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顾颉刚和他的三任妻子

时间:2024-05-04

郁乃尧

提及学术大师,人们对其似乎总有种思维定式,比如生活上刻板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比较随意、马虎。其实,好多大师是有真性情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他和三任妻子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笔者的学生、顾颉刚嗣孙顾行健仍居住在顾家故居内,我们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交往。谈及祖父顾颉刚,顾行健说他自幼在苏州故居生活,仅去京见过祖父两次,祖父返苏时相处过一段日子。他们祖孙之间一直保持信件来往,祖父“关心家乡、故居以及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发妻吳徵兰:日久情深

1911年1月27日,18岁的顾颉刚将年长他四岁的纯粹旧式女子吴家小姐徵兰娶进家门,两个陌路人开始了这段既没有感情基础又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

婚后,顾颉刚刻意培养夫妻感情。吴徵兰是一个地道的旧式女子,只字未识,于是他就充当老师,教她识字断文,慢慢地她就能书写自己名字和简单的字词了。

吴徵兰侍奉祖母,操持家务,养育两个女儿自明与自珍,大家庭的复杂与生活的辛苦,使柔弱的她不堪重负。顾颉刚父亲常年在杭州盐场任职,由继母当家。继母暴戾专横,徵兰常受其欺凌,总是默默地承受着;而老祖母正如顾颉刚所说:“祖母只能爱我,不能推我之爱以爱徵兰,又且反对我与徵兰之爱以薄待徵兰。”再加上继母的离间,祖母与孙媳之间亦不和。

1917年2月,体质素弱的徵兰生下次女后不久,受了春寒而干咳。暑假顾颉刚回来,见妻子夜晚咳嗽并发热,知道这可能是结核病,建议去看西医。而长辈们认为咳嗽是小毛病,可以不治自愈。

不久,顾颉刚因妻子病重,学习无法坚持,遂于1917年6月上旬休学归家。他竭力想把妻子送医院治疗,却被长辈认为“多费”而已。妻子在病中怕烟怕热,提出调换居家环境也被拒绝。为此顾颉刚无奈至极,给长辈写了一封很怨怼的信,又遭长辈斥责。他在家悉心照顾了妻子50天,8月初,吴徵兰不治而亡。

顾颉刚心痛不已。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亡妻尸骨未寒,祖母与父亲以后继乏人为由,劝他续弦。

续弦殷履安:志趣相投

1918年9月,顾颉刚来到叶圣陶、王伯祥两位好友任教的甪直古镇散心,结识了王伯祥的女学生殷履安。顾颉刚正为家人安排的一场场相亲而烦恼,因此回苏后立即向祖母提起殷履安,得到老人家的首肯。殷履安毕业于吴县第五高小,粗通文墨,颇有志向,曾在《家政关系》一文中写道:“昔顾亭林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以为匹妇亦与焉。”此文引起了顾颉刚的好感。

1919年5月21日,顾颉刚与殷履安正式完婚。婚后,顾颉刚长期在外求学工作,因此夫妇二人聚少离多。然而即便如此,两人书信却是不断。

但是殷履安在顾家却是个可怜的小媳妇,不仅看书的时间没有,甚至连写回信也无法及时。有一次,顾颉刚因为十几天没收到殷的回信,就发起脾气来,提起笔来给殷写了封信,扬言自己有了婚外恋,劝殷“请你不要盼我”。殷读了此信,自然晴天霹雳,吓得全身冰凉。好在顾在信末尾即表白是“假造”的,才安了殷的心。但自此以后,殷也便开始勤于写信,还能将自己在家里受的委屈一一告知顾颉刚,夫妻感情因此又进了一步。

1924年9月,顾颉刚祖母去世。灵座撤除后,殷履安始往北京,结束了与顾的两地分居生活。

殷履安因患盆腔结核,不能生育,这本是很受夫家轻视的短处,但顾颉刚因已有了两个女儿,一点也不怨她,反而替她高兴,认为是免受了养育幼童之累。顾颉刚还打破旧习俗,以自己治病为名,携妻游遍了苏州各园林美景。尽管家人对此非议,顾颉刚却不以为然。从杭州返苏后,两人同往妻子老家甪直再行回门礼。小住几天后顾颉刚先返苏,妻子在娘家小住,此时他们夫妻之间两天内必写一信,半个月内,竟互通13封信,共达两万多字。

殷履安不仅温柔贤淑,而且宁静淡泊,顾颉刚曾在信中写道:

我最感激你的,是你没有虚荣心,不教我入政界……我将来的学问事业如能成功,由于我的努力者一半,而由于你的辅助者也一半。

确实,祖母生前,殷履安代他行孝,打理家事。每当顾颉刚失眠之时,她又夜夜为其夫“捶背摩腿”,且帮他搜集吴地民歌、誊写稿子,直到她病逝的前两日。

1943年3月,顾颉刚辞去中央大学职务,在家里重享读书生活。当年5月底,殷母突然病逝。得此消息,原本就患有胃疾的殷履安病情加重,而且又突患恶性疟疾,高烧与吐泻不止。正好顾颉刚这段时间有事外出,29日得知妻子情况的他次日一早急忙赶回家里,此时殷履安已处昏迷状态,请医生打了强心针才清醒了一小时左右。5月30日,殷履安因患恶性疟疾突然身亡。

贤妻张静秋:伴随终生

再次回归单身生活的顾颉刚性情颓废,生活无人照顾,朋友萧一山、罗根泽为他介绍了35岁的张静秋。张静秋是江苏徐州铜山人,是一位有志于教育救国的女子,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曾在家乡徐州与三位志同道合的女友创办立达女中。她全力扑在工作上,年届35岁尚未考虑个人终身大事,直到1944年7月1日,才和顾颉刚喜结连理。

张静秋是典型的具有徐州人刚烈个性的北方人,又是在职场上打拼过的女性,为人精明能干、机敏过人。本来,抗战胜利后张静秋担任徐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可正当她要一展抱负之时,因连续生养两个女儿,家务繁重,加之为支持顾颉刚的历史教学和研究,她于1948年辞去校长职务,住在苏州、上海两地。1954年,顾颉刚调至北京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她又随家迁至北京。

顾颉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整风运动结束时的一次发言——《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就有张静秋的智慧,这使他逃过劫难。“文革”之初,张静秋天天责备他不好好学习政治,不许他接触古物和古籍,怕引火上身,为此两人经常怄气,顾颉刚的日记中多有记载。

但张静秋是非常支持丈夫的事业的。毛泽东、周恩来请顾颉刚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从1971年开始二十四史的“总其成”工作,至1979年即告出版完成,这些年间,顾先生能在七八十岁高龄中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为祖国历史学作出重要贡献,是与夫人张静秋的全力支持和牺牲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