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本刊记者 刘莉娜
陈琪:有作为才有地位
文/本刊记者 刘莉娜
陈琪,1958年生,号大愚,亦署拜石斋主。浦江县浦阳镇陈逢坑人。1978年入伍,潜心学习和研究古代书画传统技法,在人物、花鸟画的造型上吸取任伯年严谨、飘逸的风格,笔墨技巧上吸收吴昌硕以书入画、苍劲浑厚的意趣;1985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在陈大羽、王孟奇、张友宪等名家的指导下,画风逐渐形成凝重厚实、古穆深邃的风格;1987年毕业创作《箭在弦上》参加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获优秀作品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2000年从部队调任上海文联美术家协会担任副秘书长(现为秘书长),兼任无锡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坐在陈琪美协办公室的小沙发上,迎面就是一扇正对着延安西路高架桥的木格落地窗,窗户的式样和整个文联的办公小楼一样古色古香,可是隔音很好,在一派静谧中看着高架上的小车一辆辆默剧般滑过窗外,忽然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于是第一个问题就很唐突,我问陈琪,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会不会经常有创作的灵感和冲动?陈琪笑说,有时会有的。“那么万一这个时候正好公事缠身呢?灵感和公事,你要怎么取舍?”陈琪很认真地说:“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总是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的——首先要保证协会的工作。因为协会面对的是一千四百多位会员,面对的是上海的美术界,坐在这间办公室里,我的首要职责就是服务。”——好吧我承认,这样的答案好官方,可是如果你是和我一样面对陈琪听他说出来的,就一定会看到,他说这话的时候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因为工作的缘故,常接触到各协会里一些拥有艺术家和行政人员双重身份的对象,往往这种时候,他们是更认同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身份的,可是陈琪不是这样的,他把对协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放在个人成就的前面,有这样一位秘书长,我想,美协的会员有福了。
采访开始,我问陈琪,这两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这种开场问往往会得到一些非常个人化的经历,可是陈琪马上说:“应该是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美协做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那次展览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呢。”他如数家珍地说,那是上海第一次承办“中国画”领域的展览,意义重大,所以美协的班子花了很多心思想要把展览办得更有特色。于是,为了体现上海六十年来的艺术成就,除了主展馆以外,美协在外围又分设了九个展所,各自都作了专门主题的系列展。说到这个创意,陈琪有点得意,说,这种点面结合的形式是已往前10届都没有过的尝试。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个可以看作是一场中国画的艺术节了。“这都是我们美协提出的创意,这个展览还获得了中国美协的‘组织工作奖’和上海市的‘文化内涵奖’呢。”他的手指掠过墙上的奖座和奖杯,历历都是美协的荣誉。之所以印象深刻,陈琪说,当然不是单单得奖的经历,让他深感自豪的是,那一次上海美协还做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市场的尝试,这可以说是在全国都开先河的。
陈琪介绍说,当时他们商量下来,决定把画展的画册定价售卖——不要小看这一举措,在此之前,所有官方画展的画册都是免费赠送的。把约定俗成的赠品单独拿出来明码标价,还是在艺术氛围浓厚的“中国画展”上,做这样的尝试,陈琪现在说,其实当时心里是没底的。“没想到取得的成绩特别好。当时一本画册360元,2009年的时候,不算便宜。但是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了,这在上海和全国都是首例。那一次光卖画册就差不多卖了100万元的收益,这样的收益可以给协会做很多事情。”说这些的时候,陈琪的神色真的很像一个给孩子们创造了好条件的满足的家长。
《融》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获奖提名作品)
《四季如歌》 (2005全国金陵百家金奖)
忍不住问他,也聊聊你自己的成绩吧。原本谈起协会滔滔不绝的陈琪明显地停顿了一下,想了想,说,当时我也有作品参加,是画的梅花,名字叫做《融》。《融》是一幅很特别的水墨画,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水墨画几乎都是黑白的,可是《融》却是彩色的。说起这个构思,陈琪说,是因为自己一直深感中国画创作的难点在于过去的包袱很重,中国画历史源远流长、名家多,名作更多,所以要怎么去学习、继承和超越,是他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他说:“以往的梅花线条要么水墨,要么从一只角构图,但是我从对传统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观察考虑,我觉得自己很喜欢雪天里梅花满园春色的情形,雪花充满整个银灰色的天地,把梅花衬得越发鲜艳……”所以2009年他就试着用传统的笔墨勾线再加上现代颜料的色彩,用满构图的手法,居然完全表现出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种雪里看梅的感觉。于是取《融》为题,既象征了这幅画的构思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在更广的意义上还有希望实现中西方文化在上海融合的艺术追求。
《民乐双璧》 水墨纸本 1994年
《点点笔墨天地心》 2009年
记者:最初怎么会走上书画之路的?
陈琪:我应该是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书法的,描红啊什么的。当年的小学每周都有书法课,然后如果写得好,老师就会在那个字上画个红圈圈,这个圈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啊。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小学快到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书法课上老师要我们写三十个字,结果那一页纸上老师给我批了十八个红圈圈,我当时非常激动,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爱上书法了,然后书画不分家,我就走上了现在的路——可以说这十八个红圈圈影响了我的一生。
记者:可是现在好像你把美协的工作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个画家,这会影响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么?
陈琪:我是2000年到协会的,之前我在部队是搞专业创作的,所以其实我当然很重视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现在到了协会,协会的宗旨就是组织、协调、服务广大会员的,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意义是重大的,我们的工作将直接反映在上海美术界日后的发展情况上,所以我才会那么重视协会的工作。
对我自己来说,虽然直接的创作时间变少了,但在协会的实际工作中开阔了很大的眼界,因为工作的缘故,在全国的美术领域中也见识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协会工作和我的个人创作不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美协为我提供了平台,让我能够站在这个领域的一定高度上,这对我自己个人的创作也是相当有好处的。事实上,我们协会内也非常强调不能丢下自己的专业和创作,因为只有自己的作品拿得出手,你在会员中才会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这不止针对个人,我们美协的一贯宗旨就是:有作为才有地位。
《中原厚土 大地耕诗》纸本 2007年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水墨纸本 1999年
记者: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下还能保持艺术上的精进,你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么?
陈琪:我个人有个习惯,就是每年年初我都会总结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得失,然后给自己在新的一年定下规划。但这些都不是长篇小结,就只是思索、总结之后凝结成几个关键词,然后我自己有个小本子,就记在上面。这个小本子我常常会翻看一下,提醒自己不要停滞。
记者:那么今年小本子上的关键词是?
陈琪: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在小本子上写的几个词是:画修养,画境界,画意识。这应该是这两年我给自己定的一个方向,就是在艺术创作上要超脱对形式的追求,要达到精神层面。一个艺术家不是说一定要做思想家,但是一个艺术家不会思索、 没有思想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很多艺术家把自己的追求定位在能出多少作品、能卖多高价格上,而现在的艺术界也确实比较浮躁喧嚣,艺术家只有通过思考意识到了这些,才能超越这些,走得更远。
我一直记得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时陈大羽教授的一番告诫:“搞艺术先不要去追求名利,功夫到了名利自然会来找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