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万里云
2016年4月21日的《纽约书评》上,刊载了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文章《莎士比亚如今怎样生活》。在文中,格林布拉特对莎士比亚的影响进行了评论。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辞世,这件事情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记录此事的,只有少数几个他的同时代人;莎士比亚的遗体被埋在斯特拉福德的三一教堂,这件事情也没有引起什么震动。莎士比亚辞世的消息,没有出现在欧洲大陆当时的外交通信,或者新闻通讯之中;当时的拉丁葬礼也没有哀悼“他的辞世”;他那些欧洲同代人也并没有悼念其天赋英才。因此,莎士比亚的辞世在当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地方性事件,而且就其地方性而言,关注它的人也少之又少。与之相对的是,1619年著名演员理查德·伯比奇的辞世,立即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哀悼之情。在当时的舆论看来,他的离世,使得英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演员——彭布罗克伯爵威廉·赫伯特在数月之后依然无法从博比奇的离世中走出。因此,引发同时代人关注和记录的,是莎剧的著名演员,而不是那个写出了这些剧本的蹩脚作家。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威廉·赫伯特这样的贵族可以承认自己与名人演员博比奇熟识,但却不太可能承认自己与莎士比亚这样的社会微末有所牵连。因为虽然莎士比亚的戏剧令人愉悦,它却无法使得品尝这些戏剧的人获得某种文化地位上的提升。莎士比亚是大众娱乐的一代宗师,矿区的目不识丁者和倚身豪华座椅中的贵族都可以看莎剧,因为它将高雅与低俗融入某种狂欢氛围之中;它无视规则,并且对巡视艺术品位疆界的企图怀有敌意。
在莎翁辞世之后的岁月中,是本·琼森使得他成为了某种全球性作家,这不仅是因为在琼森看来,莎士比亚的戏剧将会在英国之外声名远扬,而且还因为他认为莎剧可以与古往今来最好的文字相提并论。即使莎士比亚的个人生平——出生地、父母名讳、教育水平、交往情况等等——都无稽可考,他也是国家财富。莎士比亚似乎无意使自己知名,其结果便是,要理解甚至热爱莎剧,我们无需知晓莎士比亚的生活细节。当谈论莎士比亚著作的时候,我们似乎认为它就是莎翁意图的反映。莎剧的持续流行,说明它经得起历史变迁的检验;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英国和美国的文化,而且还关联着德国、俄国、日本、印度、埃及、南非等世界多国的文化状况。
几年前,为了抗议塔利班对于文化的摧残,一位阿富汗作家尝试排演莎翁名剧《爱的徒劳》,此举遭到了塔利班的残酷报复。但是我们正可以借助这样的举动看到,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所开启的永不枯竭的创造性想象事业,是比任何压迫性力量都要强大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