无法理解,那厮,本来就没有良知。

诺丁汉的人已经无米下锅。一帮烈士的孤儿,也企图围猎主人,在女人身上找点糊口的东西。于是,罗宾喊出了一句:臣民连活路都没有,何来作为人的尊严?

为暴政而战,有两层含义。一是如戈佛雷一样,助纣为虐,加入吃人血馒头的行列。一是如罗宾汉一般,反了他娘的,用自己的血换取做人的自由与尊严。

马里昂夫人,活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标本。她既要照顾庄园里大大小小的吃喝拉撒,还要与郡督的好色与贪婪抗争。十年未归的丈夫,成为她的精神支撑。可以想象,当罗宾带回丈夫战死的消息,她内心是怎样的一种绝望。但是,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要告诉公公,那个偷了自己的剑投奔战场,被儿子认为是父子早已隔绊的父亲,风烛残年,他受不了这个打击。

她对于痛苦的承受,和对亲人的呵护,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柔弱的女人,可以如此坚强,如此傲岸。

罗宾和他的战友,用刀枪为暴政而战;马里昂夫人,她用自己的担当和勇气,为暴政而战。

有一个笑话说,生活就如强奸,既然反抗不了,就闭眼享受。这是懦弱。而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是的,认清了生活残酷的本质,而依然奋力前行,这才是真正的勇敢。马里昂夫人在反抗暴政的战斗中,并不输给手执利刃的罗宾汉。

因此,战斗,并不一定要明火执杖,更多的时候,是内心的坚守。外面凛冬严酷,而精神,天庭饱满。

罗宾在抗击暴政的路上,解救了众人,也解救着自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一个众人沉默的背景里,灾难来临,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在法国入侵之际,罗宾拔剑而起,他为了祖国的存亡。面对约翰的暴政,他幡然醒悟,揭竿而起。

对待暴政,一切修修补补,寄希望于当政者良心发现,是一种政治幼稚病。历史一再证明,只有不断的斗争,血淋淋的斗争,才可能把自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暴政的剑,是会杀人的,而对待暴政的剑,只有比它更锋利,才会赢得尊重。因此毛主席说,宋江是个投降派。宋江的“招安”,葬送了梁山好汉们的江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