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时间:2024-04-23

闻学良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是坚定绿色发展的有力宣示,是坚持迎难而上的深入动员,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树高千尺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文化底蕴。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列宁同样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辩证看待自然本体与人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表示:“我憎恨把人同自然界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因为自己依赖于自然界而感到可耻”。马克思主义这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类文明要继续向前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发展。***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他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既鲜明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又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普遍联系性,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论、生态系统论的丰富和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现代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许多重要启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理念,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告诫人们资源是有限的,索取要有“度”,才是富国强民的长久之计。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总书记深刻总结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生态文明的智慧,正确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本土性特征和规律性,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由此可见,***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重点城市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68.6%,处理率接近98%,较2012年增长10个百分点,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8%,较2016年提高6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1亿吨。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累计完成防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2021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升至56.1%,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2.65%。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稳固。

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6.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容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所有场馆100%由清洁能源供电,全部场馆建设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陆续制定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较真碰硬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坚决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确立民事活动的“绿色原则”,刑法修正案完善“污染环境罪”等相关规定,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相关法律达30余部。

全球贡献日益凸显。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同。

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为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指明出路;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断,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把大自然当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既有蓝图规划也有具体路径,既有战略层面的认识论也有战术层面的方法论,既有立足中国的长远眼光也有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价值导航。

正是在***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这“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这是我们党总结新时代10年的实践经验,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策划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这是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我国新时代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且正在继续证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两者能够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發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这既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突出重点区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实现重点突破,又要强化协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在尊重客观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进行适当的人工修复,实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结果。

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这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也需要激发全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群的内生动力,特别要注重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要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增强不同责任主体的行动自觉。

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既要内与外结合,也要稳与进统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不同场合,***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做。我们必须坚定目标和方向,牢牢把握工作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全面推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为如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筑牢生态根基。

切实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深刻把握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深入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构建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构建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逐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规体系。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境税费改革进程,不断健全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性、生态价值与有偿使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损害赔偿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结合实际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指标和主要监测评价指标,合理设计绿色发展重要监测评价指标;要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机制创新,鼓励新闻媒体宣传好的典型和做法,并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曝光。

强化底线思维,系牢生态文明安全底线。这是保障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要提升國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深化绿色发展国际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尊崇自然的平等眼光看待地球生物,自觉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统筹兼顾各类生态要素,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引,切实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化生态文明对外合作交流,分享我国对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