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敬礼,勤劳而朴实的中国农民

时间:2024-04-23

□朱有华

“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为农民特设的节日,与其说是庆祝丰收,不如说是借仪式文化的郑重向中国农民致敬。“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是名义,“节”是载体,核心是亿万个农民朋友。“中国农民丰收节”,其实就是“中国农民节”。

为农民过节,让农民成为礼拜的主角,这是社会良知的弘扬,更是着眼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生动可感的文化为中国农民塑形铸魂,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尊重农民

“中国农民丰收节”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是对农民的尊重。尊重,就是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过去,我们见了太多的对官员和商人高看一眼,而对农民却不屑一顾。甚至在一些晚会上与农民有关的节目中,有的竟然拿农民开涮,甚至把农民作为取笑对象。

农民是什么?农民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常言道,不论哪个城里人,往上数三代、五代,谁都是农民,谁家的根都在农村。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当下,有的上数一代就是农民,有的不用数,自己就是农民,虽说吃喝在城里,但乡下的地还在、房还在,父母亲人都还在。我们的血管里流动着农民父辈、祖辈的血液,与“广阔天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农民就是我们的至亲,乡土就是我们的最念。对农民的尊重,就是对父辈、祖辈的尊重。这种尊重不只是道义上的,还是骨肉相连的情感上的。

农民,是一个高尚的存在,他与土地为伍,向大地求生,一天又一天、一年复一年,风里来、雨里去,脸朝黄土背朝天,奉献了丰收的硕果,也展示了勤劳朴实的品行。农民种地,像工人做工、军人站岗一样,虽然分工不同、职责不一,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特别在现今,农村人的选择多了,不少人离乡外出,打工发家,“谁来当新时代的农民”的话题历史性地摆在眼前。面对这个大大的问号,依然垂青于农业农村的农民是多么难能可贵,更当受到应有尊重。

尊重农民,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一个人良好的政德修养,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民本思想的体现。“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这是党和国家表达的对农民的尊重,这也代表着全社会对农民的敬意。

感恩农民

“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炊烟。”“乡下没有泥腿,城里饿死油嘴。”农谚虽浅显,但道理却深刻。没有农民田地里的丰收,哪来城里人餐桌上的丰盛。面对这个不争的事实,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难道不该向农民道一声谢谢?

每个人都应感恩农民的贡献,这贡献突出表现在丰收上。五谷丰登,从来是农民的梦想。每年春节,农村贴的对联最多的是对新年丰收的期盼。一些农家乐餐馆,最受热捧的菜肴是玉米、土豆、红薯皆有的“大丰收”,农民以此展示成效、寄予憧憬。这次开启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更是直击“丰收”二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连年丰收,粮食生产能力连续5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民以食为天,我国有近14亿人口,吃饭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而正是由于农民的贡献,这个最大的问题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我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陶行知先生曾感慨说:“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厉以宁教授曾深情谈到:“没有他们(农民)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农民是什么?农民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感恩农民的奉献。当我们放声高歌一些特殊岗位上人的奉献精神的时候,有多少人想过农民的奉献?远的不说,仅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甘于奉献的农民就灿若星河,难以计数,从曾经的农业税支撑国家建设到折迁搬迁出让土地服从建设发展大局;从风餐露宿架桥修路到披星戴月清扫城市……正是无数农民胼手胝足、终岁劳作的付出,才共同成就了国家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面对中国农民的贡献、奉献,我们能视而不见、享而不觉吗?能无动于衷、不以为然吗? 感恩农民,抑或就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初衷之一。

帮扶农民

“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这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宗旨。这一宗旨的背后,是大写着的“帮扶农民”四个字。而“帮扶农民”在今天,一个重要写照就是,用乡村振兴来带动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总书记曾说:“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抑或就是“大棋”中的一子。这个以“节”开题的创意,把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化、民间化、民俗化了。乡村振兴要外力,更要内生动力。农民朋友敲起锣鼓,自己过起自己的节日,内心中的骄傲、自豪是难以言表的。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前进的力量将是多么的大啊!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没人给农民放假,也没人给农民发过节费,但国家和全社会对农民的帮扶是实实在在的。农民过节时,一样可以发挥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能。广大农村举办各类以农民为主角的丰收节活动,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既能推销农产品,又能吸引城里人去农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长远看,“中国农民丰收节”过的是“节”,吸引的是全社会对“三农”的目光,最终形成一个生动的局面,即“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扎根农民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然也是农民比较多的国家。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农民跟着我们的党奋斗的结果;改革开放的大门更是中国农民直接打开的。***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总书记这里说的人民是广义上的,但亿万农民显然是我们党和政府须臾不离的重要力量。“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在表达对农民的尊重、感恩,更是在宣示党依靠农民、扎根农民的初心。

“农民之子”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问题。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曾当过七年知青的***同志,与农民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2013年6月,***在哥斯达黎加进行国事访问时坦率地告诉当地农户萨莫拉一家:“我经常去农村,同农民见面,了解他们的温饱冷暖和喜怒哀乐。”事实也正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几乎走遍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一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指明了扶贫帮困的方向、重点,也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的党对广大农民的“铁”。

毛泽东同志曾提醒说:“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我国再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任何时候不能忘了农民这个根本、这个力量之源。要像***总书记那样,始终深怀“农民情结”,把农民,把最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永远当好农民的贴心人。

“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农民而办、为农民而庆。你把农民装在心中,农民就会把你装在心中。你和农民在一起,农民就会拥护你、紧跟你,直至永远、永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