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近年来,随着域外研究成果和研究理念的加速引进,社会文化史、书籍史等研究视角与方法在出版史研究中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出版史的研究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细节呈现前所未有地丰富,对关系和意义的开掘前所未有地深入,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与渗透前有未有地活跃。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振奋。然而放眼世界,让人仍感前路漫长,形势逼人。当下,中国的出版史研究亟待突破本土学术畛域之“茧”,积极融入国际学术语境,参与国际学术对话,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完成学术研究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转变。
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出土了一件《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韩国学者认为该经刻印于八世纪时的新罗王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进而提出印刷术起源于朝鲜半岛,对此韩国《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各大媒体迅即作了报道。次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朝鲜史专家雷德雅(Gari Keith Ledyard)和中国史专家富路特(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召开记者会公布这一发现,第二天消息登上《纽约时报》,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韩国学者、日本学者、美国学者纷纷对这一经卷展开研究,发表论著;而印刷术的真正发源地中国对此事竟毫不知情,未置一词,任由他人将印刷术发明国的桂冠戴到自己头上。直到“文革”结束之后的1978年,中国学者陈政周才在《国外书讯》杂志上简单披露了这一重要发现。1979年,著名学者胡道静通过归国访问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得知此事,在《书林》杂志上作了介绍。1980年,《书林》《图书馆研究》相继发表了十多年前美国学者富路特、韩国学者李弘植相关研究论文的译文,此件的详细情况方为国人所知,引起国内学者热烈讨论。于为刚、张秀民、李兴才、钱存训、潘吉星等学者相继撰文研究,指出庆州本陀罗尼经的刊刻地在中国。
笔者回顾的这段历史虽然发生在特定时空之中,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仍提示着出版史研究中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全球视野的缺乏意味着信息的闭塞、研究的落伍、话语权的丧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界,其研究视野与四五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就出版史领域而言,译介进来的国外出版史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在研究中参考、引用的国外成果更多。近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中国学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展开对外国出版史的深入研究、中外比较研究,并尝试以贯通的视角编写跨地区、跨文明的出版史,如潘吉星《中国、韩国和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万安伦《中外出版史》等。
Book History
)。但长期以来,该会会员基本上来自欧洲、美洲和澳洲,年会论文讨论主题也高度集中于西方书籍史,很少涉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书籍史。2007年,《书籍史》编辑部邀请包筠雅(Cynthia J.Brokaw)和芮哲非(Christopher A.Reed)分别撰写了介绍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书籍史研究现状的文章,显示SHARP对东方书籍的兴趣。2018年,在悉尼召开的第26届SHARP年会首次邀请了多位中国大陆学者参会,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还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进一步彰显了SHARP扩大参与范围的努力。在开展比较研究、推动东西方出版史学界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西方学者开始着手进行世界各国、各地区书籍史、出版史的整合工作。2007年,由西蒙·埃利奥特(Simon Eliot)和乔纳森·罗斯(Jonathan Rose)主编的《书籍史指南》(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出版,该书以时代为经,以地域为纬,将书籍史划分为若干个专题,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介绍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各大文明的书籍史概况,可视为一部世界书籍出版史。该书在2020年出版了增订版,内容更加丰富。2011年,马丁·里昂斯(Martyn Lyons)出版了《书籍:一部活的历史》(Books:A Living History
),与此前西方出版的大多数出版史著作不同,该书论述范围不局限于西方世界,而将古巴比伦、古代东亚、伊斯兰世界、希伯来文化、玛雅文化的书籍史都纳入研究视野,可谓以一己之力写就的全球出版史。201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苏亚雷斯(Michael F.Suarez S.J.)和伍德胡森(H.R.Woudhuysen)编的《全球书籍史》(The Book:A Global History
),这是首部名实兼具的全球书籍出版史。同年,大英图书馆出版了罗德里克·卡夫(Roderick Cave)和萨拉·阿亚德(Sara Ayad)编著的《100部书里的书籍史》(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100 Books
),从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书文化中精选了100种书作为典型案例,将书籍史贯穿起来,是一部体例独特、雅俗共赏的世界书籍史。202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詹姆斯·雷文(James Raven)主编的《牛津插图书籍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ook
),邀请各领域专家分专题编写世界范围内的书籍史,其中东亚、伊斯兰世界、南亚有专章介绍。在出版史研究东西比较的趋势中,中国学者并未缺席。前述潘吉星《中国、韩国和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导夫先路。2005年,中国学者韩琦与意大利学者米盖拉(Michela Bussotti)牵头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2017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联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举办“编页连篇:书写与出版的样式、媒介与流通—比较文献史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涵盖了欧洲、中国、朝鲜、日本、南亚、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的文献与出版史,会议论文集《编页连篇:书写与出版的样式与物质性—来自东西方的跨学科研究》已于2021年1月出版。复旦大学古籍所陈正宏教授近年致力于中、韩、日、越等国印刷文化的比较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其所在的复旦大学古籍所分别于2019、2020年举办了“汉字活字的古今东西”“雕版印刷的古今东西”国际学术工作坊,邀请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法国学者就汉字活字、雕版印刷等出版史上跨越国界和东西方的共性元素展开讨论。由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冯国栋教授,以及商务印书馆杜非编审等发起的“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工作坊”,致力于整合国内研究中西文献学与书籍史的研究力量,开展对话与交流,迄今已分别在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大学成功举办了三届。
中国学者在东西方出版史比较和贯通方面虽已有所行动,但相较于国外近年来所取得的进展仍有明显差距。尤其是国外近年来推出多部全球出版史方面的著作,令我们感受到学术界全球化浪潮的逼人态势。为应对这一局面,借全球化大潮推进中国的出版史研究,在国际学术场域中争取话语权,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对国外出版史研究成果的引介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近年来已有不少国外出版史著作被引进到国内翻译出版,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又译费夫贺)、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伊丽莎白·爱森斯坦(Elizabeth L.Eisenstein)、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等名家的著作在国内皆有出版,有的还不只一个版本。但一些影响巨大的重要著作仍有待引进,如卡洛·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威廉·卡瓦洛和罗杰·夏蒂埃主编的《西方阅读史》等。出版史理论方面,两位英国学者所著《书史导论》已翻译出版,但与之配套的书籍史读本并未被译介到国内。此外其他理论著作,如莱斯利·豪萨姆(Leslie Howsam)的《旧书新史:书籍与印刷文化研究指南》(Old Books and New Histories:An Orientation to Studies in Book and Print Culture
)、詹姆斯·雷文(James Raven)的《什么是书籍史》(What is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米歇尔·利维(Michelle Levy)与汤姆·莫尔(Tom Mole)所著《布罗德维尤书籍史导论》(The Broadview Reader in Book History
)及其配套读本等,也都有译介价值。全球出版史著作中,已有两部被译介过来,但应该说还有更为厚重、更能反映西方出版史学界研究广度和深度的著作没有被翻译过来。更为吊诡的是,我们对近邻韩国、日本和越南出版史的了解状况,反不如遥远的欧洲。迄今为止这三国关于其本国出版史的著作几乎未见中文译本,国内严重缺乏关于这三国出版史的系统论述,以至于我们对其出版史的了解长期停留于一鳞半爪、一知半解的尴尬境地。韩、日、越三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同属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历史上都使用从中国传入的雕版与活字印刷,在具有很大共性的同时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出版史是最为切近的研究和参照对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成果引进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难以开展深入的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这无疑是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弥补的缺口。其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发出自己的声音。国际交流不仅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除了汉学家之外,欧美学者普遍对东亚、中国出版史不了解、不重视,这个问题今天仍然存在,相关著作中时见一些常识性错误。在半个多世纪前费夫贺和马尔坦合写的出版史名著《印刷书的诞生》中,错误地认为甲骨上的裂纹是用烧红的火钳凿开的,简册是用针状的笔蘸漆书写的。在201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书籍史》中,仍出现简册有很多是双面书写的,公元2世纪时经折装的纸书(fan-fold paper book)已经十分普遍等不专业表述。除了西方学术界自身的原因之外,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不够活跃,参与度低,也是一个方面。国内学者应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域外刊物投稿,尤其是参加像SHARP年会及其他专题研讨会等汉学圈子以外的会议,向《书籍史》这样的非汉学刊物投稿,如此更能有效地扩大中国学者在国际出版史学界的影响。
再次,在研究中引入全球视野,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一些长期困扰出版史学界的问题,在引入全球视野之后往往能够得到新的启发,获得新的解决思路。比如中国历史上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优劣、活字印刷始终无法占据出版业主流地位的问题,过去国内学术界往往从古人对于技术的保守态度、封建制度对于技术进步的桎梏等角度去解释。⑫ 如果打开视野,在使用同一技术的东亚地区加以横向比较,会发现日本通过壬辰侵朝战争获得的活字印刷技术,在其本土曾风行一时,但17世纪下半叶之后活字印刷从商业领域退出,雕版印刷强势回归。⑬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雕版印刷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是最为切合古代知识生产与传播环境的技术;与此同时,与朝鲜半岛比较,可知其活字印刷的兴盛背后有官方的强力推动,而非民间和商业的自然选择。比较也会催生出新的问题意识。例如比较15至19世纪的东西方出版业,促使我们思考在东亚长期执牛耳的雕版印刷为何在欧洲历史上难以有所作为,思考雕版印刷的历史命运与其所处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发展阶段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此前国内学术界很少思考雕版印刷的技术特性问题,在与欧洲近代兴起的金属活字印刷业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雕版印刷具有技术门槛低、易于传播、投资少、市场风险小、利于长线出版等突出特点,由此带来印刷出版业分布高度分散化的特征,而不像近代欧洲那样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又如,对于传统出版业的产业结构问题,过去我们较少留意。在与欧洲进行比较之后,可以发现近代欧洲印刷出版业结构与东亚有显著差异,政府极少进入书籍生产领域,民间商业机构在出版业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出版活动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官刻、家刻、坊刻三分结构,并非不证自明的天然结构,而是有着政治文化、社会形态方面的深层背景,这一点不通过中外比较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此外,关于印刷出版业对于社会变革的意义、版权意识发育、书籍审查等问题,都可以在中外比较、东西比较中获得重要启发。
最后,致力于书写真正的全球出版史。已经面世的全球出版史著作,基本上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学者近年来虽有尝试,但至少在名称上仍没有摆脱“中外”二元框架,我们需要以更加一体化的思维来构建出版的全球史。目前西方学者撰著的全球出版史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拿其中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备的牛津版《全球书籍史》来说,西方出版史、近现代出版史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讲述欧洲各国出版史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对欧洲印刷业崛起的近现代出版史的叙述十分完备详赡;对于西方文明之外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在书籍出版方面的灿烂成就,则叙述简略,仅存梗概,而且出现了不应有的常识性错误。就出版技术层面而言,该书详于欧洲人发明的近代金属活字印刷,略于传统社会的各种书籍生产方式,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许多非西方国家书籍出版史的讲述是从西方印刷术的传入开始的,之前的万千历史不是略去不书就是一笔带过。凡此种种都说明,去除书籍史、出版史研究领域的欧洲中心主义仍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就叙述架构而言,目前所谓的全球书籍史,充其量不过是将各国、各地区书籍史简单拼接连缀而成的书籍国别史,各国、各地区出版史之间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以全球范围内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或研究视角,可以分为世界史、国别史和全球史。世界史是以本国史为本位,将其他国家视为他者的历史。我国大学历史系中分中国史、世界史专业,世界史专业就是专门研究他国历史的。国别史指的是分别研究各个国家的历史。各个国家的历史拼合起来,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得到世界历史的全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并不是孤立和静态的,以现代国家的政治边界来划分研究范围,割裂和扭曲了历史发展的实态。世界历史的内容并非各国历史的简单相加,还包括各国、各地区在历史上的沟通交往与相互影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史应运而生。首先,它以摒弃世界史他者视角和国别史孤立视界的全球眼光,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其次,它强调地区、文明、国家之间的丰富联系与互动,正是这些使全球整体发展的历史成为可能。按照杨巨平先生的观点,人类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识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古代东西方各自关于域外的记述、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观、以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历史研究》为代表的文化(文明)形态史观,以及当今方兴未艾的全球史观。就出版史研究领域而言,对于全球出版历史的整合与提炼,尚停留在这四个阶段中的第二或第三阶段,真正具有全球史视角和方法的个案研究成果尚属罕见,遑论达致会通境界的全球出版通史书写。
事实上,即便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文明之间已经存在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沟通、交流与影响,出版史、书籍史方面的联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全球出版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些过去被彼此孤立的国别史观遮蔽的联系揭示出来,重建历史上那个广泛关联着的真实书籍世界。近一个世纪前卡特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其所展现出的跨文化视野和抉隐索微的洞察力仍值得当今的全球出版史书写者充分继承和发扬。从研究主体来说,要破除欧洲中心主义,不能总是期待西方学者的自我反省。写出一部架构合理、内容完备详赡的全球出版史,有赖于世界各国学者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作为一个具有悠久而灿烂书籍出版史的国家,中国理应为此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更多智慧。
中国学者对出版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叶梦得《石林燕语》等著作。近代以来受欧风美雨濡染,出版史研究实现了向现代学术范式的转型。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出版史研究正迎来一个新的起点,即以全球史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的出版史,并将域外出版史纳入研究和考察范围,最终站在人类整体文明演进的高度,写出具有全球胸襟、中国气派的出版史,实现出版史研究的“蝶变”。
注释
①陈政周.国外谈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印刷术[M]//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雕版印刷源流.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81.
② 胡道静.世界上现存最早印刷品的新发现[J].书林,1979(2).
③富路特.关于一件新发现的最早印刷品的初步报告[J].梁玉龄,译.书林,1980(3);李弘植.从木版印刷看新罗文化—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发现的陀罗尼经[J].许玉善,卢调文,译.图书馆学研究,1980(6)。
④ 于为刚.《印刷术发明于隋朝的新证》析疑[J].文献,1980(4);张秀民.南朝鲜发现的佛经为唐朝印本说[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1(4);李兴才.论中国雕版印刷史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印刷,1987(15);钱存训.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和雕版实物[M]//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48-157;潘吉星.论一九六六年韩国发现的印本陀罗尼经的刊行年代和地点[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6);论韩国发现的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J].科学通报,1997(10)。
⑤ CHOW KW.Reinventing Gutenberg:Wood block and movable-type printing in Europe and China[M]//BARON S A,LINDQUIST E N,SHEVLIN E F.Agent of change:Print culture studies after Elizabeth L.Eisenstein.Amherst,MA: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2007:171-172.
⑥ 何朝晖,等.包筠雅教授访谈—关于欧美的中国书籍史研究动态、趋势与方法[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3):170,172.笔者参加了2018在悉尼举行的第26届SHARP年会,参会代表176人,来自亚非拉的仅20人,绝大部分论题是关于英语世界近现代书籍史的,没有一篇论文讨论古巴比伦、古埃及、阿拉伯世界和玛雅文明的书文化。
⑦ BROKAW C J.Book history in premodern China: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M]//REED C A.Gutenberg and modern print culture: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I.Book History,2007(10):253-290,291-315.
⑧ 西方学者的论著较少使用“出版史”的概念,多使用“书籍史”一词。诚然,书籍史不同于出版史,但两者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广义的出版是指对书籍加以复制和发行,包括印刷技术发明之前以手工方式进行复制传播的阶段,即所谓“抄本出版”。《大英百科全书》中的“出版史”(history of publishing)词条,即从早期的巴比伦泥板文书、埃及纸草文献和中国的简帛文书写起。故此本文将书籍史论著皆纳入出版史研究的考察范围。
⑨ FINKELSTEIN D,MCCLEERY A,et al.The book history reader,2nd edition[M].Routledge,2006.
⑩ FEBVRE L,MARTIN H.The coming of the book:The impact of printing,1450—1800[M].GERARD D,Trans.London:Albin Michel,1958:71.
⑪ MICHAEL F,SUAREZ S J,WOUDHUYSEN H R,et al.The book:A global hist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51.
⑫ 如:丁瑜.我国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比较研究[M]//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活字印刷源流.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121-129;徐苏.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为什么发展缓慢[J].北京印刷,1989(2)(3)。
⑬ KORNICKI P.The book in Japan:A cultural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M].Leiden,Boston,Koln:Brill,1998:134-135.
⑭ 参见:何朝晖.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1)。
⑮ 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J].世界历史,200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