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戏曲画家高马得

时间:2024-05-04

文/鲍世远

鲍世远原上海市文化局离休干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十多年前,我的散文集《艺林短笛》设计封面时,选了高马得先生的戏曲画《挡马》。可我不知道马得的住址,后来,通过北京的老友刘乃崇,再问了华君武先生,才打听到确切的通讯地址。

我寄去了稿酬、《艺林短笛》和短信。不久,马得回信:“现在很多人采用了画作,从不打招呼,更不寄稿酬,你真是正人君子,十分难得……”

从此,我们成了难能可贵的文友,除通讯外,他陆续寄赠《我的漫画生活——高马得》《水墨·粉墨——看马得画戏,听众家评说》《马得戏曲人物画集》《戏画·话戏》以及小品画集等。

我想,有必要专程到南京去拜访马得先生,聆听教益,增进情谊。正准备成行,忽闻马得先生逝世的噩耗,悲痛万分,懊悔不已。

马得,出生在马年(1 9 1 9年),母亲属马,马年得子,取名马得。

马得七岁时父亲去世,给马得留下的是笔墨纸砚、碑帖画册、金石印章,这些东西给了马得画画的基因。

马得小时候曾在天津读书,养育了他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每逢春节,东门外的娘娘宫热闹极了,杨柳青的戏文年画、民间玩具、各色剪纸窗花、布老虎等等,带给他极大的喜悦和熏陶。后来,他又接触民间艺人、戏迷、蹦蹦戏、河北梆子、草台戏班,使他爱上了戏曲。可他并没有开始画戏,他开始学画画的是漫画。抗战爆发,马得一家人逃难到了贵阳,他与朋友合办《国民画报》半月刊,自编自画漫画,引起读者的关爱。有一天,漫画家叶浅予去重庆路过贵阳,看到了《国民画报》,很感兴趣,特地去找马得,相约一起到花溪看苗家赶场。他亲眼看到叶浅予画速写,目识心记,过目不忘,既快捷又准确,既夸张又含蓄,使他认识到,应当在生活里寻找最生动、最丰富的形象和场景,并且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真挚的感情去画,懂得速写是基本功,坚持练习,数十年从不间断,真是一日之师,终生为徒,叶浅予成为引领马得入门的师尊。

1944年,马得从贵阳来到重庆,正是争取民主的高潮,漫画大有用武之地。叶浅予为《新民报》晚刊主编的漫画版,邀请张光宇、黄苗子和马得合编。这个时期,使马得的漫画大有进步,他画的《张果老倒骑驴,向着民主唱,背着民主行》,以民间传统故事为比喻,讽刺当时政府,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大受赞赏。解放后,这幅漫画被选入《漫画辞典》。

抗战胜利后,马得回到了祖籍南京。1950年他在南京《新华日报》美术组工作。那时候,全国各省市的戏曲剧团都要到南京巡回演出。马得要配合演出画速写见报,他几乎每天晚上坐在剧场最前面,不停地画速写,他兴之所至,不仅眼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积累了很多速写佳作,也为他以后专门从事戏曲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到了1980年,马得调到江苏国画院工作,从此开始专攻戏曲人物画的岁月。他找到了感觉,也找到了自己。虽然老天爷只给他留下一只还有白内障的左眼,但是他仍然争分夺秒地看戏画戏,他乐此不疲,他勤奋好学。他画戏以速写、漫画作为参考和依据,但他不画工笔,力求写意。他重视看戏,力求看懂戏,感悟情节,熟悉人物,请教演员,甚至学习身段动作,求得抓住演出中最闪光的表演,成为画戏中最光彩的佳作。为此,他广交演员朋友,学习交流。有时候一出戏想一次看明白,很难,更别说还要抬头看字幕、低头画速写了。有一次,他看昆剧折子戏《点香》,老觉得看不明白:一个穷得住破庙的算命瞎子,为什么每天还要点香?后来跟演员聊聊,才知道是为了怕“断了香火”,每天给祖宗烧香。他又不懂,为什么算命瞎子点香时侧脸向着蜡烛?一问,原来瞎子是凭脸的感觉来辨别香火的方向。马得弄懂了,理解了,就能画出神气来。要画得传神,重要的是在于深入生活,去懂得生活中的许多道理。

马得爱看戏,勤速写,他能在瞬息间感受到戏的美,把他的画戏成为画中之诗,不求形似,只求神韵。他画《牡丹亭》中的人物,擅用单线勾成,线如游丝,迎风飘逸,稍敷淡色,略染腮红,如入梦境,情意万千,梦意感人。他画的《游园·惊梦》《拾画·叫画》以及《蝴蝶梦》,都是梦意浓重,因此被称作“画梦的人”。

马得的戏画,以漫画的夸张变形手法与中国画水墨写意的笔墨情趣巧妙地融合,独具风貌,自成一派。他善于捕捉小人物的特殊身份与性格,比如探马报军情、贪官显穷相、媒婆说风情、小卒翻跟斗、更夫敲更鼓等等,无不画得神情精美。如果一个不懂戏的人是肯定画不出来的。

马得的戏画爱画背影,他说:从生活观察所得,人在伤心处常常背转身去,掩面抽泣,不愿被别人看到。而且,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讲究背上有戏,因此,他在《贵妃醉酒》《千里送京娘》《断桥》等戏画中都展示背影。他认为,把《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画成背影,是从剧情中观察得来的。杨玉环喜滋滋地来到百花亭等候唐明皇与她赏花饮酒,忽报“皇上转驾西宫”,杨玉环既悲伤又怨恨,她难过又不能让宫人们看出有失尊严,只好假装满不在乎,“且自由他”,转过身去。他画《断桥》,他认为,白娘子怀孕到金山寺救许仙,受尽折磨,还是疼爱许仙。但又怨恨他无情无义,心情复杂,就采取用优美的背影去表现她回想过去与许仙的恩爱,再用许仙掩面而泣来描绘他的悔悟。

马得的戏画,不是照搬舞台速写,而是以剧中人物为中心,按剧情精髓,自编自导,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他心中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又以轻松、随意的笔墨把他们画活,表达他心中的美好感受。他对表现戏曲人物的兴趣愈来愈浓,对戏曲人物的研究也愈来愈深。他能客观地分析剧情和演员的关系、演员功夫的浅深,能够做到省略其中繁琐之处,补充其中不足的地方,充分夸张又能大胆取舍,创造合乎绘画造型的形象,既是戏,又是画,“不像不成戏,真像不算艺”。

马得出版多种戏画集,举办多次戏画展览,许多艺术家、画家对马得的戏曲画,说出了极其精到的评述,这是对马得戏画创作艺术的最好评价。

黄苗子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我已经成为一个‘世故老头’,而马得在艺术上却越来越天真。这老头还保留了童心。他把舞台艺术嫁接绘画艺术中,他又成功地给中国画和漫画配种,因而产生他自己的、令人陶醉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先生观赏马得的作品后说道:“马得是画家,看起来温柔儒雅,心气平和,但是并不脱离现实,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态度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爱憎分明,胸中时有不平之气,有时是相当激动的,对此业界的是是非非,并不含糊,也无顾忌,指桑骂槐,一吐为快。”

评剧名家新凤霞看了马得的戏曲画,先说了一个字:“美。”看了又看,再说了一个字:“淡”(淡雅的淡)。看到《晴雯撕扇》画中的身段,说:“腰功好。”看了丑角的跳跃动作,说:“带有锣鼓点。”再看了《戏叔》,说:“武松画得好,但潘金莲的戏没有做足。”后来,马得听了新凤霞的意见,重画《戏叔》。

俞振飞大师看马得戏画时说了四个字:“有情有意”。马得深有感悟地说:“俞老是戏剧家,这是他对戏的要求,这四个字也成了我作画的准则:没有感情的不画,没有意境的不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