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兰花开正烂漫

时间:2024-04-23

精益

“彩云轻轻飘过铁贯山,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这首歌曲叫《美丽的家园》,是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村歌。在这个村里,小提琴、手风琴的乐声,装扮着铁贯山的四季;稚嫩的童声、熟悉的旋律,回荡在胭脂河畔。然而,很难想象,18年前,这里的孩子一首歌都不能完整地唱下来。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位老人——邓小岚。

邓小岚是革命老前辈邓拓的女儿,她和马兰村的情结,早已血脉相连。马兰村位于阜平县的西部山区,曾经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烽火连天岁月里,28岁的邓拓带着晋察冀日报社一行,推着沉重的印刷机器,艰难穿行在开满杜鹃的山谷中。马兰村民带着绳子和木杠赶过来,抬的抬,拽的拽,帮助报社加速转移到村里。

在马兰村,共产党与人民亲如一家、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943年11月,日军冲进马兰村,举着刺刀逼问乡亲们报社人员和印刷机的下落,但乡亲们宁死不屈,没有一个人泄密。恼羞成怒的敌人挥动刺刀,一连残杀了19位乡亲,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兰惨案”。就在这一年,邓拓妻子丁一岚生下了邓小岚。当时,为了更好地工作,邓拓夫妇把刚出生的女儿,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乡亲家中整整3年。

10年岁月,邓拓带领着报社,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的奇迹,2800多期《晋察冀日报》,如同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弹。其间,先后有7位报社战士英勇牺牲,长眠于此。

铁贯山静静矗立,将烽火硝烟深深埋在心里;胭脂河缓缓向前,流淌着一代代人的情感。难忘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邓拓将对马兰的情结镌刻进3枚印章:一枚“阜平人”;一枚“马南邨”;一枚“马兰后人”,留给了被马兰老乡哺育过的邓小岚,这刻骨铭心的情结是邓小岚难以忘怀的。

这是一种精神,是战争年代共产党、八路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正是源于这种精神,邓小岚一直把马兰村视为“第二故乡”,以音乐教育践行着父辈的崇高理想,赓续着先烈的红色血脉。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找寻父母战斗过的地方。虽然50多年过去了,但当地老百姓仍能清晰地叫出她的乳名,让邓小岚感动得潸然泪下。2003年清明时节,邓小岚和几位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从北京赶回来,为革命烈士扫墓,为马兰惨案牺牲的乡亲谋划建一座纪念碑。往事在春阳下忆起,老人们都淌了泪,恰逢一队同样来扫墓的小学生。

“你们会唱什么歌呀?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望向孩子们。回应她的,是躲避的眼神、羞怯的埋首。

“《小燕子》会不会?国歌呢?”她问了一圈,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哼,却都跑调。

“童年怎么能没有歌声?”邓小岚一路揪心返回北京后,为这件事辗转反侧。村民们为掩护报社同志牺牲,几十年后依然贫穷的老乡,连儿歌都不会唱的山里娃。静寂的夜里,一幕幕画面闪过,邓小岚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于是,退休后的她打起行李,放下北京一家老小,来到马兰村教孩子们音乐。

从北京到马兰,在2010年阜平通高速路前,早上8时出发,晚上8时许才到。这样的行程,邓小岚从2004年起,几乎每个月两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一走就是18年。

在一趟趟奔波中,花甲之年的邓小岚手提肩背,把募集的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等乐器运到了村里,风尘仆仆。

2004年,邓小岚鼓动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马兰村4间破旧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并给教室换了桌椅和黑板。邓小岚变着法儿地和孩子们亲近,跟山头、溪边、苇沟以及小狗、小鸡,争抢孩子们的注意力。她教起孩子很耐心,并注重启发,会带他们玩一些“非常规乐器”,用勺子、铃铛和锯条奏出美妙的旋律。

在邓小岚的热情辅导下,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音乐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小山村,不仅带给马兰村的孩子们快乐,更给他们插上了音乐梦的翅膀。

2006年,马兰小乐队成立。慢慢地,指甲缝带泥的小黑手,弹奏着西洋乐器,也能演奏出《欢乐颂》、《雪绒花》等世界名曲。

2008年国庆节,邓小岚帮孩子们圆了梦,带着马兰小乐队来到北京,为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们演出。老人们日夜思念的马兰村,仿佛一下子回来了。老人们拉着孩子们的手感叹:“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乡亲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我们已经老了,建设富强的中国就指望你们了……”初心没有忘,使命更忘不了。

2011年6月,孩子们登上“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大舞台,与著名主持人、歌唱家同台献唱,共庆建党90周年。2012年在北京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他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合演的节目《我们的田野》,受到在场所有人的称赞。他们还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欢乐英雄》等节目的大舞台,为全国的观众奉献精彩的文艺节目。2013年夏天,邓小岚在马兰村的山谷里举办森林音乐会,20名山里娃拉起小提琴,悠扬的琴声穿越树林,飞出大山。近年来,小乐队培养了近百人,北京、上海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歌声。邓小岚在马兰村的故事,也深深打动了北京冬奥组委会,决定让乐队的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演唱。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县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44名山里娃,用天籁般的嗓音演唱希腊语《奥林匹克颂》,惊艳了世界。他们清澈纯真的歌声和质朴自信的表演,向世界传递了友谊与和平,也让人们看到了脱贫后山区孩子的精神风貌。

如磐的信念、深沉的情感,令邓小岚痴痴坚守、执着筑梦。18年来,她手中那支不曾有半点儿想放下的“音乐魔棒”,点化了贫瘠寂寥的山、冰冻静默的河和闭塞羞怯的山里娃长长的未来。

阜平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这个山区县的真实写照。2012年12月29日,***总书记在这里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不到半亩。老百姓石头缝里刨生活,过日子主要看天。“路坑坑洼洼,散落在山沟里的人家住着裂缝的黄泥墙房子,看着很心酸。”作为战争年代出生、历经艰苦岁月磨难的共产党员,邓小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深知,眼泪治愈不了生活的苦,但音乐可以,梦想可以。“我想用音乐铺路,把我们村的旅游做起来,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来到马兰。”

邓小岚给马兰村带来的音乐,不仅为阜平山里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成为精神扶贫的有力举措,帮助乡亲们由内而外产生了摆脱贫困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了改变山村的面貌, 18年来,邓小岚一直不遗余力地帮扶马兰村——义务支教,带孩子们享受音乐的美好;到外地演出,让他们去见识更广大的世界;以身作则,引领村民改变卫生习惯;修路种树,致力保护村庄生态;自筹资金建设晋察冀日报展览室,努力挖掘红色文化和文旅潜力;鼓励乡亲们依靠胭脂河和铁贯山发展旅游,渴望用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村庄更好发展。

2005年,马兰村是全省晋察冀精神研讨会现场观摩点之一。邓小岚找到县政府,协调修好了县城到村里的公路。

2007年,阜平县教育局采纳她的意见,恢复了“马兰小学”的名称。

2008年春节,邓小岚在给村民梁林江的信中写道:“我想着多找些赞助,下力气修起民宿。能接待住宿,才能留住旅客游人,村里人也才能赚到钱。更要壮大山区经济,这样的良性发展才能使村民长期受益……”

2013年,邓小岚发起举办“马兰儿童音乐节”,她说:“全国的成人音乐节不少,儿童也应该有音乐节,就从我们马兰村开始吧。”

至今,邓小岚已经协调捐赠了近500件乐器、数千册图书,培养了近200名学生,有10多个学生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除了教孩子们音乐,邓小岚一直在想办法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2015年,她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把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打造成了一座梦幻的三层“小城堡”。

时来天地皆同力,春至草木共奋发。得益于邓小岚的奔忙,社会各界对马兰村高度关注。音乐人来了,把邓小岚的故事拍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让马兰的名字传得更远;摄影人来了,开办摄影教室,带孩子们参加国际手机摄影大赛;爱心人士赠送了更多乐器,介绍很多国际友人与小乐队交流合作。2012年6月,马兰村作为乡村素质教育的典型,得到阜平县政府支持,专门派出特岗老师支持马兰村音乐教育。河北大学艺术系教师联系邓小岚,把这里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定期派学生过来讲课。音乐带给人们的绝不仅是一时的快乐,更是心灵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纯朴与高雅融合,山里与山外携手,一场场音乐盛宴,唱出山里人脱贫的信心和奔向好日子的精气神。

2012年12月底,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从阜平发出,马兰的脱贫致富梦一步步变成现实。在阜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伴随着一桩桩惠农扶贫政策的落实,马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歌声相伴,乡亲们的心情越来越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越来越高。与音乐同行,马兰小乐队的舞台越来越大,心中的梦想越飞越高。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曾在采访中透露:“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脱贫了,中国山区的孩子跟过去不一样,最能体现他们(变化)的,是他们站在奥运舞台。”

如今,马兰新区的电梯楼房,已然人声鼎沸;村边的食用菌大棚,香菇朵朵惹人爱;马兰广场的电影院,饭后的村民们相约而来;村里的小广场上,除了晒太阳的村民,更有优美的歌声飞扬……前辈们期盼并为之奋斗的幸福生活之夢,已经在这里变为现实。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孩子们的歌声又在村南一座新落成的舞台唱响。乘着音乐的翅膀,马兰村的歌声融汇到了宏大的新时代发展序曲中,“音乐马兰”已成为阜平县的一张新名片,将助推马兰村文化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记者手记:

3月11日,在《中华魂》杂志社,我们采访了新闻界前辈邓拓的女儿、马兰村孩子们热爱的邓小岚奶奶。就在我们采访完的十天后,一个噩耗突然传来,邓小岚同志突发疾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每一个熟悉她故事的人,一时间都感到难以接受,以及深深的哀痛。

马兰花开正烂漫。邓小岚虽然走了,但她的事迹永传,她的精神永在。今天,我们编发这篇文章,讲述邓小岚的感人事迹,就是要缅怀可亲可敬、把后半生心血献给革命老区的邓小岚同志,弘扬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