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毛边书(连载一)

时间:2024-05-04

胡庄子

★毛泽东存世的第一篇文章

友人送我中央档案馆影印的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商鞅徙木立信论》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我曾经读过。一见毛泽东中学时期作文的原迹和老师批语,仍受到很大震撼。

先看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全文: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毛泽东这篇作文的原稿(小楷),以及老师在作文原稿上的评语(行书)。作文纸大16开,左右各有竖格11行,天头甚宽。

这篇作文写于何时?

作文纸是“湖南全省高等中学试验用纸”,老师在作文上批签的日期“六月廿八号”。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第一中学)学习。可见他是1912年6月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那一年,毛泽东19岁。

为毛泽东批阅作文的是谁?《毛泽东传》说:“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半年书,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这里透露出在毛泽东作文上做批语的人是国文教员柳潜。柳潜(1878—1930),湖南湘阴人,字钧湄,号涤盫。

毛泽东这篇文章获得柳潜老师的高度评价。毛生的作文,共465字。作为国文教员的柳潜,对毛泽东的这篇作文评价很高,许多句子被他圈点,有眉批,有总评,计140余字。

柳潜在毛泽东作文第一段上方批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

在作文的二、三自然段之间批语:“逆折而入,笔力挺拔。”

在作文的第三自然段上面批语:“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

在作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上面批语:“积理宏言”。

在作文后批语:“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落款为“涤盫六月廿八号”。右上角有“传阅”字样,左下角有“壹”字——这大概就是“作文夺得学校头名”传说的来历。

可以想象,柳潜批阅时的快慰与喜不自胜。柳潜的批语,除了赞扬、推崇与激励,还有大胆预测:“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实在是目光如炬,洞悉历史。他已经看出,19岁的毛泽东具有“伟大之器”。果然,10年后,毛泽东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37年后,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放后,毛泽东曾向老师符定一打听柳涤盫(柳潜)的下落,得知“此人早已谢世,子孙后代情况不明”。毛泽东说:“可惜了。袁大胡子不喜欢的梁启超式的新闻记者的手笔,是我向柳涤盫老师学来的。那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给了我100分。”

★毛泽东《心之力》考证

佛教有《心经》,毛泽东有《心之力》。

说《心之力》,得从《伦理学原理》(德国帕力森著,蔡元培翻译)说起。

毛泽东求学时,《伦理学原理》被杨昌济作为教学课本。毛泽东极喜欢这本书,在这本十万字的书上,写下一万多字的批语,全书逐字逐句圈点,画满了各种符号。这在古今中外的阅读史上,也算是一个佳话吧。

毛泽东在阅读点评这本书的同时,还发挥了一下,写了一篇《心之力》的文章,讲“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心之力》被杨昌济大加称赞,打了一百分。

毛泽东后来评价《伦理学原理》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启发和帮助。”可以说,这部著作奠定了毛泽东作为哲学家的基础。

可惜的是,《心之力》这篇文章没能传存下来。

前几年网上流传说,《心之力》找到了,网上还有所谓《心之力》的全文,我读了几遍,感觉颇有些毛泽东的笔意。这个《心之力》流传很广,反映了人们对它的阅读渴望。为辨真伪,我专门请教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主席、中央文献室的陈晋先生。陈先生肯定地说,网上的《心之力》是假的。不過,还得承认,替毛泽东“撰写”《心之力》的这位“同学”,对毛的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下了不少功夫。

幸运的是,毛泽东圈阅批注的《伦理学原理》,被一位同学保存下来。如今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3月版)中,或许从批注中可以看出《心之力》的影子。

★“90后”“愤青”毛泽东

看《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可以看见毛泽东建党之前的形象与思想。

一个不可羁系之才。他19岁,老师叹曰:“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侯,吾不知其所至。”他22岁,杨昌济教授评价说:“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已显“巨夫伟人之相”。

一个激进青年。1919年陈独秀在北京被捕,他在长沙发表文章营救,高呼“我祝陈君万岁!”二十几岁,就成立数个民间组织,办了几家报刊。他说:“中国什么‘师严而后道尊,‘师说,‘道统,‘宗派,都是害了‘独断态度的大病,都是思想界的强权,不可不竭力打破。”1920年,他不想和旧中国玩了,主张“湘人自决主义”,他说:“我是反对‘大中华民国的,我是主张‘湖南共和国的。”他还想组成一个“拒婚同盟”,践实“废婚姻”的盟约。

一个有志于改造中国的人。他放眼世界,立志改造中国及人的思想。“现在国民性惰,虚伪相祟,奴隶成性,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当今之世界,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一个诗人、文章家。“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尔,有如画图。”这是毛泽东在一封信给一位朋友描述的路上景色,媲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个诗人和文章家开始上路了……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最早版本是个内部本,1990年7月出版。1995年3月出版第一次修订本,2008年11月出版第二版。这部书搜录了1920年11月之前能够找到的毛泽东的全部著作,计150多篇(首)。通观之下,一个“知识青年”毛泽东、“愤青”毛泽东、“90后毛泽东”树立在读者面前。

★毛泽东“北漂”北大打工

毛泽东年轻时,曾经是“北漂一族”,他在北京大学打过工。打工嘛,没什么地位,受白眼是难免的。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回忆在1918年北大图书馆做事的经过,说:“北京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太高了。我是借了朋友们的钱来首都的,到了以后,非马上找工作不行。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师杨昌济当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的主任。这个人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以后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让我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我每月可以领到一大笔钱,八块大洋。”“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当时,李大钊当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在李大钊离开的时候,张申府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代主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章士钊向毛泽东提及张申府的工作安排问题,毛泽东说:“我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我只是中学毕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个小职员,一个月八块大洋,张申府就是我的顶头上司……”

胡适1959年12月26日曾回忆毛泽东如何进北大图书馆打工的。他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生事,把它烧了。当时北京有个工读辅助会,他先在辅助会工读,很苦。当时是章行严当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当主任。章行严是湖南人,大概是章和李大钊两人把他介绍进去的。他管理报纸阅览室,每月八块钱,那时八块钱也是可以过活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这些年来,有人演义了不少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时的细节,大都靠不住。还是胡适说得好,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比较靠谱一些。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中共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诞生了一句毛泽东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声,唤醒了共产党人,打醒了历史,打响了天地,中共因此而得天下。

这么重要的一句话,《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中没有记载。

《毛泽东文集》八卷本(收入四卷之外的重要文稿)收有毛的八七讲话,里面也没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原来,毛的原话是“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句话被概括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毛的名言,传遍全世界。

据《毛泽东年谱》第五卷记载,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还专门向毛泽东请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如何理解。

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言”,毛氏“枪杆子”敢当。

★毛泽东“浏阳遇险”

据说毛泽东跳舞时,喜欢的伴奏曲是《浏阳河》。这固然是因为《浏阳河》好听,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呢?比如毛泽东曾在浏阳河遇险而脱险,浏阳河是毛泽东遇难而呈祥的地方。

1927年9月8日,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途经浏阳河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在被押送团防局处死的路上,毛泽东死里逃生。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

对于这段历史,毛泽东多次讲过。笔者见到有两种记载——

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到了浏阳遇险的经过:

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同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黨的恐怖达到顶点,好几百共产党嫌疑分子被枪杀。那些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但是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我遭到枪决,于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不允许。于是我决定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200码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机会。我在那地方挣脱出来,跑到田野里去。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太阳落山。士兵们追捕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虽然有五六次我已经放弃希望,觉得我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我还是没有被发现。最后,天黑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连夜赶路。我没有鞋,我的脚损伤得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农民,他同我交了朋友,给我地方住,又领我到了下一乡。我身边有七块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吃的。当我最后安全地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见《西行漫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谢觉哉写了篇文章叫《浏阳遇险》,记载毛泽东浏阳遇险的故事:

一九二七年准备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资格并受湖南省委的委托,到铜鼓去领导驻军起义。一块儿去的共有三个人,走到浏阳时,被团防军逮捕了。团防军押着他们走,毛泽东同志在路上故意装作腿痛,一步一步地拐,落在后面。他掏出一把钱来,对团防军说:“朋友,拿去喝茶吧!”那些人接了钱,他就走开。没有走出几丈远,那些人喊起来,其中有一个人追到了他跟前。他只得站住,又给了追的人一点钱,并且说:“没有了,朋友,再见吧!”等他走到前面岭上的时候,追他的那个人才大喊起来:“跑了,跑了!”跟着大队就从他后面追来。毛泽东同志急忙走下岭,躺在一条水沟里。他听见追的人在喊:“明明看见他向这里跑,怎么不见了?”到处搜寻,只是没有找到他躺的那个地方。人声听不见了,他爬起来,涂了些泥在腿上,装作农民的样子,走上一个高岭。这已经是江西地界了。看见有个打柴的,他对打柴的喊:“喂,下面在打仗!”“什么事打仗呀?”两个人于是走到一起,交谈起来。谈到农民协会,打柴的说:“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他回答说:“不错,告诉你,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帮我一帮吧!”打柴的很惊讶:“怎么帮法?”他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买一双草鞋;一块请你买一点饭,并且请你带路,把我送到江西地界。”打柴的说:“可以,你就在这里等着!”天快黑时,打柴的来了,拿来了草鞋和饭。并且从偏僻的小路上把毛泽东同志送到江西地界。毛泽东同志问他姓名,打柴的始终不肯说出,他哪里想到他所救的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呢!(见《星火燎原》第1集)

谢觉哉说:“这故事,是毛主席闲谈中告诉我的。”

毛泽东可能给许多人讲过 “浏阳遇险”的故事,给斯诺讲过,给谢觉哉讲过,细节有所不同。据说,在江西省铜鼓县,在湖南省浏阳河,还有另外的传说。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细节。历史就是这么复杂。

★话说“共产党不是毛氏宗祠!”

许多对毛泽东不满者喜欢引用毛泽覃批评毛泽东的话“共产党不是毛氏宗祠!”有的说,毛泽覃当年就批评哥哥毛泽东把共产党当成了“毛氏宗祠”。他们把这句话作为毛泽东家长制领导、一人独断、大权独揽的象征。

引用这句话的人,连基本历史事实都没有弄清楚。让我们返回历史现场——

1930年初的一天,毛泽东在去和丰县的路上,看到两名红军押着一个青年去当兵,一位老大娘在后面哭着不让儿子去当兵,说家里没有劳力了。红军战士不理睬老人,继续押着青年往前走。毛泽东见状,连忙扶住老大娘,喝止两位红军战士。

毛泽东说:“扩大红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可参加红军要自愿,你们这样强行抢人,只会让红军失去民心!你们是哪个部队的?谁派来的?”

红军战士说:“我们是赣西南地方红军,是办事处的毛泽覃毛主任派我们来征兵的,因为任务很重,我们只能这样了。”

毛泽东一听是弟弟毛泽覃的部下,一肚子气。傍晚,他来到毛泽覃驻扎的君埠,找来毛泽覃,一通大骂,屋外路过的人都听到了兄弟两人的争吵声。

毛泽覃认为,现在扩大红军,强行征兵也是迫不得已,大哥如此愤怒,没有必要。他不明白,在毛泽东心里,百姓和民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毛泽东看到弟弟不认错,还不停地为自己辩解着,气得举起拳头要揍弟弟。

毛泽覃见状,大声说:“这是革命队伍,不是毛氏宗祠!”意思是说,这不是在家里,老大不能打人呀。

毛泽东一听毛泽覃的话,猛然醒悟,放下了拳头,然后仔仔细细地跟弟弟讲了红军的宗旨和纪律。毛泽覃认识到了错误,后来还专门去跟那个老人道歉。

在韶山乡韶山村十八罗汉山麓,有毛氏宗祠。这座宗祠坐东南朝西北,1755年建成。宗祠两侧的对联是“注经世业,捧檄家声”。毛泽东兄弟少年时,经常出入宗祠这个行家法的地方。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办农民夜校。毛泽覃脱口而出的“这是革命队伍,不是毛氏宗祠”,是因为兄弟俩人都熟悉“毛氏宗祠”这个场景。

现在有人引用毛泽覃的话来攻擊毛泽东,其实是将具体的历史背景抹去了,也把毛泽覃的话扭曲了。

当然,词语在岁月里行走时,词义会有所改变,甚至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这都正常。作为严肃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的论点论据,还是要尊重历史事实,至于故意歪曲扭曲,那时学术道德问题了。

其实,“共产党不是毛氏宗祠”这句话最早是由毛泽东传出来的。1964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我年轻时手拿棍子打毛泽覃,他说,我们共产党不是毛家宗祠。”(《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04页,首都红代会北航红旗赴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7年5月编印)事实如此,毛泽东坦诚以告。

★毛泽东的“精益求精”与斯坦·李的excelsior

美国漫画家斯坦·李2018年11月12日去逝,享年95岁。他创作的蜘蛛侠、绿巨人、复仇者联盟、钢铁侠、X战警等特级英雄形象,为世人熟知。

斯坦·李的座右铭是:excelsior。这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造的一个英语单词。

斯坦·李解释说:“我的座右铭是excelsior。那是个古老的词,意指勇往直前、再创辉煌,坚持不懈,该走了就走。世无定事。”“我在漫画专栏文章的结尾用过很多措辞:放松一点、正视前方、不必多说……我发现竞争对手总是跟着我学。于是我要找到一个他们不懂是什么意思而且不会拼写的词,excelsior就是这么来的,谢天谢地,他们始终没学到。”

excelsior,汉语释为“精益求精”。

汉语的“精益求精”,是毛泽东的创词。

出自毛泽东的名文《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如果追溯毛的“精益求精”的源头,可以追到宋朝的朱熹那里,他在注释《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一句时,指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朱熹用的是“益求其精”,毛泽东用的是“精益求精”,两个词,意思近似,前者是话,后者是词。

说毛泽东化用“益求其精”而创“精益求精”可以,说毛泽东创造“精益求精”一词亦无不可。你说呢。

至于斯坦·李的座右铭excelsior,是不是跟毛同志学的,还需要再考证。

★“低级趣味”与“高级趣味”

词语中有“高级”、“中级”、“低级”,有“趣味”,从来没有“低级趣味”。

毛泽东把人的趣味分别一下,创造了“低级趣味”一词。

“低级趣味”首见于《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低级趣味”,就有“高级趣味”。什么是“低级趣味”?什么是“高级趣味”?毛泽东的这段话中已经回答了。就是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大有利于人民的事,就是“高级趣味”;如果一个人有自私自利之心,干不利于人民的事,他就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低级趣味”。

1958年5月20日,毛泽东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不是高级趣味,不是共产主义精神。相反,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才是高级趣味。”(在八大第二次会议上的第三次讲话)毛泽东在这天的会议上把“庸俗的谦虚”也归类于“低级趣味”。这些话是说给官员听的,进一步指明在官场什么是“高级趣味”,什么是“低级趣味”。

是得想一想,自己是高级趣味呢,还是低级趣味?

★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

“走马观花”源自于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是,事情如意,心境愉快。这句诗精炼成词语“走马看花”后,意思变为:大略地观察一下。

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说:“俗话说: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 “下马看花”是从“走马观花”那里引发出来的。

毛泽东夺胎换骨,赋予“下马看花”以扑下身子,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之新意。毕竟用脚思考问题比坐在屋子里用脑子思考问题更靠谱。

毛泽东在“抗大”批评说:走马看花法是不对的,中国人欣赏了几千年花,对于雄蕊雌蕊还弄不清楚……

毛泽东使用“下马看花”后,“下马看花”这个词就进入政治领域,流行起来。

毛泽东曾经真的准备骑马下去,“下马观花”。1959年,毛泽东准备沿着黄河、长江搞一次大型的调查研究。他说:“从黄河口子上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做警卫,搞个地质学家,搞个生物学家,或者搞个文学家,搞这么三个,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汽车,就是骑马。骑骑走走,一起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到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为止。”(《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这是一个宏大的考察计划。1960年初,毛泽东再次说到这件事:“我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考察,一条黄河,一条长江。这种想法至今未能实现。你们赞成不?不一定一年走完,做调查研究。你们如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沿黄河走完大概要两年,我还可以调查一点地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在毛泽东的督促下,有关方面立即着手准备毛泽东的行程,警卫人员开始在北戴河训练,一匹白马已经备好。后来,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行。

如今想来,如果毛泽东“骑马”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行脚黄河长江,纵横祖国东西,深入民间,下马观花,阅历风物,广胸中之丘壑,游物外之文章,吸纳田野之气,展开旷野之思,必将产生更深邃的思想,推出更好的政策,写出更精彩的诗文。那将是他的第二次长征——思想文化的长征,将是孔子之后的毛版“周游列國”,将是新的“西游记”。此行落空,千古遗憾。

★读书与杀猪

“如果只是死读书,那么,只要你识得三五千字,学会了翻字典,手中又有一个什么书,公家又给了你小米吃,你就可以摇头摆脑的读起来。书是不会走路的,也可以随便把它打开或者关起,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办的事,这比大师傅煮饭容易得多,比他杀猪更容易。你要捉猪,猪会跑,杀它,它会叫。一本书摆在桌子上的,既不会跑,又不会叫,随你怎样摆布都可以。世界上哪有这样容易办的事情呀!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点。”

这节话,是毛泽东在延安说的,在《毛泽东选集》《整顿党的作风》中被删掉。1942年延安整风学习文件汇编《整风文献》(解放社编)中还保留着这几句话。

《整风文献》这本书,几乎各解放区都有翻印,内容相同,版本不同。我手头这本是解放社编,新华书店发行(上海福州路679号、上海河南路170号),新华印刷厂(上海西康路489号)1949年6月印刷的。

★毛泽东创造“纸老虎”

访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故居,专门看望1946年8月6日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处。就在那个小石桌前,毛泽东创造了“纸老虎”这个世界性的词语。“纸老虎”一词,可谓是创词大师毛泽东的天才创造。

毛泽东一生多次谈“纸老虎”这个话题。

我保存有几本关于“纸老虎”的书:《毛泽东同志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出版社1958年11月版),《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58年11月版),《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64年12月版),《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毛澤东著,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为什么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林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版)等。

我在《毛泽东影响中国的关键词》一书中专门写了“纸老虎”一篇。

诗人伊沙写了一首诗歌叫《纸老虎》(1995年):“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毛泽东/革命现实主义加/革命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师/写下了无数/伟大的篇章/而他所用过的/最漂亮的意象/却不在诗歌里/而在其散文中/他说:苏修美帝/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既是结构的/亦是解构的/我想:即使/把它译成/英语和俄语/或者其它什么鸟语/这个意象/也不会失其漂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作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具有原创性思想的著作之一,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教主”地位。纵观中国历史,很少有哪篇文章像“讲话”这样影响深远,并且逢五逢十还要开会纪念。对其观点当然可以争论,但不能不承认,他对于“群众”的推崇、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论点、对民间文艺民族文化的高举,都具有开创性,影响了文艺走向。

奇怪的是,谁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作者竟然成为一个问题。最耸人听闻的说话是,这篇文章不是毛泽东写的。2006年,有人在一篇文章中称:“胡乔木晚年对属下说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他代替毛泽东起草,言谈中还流露过想把文章收入自己文集的念头。”

真是这样的吗?

胡乔木的夫人回忆说:“主席在座谈会开始和结束的两次讲话,乔木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主席讲话只有一个简单的提纲,后来让乔木整理成文。乔木在主席身边,对主席的思想有比较深的领会,所以整理稿把毛主席关于文化的工农兵方向,关于文化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投入火热的斗争,与工农兵结合,在实践中转变立足点,改造世界观等思想表达得相当完整、准确和丰满。毛主席很满意,亲自作了修改,在第二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七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但是,乔木多年来对自己是‘讲话的整理者一事从不提起。”

1991—1992年间,胡乔木为写《回忆毛泽东》一书,跟他的助手说:“至于讲话怎么样形成文字的,没什么必要多说。当时有记录,我根据记录作了整理,主要是调整了一下次序,比较成个条理,毛主席看后很满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的作品肯定无疑。为了这个讲话,毛泽东与许多文艺界人士谈话,做调查研究工作,这有很多回忆文章可证。讲话时,一批文艺名流如萧军、艾青、欧阳山、林默涵、草明、丁玲都参加了,没有弄虚作假的条件。《讲话》中的原创性观点很多,不是某个笔杆子可以发明的。如果谁要说自己是毛泽东《讲话》的起草者,大概自己也会不好意思。

如今老人们不在了,谎言就出笼了。好在老人们的文字在。

俞正声2011年6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党课时说:很多人千方百计地诋毁毛泽东,“甚至说,毛主席著作大部分是胡乔木写的。胡说八道,胡乔木写不出这种文章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