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中外电影音乐的文化属性

时间:2024-05-04

谭娟

一、电影音乐的发展现状

电影艺术经历了从无声的纯视觉艺术到有声的视听结合的音画艺术的发展过程,电影音乐是伴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而渐渐走进百姓之家。电影音乐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甚至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需求。

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取决于其对电影内容和剧情氛围的不可替代作用,也取决于其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属性。所以,包括电影音乐在内的音效制作必然是电影制作的众多要素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其地位一点不亚于画面的特效、震撼,甚至超过电影本身。即些许电影本身拍得不好,但有一首能被传唱的优秀电影音乐,甚至凭借电影的主题曲或者配乐获得奥斯卡金曲等荣誉,也是一种成功。

在中外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电影音乐作品,有的作品随着电影的放映与观赏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有的作品又是独立于电影之外而被人们广为传唱。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红高粱》的主题曲《九儿》,《卧虎藏龙》的主题曲《月光爱人》等,许多经典的电影音乐作品即便在电影下线过后还能被广为传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形式的电影音乐其音乐的特性已超越了作为电影音乐的影视属性。换言之,某一电影音乐或许众人皆耳熟能详,但这个作品所衬托的电影却不为人知。当然,相反的情况照样存在,电影非常经典,票房成绩很好,但是其主题曲或配乐却黯然无光,也是常事。

每届奥斯卡的颁奖都会专设“奥斯卡金曲”,以及“最佳原创音乐”等奖项以肯定优秀的电影配乐作品以及创作者。由于电影音乐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电影音乐的投入已越來越多地占据了电影制作过程和投资成本。衍生出来的音乐制作、艺人包装、作品推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并从侧面上促进和推动了娱乐行业的发展。

当今电影行业的火热,以及观影受众的增加,一大原因即在于人们想坐在声光电配备齐全的电影院里观看电影,感知声音的刺激、银幕的立体。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纵观当今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烘托了剧情氛围,诠释了电影内容。

随着我国大国实力的不断夯实,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他国文化交融的不断增强,中国的电影艺术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电影音乐的波及面也在不断推广。大投入、大制作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登上了世界银幕,一大批具有国际范的中国影视明星也为世人所追捧。浓郁的文化氛围,精良的影视制作,以及完善的惠及广大基层人民的基础设施,使观赏电影已经成为当下国人的大众消费习惯。人们愿意也乐意走进电影院观赏电影,并将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来予以分享。不论从文化氛围而言,还是从市场前景而论,中国的电影艺术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已有的发展成果来看,中国的电影艺术发展还很不完善,希望通过相关研究探讨中国电影艺术长远发展的有效机制,让中国电影艺术璀璨于世界影坛。

二、电影音乐的本质属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型艺术形式,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等诸艺术种类于一身,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电影会由一首主题曲或多首背景音乐相衬,以更好地衬托和诠释出电影需要表现的深层内容,衔接观众内心情感与电影艺术本体。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本就是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艺术形式,抽象在于你无法触摸,只能感知,具体在于你亦可以透过音乐感知身临其境的具象存在。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起到烘托剧情氛围,诠释电影内容的作用。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电影是音画艺术,我们在观赏电影时,眼睛和耳朵双器官在第一时间同时接收信息。由于欣赏电影是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这就使得电影必定要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艺术。因为人类所具有的感官感觉是视和听同时进行的,一旦只能看而不能听时,人的心理上就会觉得难受而加以排斥,这是生理的自然现象。“把一部已经配有中文字幕的影片在播放时关掉扬声器,只看字幕和画面,此时尽管影片的内容都能看明白,但是你会觉得心里非常难受,这就是‘心理排斥的原因。可是我们可以闭着眼睛戴着耳机聆听美妙的音乐,心里反而感到满足。所以任何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正常活动。”

电影音乐是诞生在上个世纪初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最初的形成,有学者认为是为了掩盖放映影片时机器运转所产生的杂音,以音乐来遮蔽噪音。抑或是填补器材故障与换片的空档时间,把音乐当成串场的中介等。这种说法过于偏向电影音乐的功能主义,没能客观解释电影音乐起源的合理因素。

据资料考证,早期的无声电影就或多或少地伴有部分音乐,当时的影片由于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方法。因为人类的感官需要接收上的平衡,故而以音乐来填补纯影像所欠缺的真实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这是人类的共性认知,不被观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左右,也不以观者的学识深浅为界限,这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和体现。

人类惯有的感官经验是视听同时进行,音乐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观众更容易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因此默片时代就发展出以音乐来弥补完全静默所可能带来的缺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喜庆的场合,配上了一首伤感无比的哀乐,必然词不达意,或者在一个悲惨的场合,放的音乐却喜气洋洋,这也必显得格格不入。总而言之,人类心理发展的共性化因素决定了电影音乐不可替代的艺术作用。

三、电影音乐的传播属性

电影音乐的核心任务必然是用来烘托剧情氛围、诠释电影内容,这个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影音乐还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于一身。有人言,美国人是通过“好莱坞大片”将他们的民族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的,这一点不无道理。我们从美国大片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基于西方价值观导向的意识形态,这种价值观的嫁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电影制作过程中,通过影视艺术得以呈现。又如印度的宝莱坞,熟悉印度电影或看过几部印度电影的人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印度电影里很多的歌舞场景,带有浓重的印度音乐特色,富含丰富的印度文化特质。没有去过印度的人,或者对印度文化不了解的人,从印度电影里,从印度的电影音乐里亦可窥见其文化之斑驳。

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它们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音乐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以《如果,爱》《卧虎藏龙》等电影及电影音乐的成功为代表,标志着中国的电影音乐也随之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深,电影音乐肩负的文化传播属性正在越来越得以彰显。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讲,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再加上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保障程度不等,造就了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发展的程度不一、风格不同。但是,不论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如何体现,其肩负的文化价值的传播任务依然不可推卸,社会的发展需要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作为传播媒介,艺术的生存与展现更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发达国家拥有充足的空间和物质保障,可供给艺术发展所必需的相关因素,而促进艺术的创作。但是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落后的国家,人们并不是不需要艺术的浸润和渲染,而是受条件的限制,艺术发展的程度还不够而已。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追求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行,但艺术作品的文化传播属性并未改变。

四、中外电影音乐的特质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饱含了不同国家人们的审美追求、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从不同国家的电影音乐中亦可管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特质,亦可从不同的电影音乐领悟到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以中国电影音乐为例

从1934年《渔光曲》的播映,当时以其主题曲所制作的十几万张唱片顷刻间被一抢而空,所造成的轰动效应不亚于如今的任何一部大片,到2001年《卧虎藏龙》大获全胜,获奥斯卡“最佳作曲奖”,中国电影音乐真正走向世界。虽然中国的电影艺术及电影音乐还处于发展中,但已走过了一段坚实的征程,也取得了许多璀璨的硕果。

中国的电影音乐以其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以及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为世人所接受,“中国电影音樂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其民族性决定的。无论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还是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来看,这种有特质表现力的电影音乐,是应该被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标签的”。

影片《如果·爱》,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是中国首部现代的爱情歌舞电影,它以动人的旋律和绚丽的舞蹈动作以及美丽的爱情故事赢得了千万观众的喜爱。其音乐与舞蹈画面的完美结合,是本片的魅力所在。在歌舞编排上下足功夫,影片一开头,社交舞、爵士舞、现代舞、马戏班热舞逐一登场,用歌舞形式简单交代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缤纷华丽的歌舞剧形式,不但丰满了影片内容本身,更是将剧中三个人物的感情纠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影片中还大量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完美的镜头穿插、拼接,深刻的音画语言,使影片的剧情起伏穿插、更有张力。歌舞内容作为本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剧情进行、人物刻画和气氛渲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接着,《忘了我是谁》歌舞片段出现,舞蹈主要以印度热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动作均趋于平缓。在本片段末尾部分,用了“无限延伸”感的舞姿作为背景,烘托了张扬看见小雨“失忆”后“忘记”曾经“爱过”时落寞的情怀。

随后的“戏中戏”,张扬在马戏班遇见小雨,发现小雨已经失忆,班主为了把小雨留在身边,为她编造美丽的故事。音乐与歌词来源于许美静演唱的《铁窗》的主旋律,再搭配具有浓郁西方歌剧色彩的旋律。

《如果·爱》将音乐、舞蹈、画面精巧、有趣地衔接在了一起,建构起一个唯美的艺术整体,以电影的形式,或者说是借电影的媒介公之于众。《如果,爱》的成功不仅吸收了国际水平的歌舞艺术的先进经验,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审美趋向。

(二)以欧美电影音乐为例

1895年巴黎大咖啡馆公映的《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电影作为一门新生艺术形式逐渐走进大众视线。从以现场的职业钢琴师配乐伴奏的电影《列车到达》的上映,至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时,音乐人阿尔,约尔森在催人泪下的画面处配上一首深情歌曲《妈妈》,使情节的进展有了出乎意料的升华,再到如电影《狮子王》的音乐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电影歌曲”两项大奖。电影艺术从无声发展到有声,欧美的电影音乐也逐渐从现场性的配乐发展到音画合一的融合性配乐形式,直至发展到当今配乐的流行性和数字化,电影音乐的成长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步的。

这里再谈一下,描绘当时好莱坞从默片到有声片经过的音乐歌舞片《雨中曲》,此作品剧情简单,但是欢乐而浪漫,符合大众的口味,特别是影片中的音乐歌曲和舞蹈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其中,最为精彩的一场戏就是主角唐在雨中翩翩起舞的那一段《雨中曲》——此时唐刚刚向女主角凯西求爱成功,心中有着说不尽的欢悦,它借着歌舞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吉恩、凯立的表演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载歌载舞,成为美国好莱坞歌舞片的经典片段。

(三)以印度电影音乐为例

以印度电影音乐为例来谈中外电影音乐文化及其发展,是有其代表性的。“印度电影以‘宝莱坞而闻名世界,宝莱坞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称谓,早期电影确实也有好莱坞电影的痕迹,但是,今天的宝莱坞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代名词,是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的一种文化系统。宝莱坞电影之所以能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承载着几千年以来印度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而其重要的承载体就是它的歌舞音乐。”

2009年世界电影界和音乐界都将瞩目的焦点落在了一部名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印度电影上,这部电影获得了第八十一届奥斯卡的“最佳电影配乐奖”等八项大奖,一时间轰动于世。印度的电影音乐是如何获得如此美誉?这部由英国人导演,英国公司出品的印度电影,选择了当今印度最伟大的电影作曲家拉曼为该片配乐,是该片成功的关键之一。以其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想,鲜明的音画对比,强烈的音效和多姿多彩的舞蹈成为获奖专业户。片头曲《噢,萨亚》“一开始就把观众带人了一个充满印度气息的情景和氛围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语义,但是却表达出印度人浓烈的宗教情感。旋律的灵感来自伊斯兰教歌曲卡瓦里,高亢而激情,人声有苏菲圣歌或是卡瓦里歌曲那种特有的音色,沙哑而狂放,这是作曲家心中宗教情感的真实流露。旋律中既有神性的空灵,也有对神的诉说,表现出印度人的宗教情结与思想,空灵、自然。却又那么亲切,来自于心灵深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将电影音乐和舞姿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运用印度的民族音乐及舞蹈完整地展现了电影故事的题材、风格、内容和文化特征。在电影的片段中使用不同的民族乐器合奏来使电影的内容表现得更加充实,同时将主人公的情感与情绪更好地展现出来。

“事实上,印度电影音乐就如同印度文化的血脉一样,赋予印度电影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印度的电影艺术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电影里的歌舞内容,换言之,歌舞形式是印度电影的显著特征。“印度政府甚至规定每部电影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歌舞场景,不然的话很可能过不了审查。”印度电影音乐的成果是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获得的新生,更是与世界文化交融中文化认同的多元性与融合性的结晶。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的交流,人民的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中国拥有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历史,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如何在文化交融的世界浪潮中屹立不倒,相信好莱坞的运作模式以及宝莱坞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充分结合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特征,展现民族文化的特色,保护好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方可留住我们的文化根基,进而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