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彭小莲
《为奴十二年》的日子
文/彭小莲
2014年86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颁给了英国黑人导演史蒂夫·麦克奎,这也是奥斯卡在漫长的岁月里,第一次由黑人导演获取了最佳影片。这位黑人导演并不比其他的黑人有更多的幸运,在念中学的时候,他是被安排在——毕业后“适合于体力劳动,或许水管工和建筑工人,这一类活计”的班级里,以至于后来的新校长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体制里存在着种族歧视。麦克奎自己补充说道,他确实有阅读的困难,由于弱视,不得不戴一种特殊的眼镜,这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入校后立刻就被置于一个低级班里。
麦克奎在英国的Goldsmiths大学毕业,然后去了久仰大名的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里的电影学院,那里毕业了著名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还有其他著名导演,像马丁·斯库塞西、伍迪艾伦、奥利弗·斯通、李安等,就连中国的大导演孙瑜,最早也是在Tisch刚成立的电影学院里学的摄影专业,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学校还没有能力开设导演系,孙瑜导演也是最早把美国的电影工业制作方式带回中国的人;但是麦克奎只在那里呆了很短一个时期,重新回到伦敦。他并不感激NYU,他是从欧洲吸取文化教育长大的,他觉得NYU的电影教育还是太传统,甚至过于沉闷,没有多少实验和创新精神,用他的话说:“他们不会让你把摄影机扔向空气里。”
所以在他的影片《耻辱》里面,那种叛逆的性场面,具有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他的镜头赤裸裸地展现人性中的丑陋;快节奏的剪切,几乎带有视觉的刺激性,是对传统的彻底反叛。可是接着《耻辱》之后,他却拍摄了《为奴十二年》,这是从题材到手法处理上孑然不同的影片。他的电影语言变得中规中矩,工整,以至于表现的是麦克奎在大学里反对的“过于传统,甚至是沉闷”的风格,连一点实验和创新的精神都没有;但是导演对人物的刻划,对黑奴问题的思考,以及他最终的价值诉求都进入了银幕。画面上的历史将主人公所罗门的遭遇,将观众从书本拖入了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对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命运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影片是根据所罗门自传改编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奴十二年”的悲惨经历,他原本是一个自由人,生活在纽约,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黑人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以演奏小提琴为生,并且小有成就。可是他怎么都不会想到,两个白人以马戏团表演寻找伴奏为由,给他以优厚的报酬,将他骗到华盛顿,在灌醉以后,将他卖了出去。当他一觉醒来,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成了黑奴。起初他被卖给了福特先生,在庄园里当奴隶。不久又转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埃培斯,他日复一日地在种植园里采摘棉花,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惨命运。当白人女主人让他去镇上买东西的时候,他心生逃跑的念头,正当他迷失在树林里时,却看见逃跑的黑奴被埃培斯活活吊死的场面。
女奴露皮塔·尼永奥被鞭打、蹂躏得不堪入目时,深夜跑到所罗门这里,告诉他,自己自小就被卖到这里,没有公文,她将是终身的奴隶,看不见一丝生命的希望,她还沦为庄园主埃培斯的性奴,女主人因为妒忌,对她有了更多的压迫,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就是所罗门。黑暗中,她说,“我对你所有的请求,就是帮助我,结束我的生命。我没有勇气自己去做这件事……”对于一个漫长、没有尽头的苦难,她彻底绝望了。但是作为基督徒(他们黑人大多数都是教徒),如果自杀是要进地狱的,她说,如果所罗门杀了她就是一种“神的慈悲”,这是在帮助她逃离苦海,她不想自杀,不想从一个地狱走向另外一个地狱。可是所罗门做不到,直到最后一天,所罗门被解救离开那里的时候,尼永奥追上来,她紧紧地和所罗门拥抱,无言的爱和痛,还有所罗门的无能为力,这将所罗门重新成为自由人的幸福打破了,残酷的生活对所有的黑奴来说,依然在继续下去。
就是在这十二年里,所罗门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的希望,他甚至在努力给人演出,将挣下的几个银元藏在大树里。他用树枝削成笔尖,沾着黑莓果汁给妻子写信。当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给了白人领班,希望他为自己寄一封信去纽约时,没有想到,白人领班欺骗了他,收下银元后,却向奴隶主告发了所罗门,为此他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加拿大来的木匠巴斯先生,这才结束了他奴隶的命运。回到纽约之后,他完成了《为奴十二年》的回忆录。
但是,所罗门的故事仅仅是一个个案,大多数自由人被拐卖成黑奴后,几乎很少有成功回到自己家园的,他们都在悲惨的压迫下,结束了生命。
影片中多次出现对黑奴施暴的镜头,这并不是导演想在血腥的刺激中寻找商业效果,他更多是再现历史现实中的残酷。这些暴力场面,通过各种手段表现出来,甚至当尼永奥被鞭打之后,其他的黑奴在为她清洗伤口时,那皮开肉绽的镜头,都被强化地凸显在画面里。导演在黑暗中,逼迫着所有观众,面对黑奴的生存状态。麦克奎对这些暴力场面解释说:“当然,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电影里的情绪的转切点。知道它何时会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是不是会让观众有情绪上的反应。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设置的这种情绪的极大化的转切点,其实就是用暴力的镜头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历史,和我们走过来的道路。很可能会有人感到不舒服,那是因为你对影片中的黑人有着某种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感情,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这部电影的目的,其实就达到了。我就是希望人们能有这种屈辱和不愉快的体验——因为我们的父辈,曾经真切地经历了这一切。”
可是你上网查看一下,会吃惊地发现,中国太多的年轻观众并不买账,他们冲出来,拿着昆丁·塔伦蒂诺的《被解放的姜戈》成为《为奴十二年》参照对比,于是有人会说:“我倒是觉得,要是昆汀出马拍个所罗门复仇记可能会更完美。”“此片相比充满戏剧感热血高潮不断,血浆与正义齐飞的《姜戈》来说简直平庸得一塌糊涂,或者说本片只是一部单纯的政治谄媚片?”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怎么会有这样理解黑人历史的?说得多轻松啊,如果能认真回顾黑奴的历史,就会明白这是两部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影片,昆丁拍的是商业片,虽然他对黑人给予全部的同情,但那只是一种异想天开,最后白人牙医死了,百战不败的黑人姜戈终于找回了他的爱人,赢得了胜利,有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的神话,而麦克奎拍的是现实主义题材,现实没有给黑人任何完成复仇的空间,以至于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片尾特为打上字幕:所罗门最后是哪一年去世的,都无从确定。黑人,在美国的历史上是那么无足轻重,即使今天的美国总统已经由黑人担任,但是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存在,黑人在寻求自身的独立、建立尊严的道路上还是步履艰难,他们一步一步地走来,那路上淌满了鲜血和付出的生命代价。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死亡记忆犹新。
影片是根据1 8 5 3年所罗门·诺瑟普写的自传《为奴十二年》完成的,在80年代它已经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可是麦克奎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是他的夫人先阅读了这个传记,把书交给了麦克奎,他看完以后大吃一惊,自以为很了解黑人历史的他,竟然不知道还有把自由人、已经成名的黑人小提琴手灌醉后贩卖成黑奴的事件,他整个人为之而震惊。他觉得他应该将它重新拍摄成电影,但是好莱坞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这个项目,谁都没有信心,观众会对这样陈旧的题材感兴趣吗?可是,偏偏是导演昆丁鼓励着麦克奎,说:“我希望能有不止一部的黑奴片在这个时代出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麦克奎努力去寻找演员和投资。当麦克奎走上奥斯卡的舞台,领取最佳影片大奖时,他是和好莱坞的一线演员布拉德·皮特站在一起的,麦克奎首先感谢了皮特作为《为奴十二年》的制片人之一所做出的努力,他说:“感谢布拉德·皮特,没有他,我们根本制作不了这部电影。”可见,即使在美国,大明星的加入,也是找钱的金钥匙。为此,他们还找了英国的一线明星,迈克尔·法斯宾以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最后生于墨西哥的黑人女演员露皮塔·尼永奥凭此片荣获这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只是手握金钥匙,有大明星护航,作为导演还是需要具备开启大门的能力,再有价值的金钥匙,他们依然是作为低成本电影在制作,为了控制成本,全片实拍35天完成。也正是这些职业的一线明星,他们深知除了金钱以外,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于是大家共同努力为这样的低成本影片付出努力。皮特就是在片中饰演了从加拿大来的木匠,他具有人权平等的思想,也正是这个木匠在犹豫之后,把所罗门的信寄给了他纽约的朋友,最终解救了所罗门。皮特虽然出演了一个英雄人物,但是他在整部影片里只有一场戏。
麦克奎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黑奴的历史就是我自身存在的一部分,从小就压在我的胸口和后背,那重量却从不让我为此感觉到愤怒。”没有愤怒,那是因为社会认可了这个现象,每一个黑人都没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当麦克奎成熟以后,他还是意识到,“你会觉得受伤害,但不是愤怒。我当然会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感到生气,但并不是愤怒”,愤怒,会使人失去理性,只有思考才是寻找未来的手段。和很多艺术家一样,麦奎因看世界的视角非常纯粹。他是一个成长于1980年代伦敦郊区的工人阶层的小孩。“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与我相似的榜样,你没有见过任何一个黑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父亲总是劝他实际一点,即便在他小获成功之后。
奥斯卡是商业片的标志,所以在电影艺术的造诣上,是平庸的。同样符合与“黑奴”有关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为奴十二年》《弗鲁特韦尔车站》《白宫管家》《曼德拉》……好莱坞在追随票房的时刻,视觉大片占领了统治地位,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依然困难地在寻找好的电影公司去推行、宣传和发行,可是,那些优秀的影片常常在完成以后变得默默无闻。即使他们中的少数被大公司看中,却还是发行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为奴十二年》如此严肃的影片,在好莱坞的体制下,同样需要大明星护航,不仅是为了影片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发行上的保证。最终《为奴十二年》获取了一亿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如此商业的好莱坞,却具有另一种黑色幽默,就是他们的最佳影片,通常是授予那些价值诉求非常“正确”的影片。前年是以反恐为主题的《逃离德黑兰》,希拉里亲自上台为影片颁奖;再往前追溯,是反战影片《拆弹部队》;还有涉及种族矛盾的《撞车》或者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沉重的《百万宝贝》——思考着生命的价值,最后因为对女拳击手的爱护,走进她瘫痪在床的病房里,听从她的愿望,教练(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拔去了她鼻子上的氧气管子,让她进入安乐死……而那些纯粹的商业大片,很少有机会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当然,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少进入世界电影史的圣殿。这并不重要,他只是向你证明了一个真理:好莱坞再商业,他的道德和价值底线在那里,他们一方面在追求票房,同时还是在推崇这些有正义感的影片,这正是美国人一直追寻的“信念的传承”,天赋人权,生命是可贵的,每一个个体的自由都是不可剥夺的!他们的影片也必须将这样的信念贯穿和传承下去。
《为奴十二年》剧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