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与夏志清的文学因缘

时间:2024-05-04

我因文学而结识的朋友不少,但我与夏志清先生的一段文学因缘,却特殊而又悠久,前后算算竟有半个多世纪了。

对青年作家少说重话

我在台大念书的时期,便从业师夏济安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上读到夏志清先生的文章。两位夏先生可以说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文学启蒙老师。

1963年我到美国念书,暑假到纽约,遂有机会去拜访夏志清先生,同行的有同班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因为我们都是夏先生兄长济安先生的学生,同时又是一群对文学特别爱好、开始从事创作的青年,我们在台大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夏先生亦是知晓的,所以他对我们特别亲切,分外热心。他領了我们一伙去哈德逊河坐游船,夏先生那天的兴致特别高,笑话一直没有停过。

我在爱荷华大学毕业后,到加州大学教书,这段期间,我开始撰写《台北人》与《纽约客》系列短篇小说,同时也开始与夏先生通信往来,几乎我每写完一篇小说登在《现代文学》上后,总会在信上与他讨论一番。夏先生私下与人相处,非常随和,爱开玩笑,有时候兴奋起来,竟会“口不择言”,但他治学严谨却是出了名的。

夏先生对已成名的作家,评判标准相当严苛,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鲁迅、巴金等人丝毫不假辞色,可是他对刚起步的青年作家却小心翼翼,很少说重话,以免打击他们的信心。那段期间我与夏先生在文学创作上互相交流,是我们两人交往最愉快的时光,每次收到他那一封封字体小而密的信,总是一阵喜悦,阅读再三。我的小说,他看得非常仔细,而且常常有我意料不到的看法。《纽约客》系列他比较喜欢《谪仙记》,他认为结尾那一段李彤自杀,消息传来,她那些朋友们的反应,压抑的悲哀,写得节制而达到应有的效果。后来他把《谪仙记》收入他编的那本《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英文是我自己译的,经过夏先生精心润饰,其中也选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这本选集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当时有不少美国大学当作教科书。

1969年夏先生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长文《白先勇论(上)》评论我的小说,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文学》12月第39期上。那时我只写了25篇短篇小说,《台北人》系列才完成7篇。夏先生这篇论文,对我的小说评价起了很大的肯定作用。

推荐信帮我渡过难关

1965年我从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拿到艺术硕士学位。

这种学位以创作为主,止于硕士。当时我的选择有两个:我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循着一般当教授的途径。在美国念文学博士起码要花四五年的功夫,我那时急着要写自己的小说,不愿意花那么大的工夫去苦读研究别人的作品,而且好像写小说的人,很少有念博士学位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找份工作,一面写作。正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东方语文系有一个讲师空缺,教授中国语文,我去申请得以录取,夏先生的推荐函起到很大的作用。以夏先生在美国汉学界的地位,他的推荐当然有一定的分量。

后来,在我长期的教书生涯中,每逢升等的关键时刻,夏先生都会大力推荐,呵护备至。因为我没有博士学位,在美国大学升等,十分不容易,我很幸运凭着创作及教学,一直升到正教授退休,夏先生一封封强而有力的推荐信,的确帮我渡过不少难关。

虽然我长年在美国西岸加州大学教书,但我也有机会常到东岸,尤其是纽约探望亲友、开会演讲。每次到纽约,我一定会去拜访夏先生。夏先生好客,我去了,他总会约好住在纽约我的老同学、老朋友丛甦、庄信正等人一同到他喜欢的几家中国饭馆共进晚餐。去世前一天还吃了我送的梨。

2012年11月间我因出版父亲的传记《父亲与民国》,纽约世界日报及华人作家协会,邀我到纽约演讲,同时苏州昆剧院也应邀到纽约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折子。我在法拉盛演讲,听众有六七百人,夏先生与夏太太也去参加。青春版《牡丹亭》折子戏上演,我请了一批朋友去看,当然还有夏先生夏太太。那天的戏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演得特别卖力,尤其是俞玖林的《拾画》分外出彩,半个钟头的独角戏挥洒自如,夏先生坐在我身旁兴奋地指着台上叫了起来:那个男的怎么演得那么好!

看完戏第二天,夏先生、夏太太请我吃饭,庄信正夫妇俩也参加了,还有夏先生的妹妹。我们在附近一家有名的法国餐馆吃龙虾大餐,那次夏先生的精神气色都特别好。

夏先生病后已不便于行,需坐轮椅,那晚吃完饭,夏太太用轮椅推着夏先生回家,我看见夏太太努力地推着轮椅过马路,在秋风瑟瑟中两老互相扶持,相依为命,我心中不禁一阵悯然,深深被他们感动。

2013年12月29日夏先生过世,噩耗传来台北,我打电话到纽约给夏太太,她说夏先生走得很平静,前一天28号还吃了我送过去的皇家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