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937,延安对话》

时间:2024-04-23

铁索寒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937,延安对话》一书2021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出版,这本不到12万字的纪实作品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是一部真实展现延安精神的珍贵史料。

尘封80年珍贵史料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解放全中国的“转折点”。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和陕北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

1937年6月21日,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一行五人“越水翻山”抵达延安。他描写延安的笔触充满感情:“延安的景色,与那里的人们一样,也处处令人兴奋、激动。这里有高大的城墙、潺潺的河流、庄严的佛塔、热闹的街道,经常可见到放声高歌、列队而过的红军队伍”,“这里,就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心脏。”①他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写在两个笔记本上,“在过去的几十年岁月里,我曾辗转流离,多次搬迁,但是,这两本笔记却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身边,跟随着我,浪迹天涯。仅此一点,便足以证明,它们在我脑中所蕴含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②毕森在真实记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的同时,也让中国乃至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作的艰苦努力。

托马斯·亚瑟·毕森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担任过美国政府的东亚政治经济顾问。曾于1924年至1928年期间来到中国,先后在安徽省怀远县一所中学以及燕京大学执教。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他与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以及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在一路艰辛中,毕森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并在历经坎坷抵达延安后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在这些特殊的经历中,他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魅力和坚定信念所折服,逐渐从一名笃信上帝的传教士,转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毕森在延安除了文字记录之外,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风采。

7月2日毕森一行从延安返回北平,之后仅五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之后不久,毕森回到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内盛行麦卡锡主义,对左派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和排挤,许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开美国。如斯诺去了瑞士,与毕森同访延安的欧文·拉铁摩尔去了英国。毕森也在美国国内受到各种怀疑和排挤,于1969年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并成为这所学校中国和文化课程的奠基人。虽然毕森命运多舛,但却严密而谨慎地保护了这些珍贵的笔记。一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出版了这本珍贵的笔记,成为毕森访问延安36年之后,第一次出版的英文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人民文学出版社将80多年前的这两本铅笔记录定名为《1937,延安对话》,正式出版发行。

為了确保《1937,延安对话》一书的严谨性,人民文学出版社不仅多次对稿件进行校对、加注以及联系译者对细节进行修改,还将书稿送给有关专家审定了党史事实。著名党史专家、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对书稿进行审读后,高度肯定了这本书,并为其作序:“它真实地记录下美方时势研究人员在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到来前最后一刻,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最后关头,所作的重要决策和政治宣示;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苏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的那一刻,所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新一部《红星照耀中国》

经过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血与火的洗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已走向成熟和完善,十三年延安峥嵘岁月,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辉煌历史,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毛泽东那年四十三岁了,身材瘦削,动作敏捷,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青春的活力,显示出年轻小伙子一般的气质来。不知为何,他的种种优点和魅力完美地融为一体,再加上他深邃的思想、审慎的态度,竟让人感觉到一种高深莫测。”和《红星照耀中国》一样,《1937,延安对话》也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再现了当年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书中珍贵的笔记和近30幅照片,不仅呈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不戴有色眼镜学者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在延安短短几天的访问,毕森一行被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魅力和坚定信念所折服,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一个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领袖集体,“因为他们无比坚定地相信,自己此刻正站立在历史转折点的紧要关头上,并能清晰地展望到前景和未来。”担任司机的艾飞·希尔是一位并不赞成共产主义的人,但他在回程的路上感慨:“我曾经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但毛泽东却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能够统一全中国的人。”③

延安精神映照初心

延安,在这片充满理想与信念的热土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使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延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胸中,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那个环境里,个人私欲必须向崇高的理念折腰。为了共同的事业,人人平等,官兵一致,齐心协力,顽强奋斗,大家分享着这种精神追求所带来的充实感。”毕森在书中这样写到。共产党人在艰困环境中的精神魅力和坚定信念,深深地感染了这个外国人。

毕森在书中所描述的正是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承着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毕森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会顽强不屈地奋斗着、坚持着,要把这种精神推广到这个中国。”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它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我们党、党的领导干部及广大党员都有着重大意义。学习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维护人民利益。

注释:

① ② ③【美】托马斯·亚瑟·毕森著:《1937,延安对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8—49页,第15页,第10、12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