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阅读是人独有的生存方式,对周遭事物的解码能力以及根据对自然社会奥秘的独特洞察而编码的能力,让人类得以从动物界脱颖而出。因此,阅读对人类文明开化和进步的意义非同凡响。”媒介口径决定知识库容量,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阅读,媒介规定了阅读的边界与方式,也规定了阅读的形态与内在结构。
自人类掌握语言以来,媒介技术经历了四次变革:文字的发明、手抄本书籍的诞生、活字印刷术的使用、电子媒介的问世。“从文字出现到手抄本经历了4 300年,从手抄本到活字印刷术经历了1 150年,从活字印刷术到互联网经历了900多年,从互联网到搜索引擎经历了17年,从搜索引擎到谷歌的相关性排名算法只经历了7年。”可见,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会导致媒介产生质的加速飞跃。罗伯特·斯考伯曾预言,“未来25年互联网将进入场景时代”。“场景”的意义在媒体融合时代愈加明显,渗透于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成为媒介传播的核心要素。
图书出版领域,“场景”因素不可或缺。技术变革推动媒介融合纵深发展,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使用户在阅读体验与阅读习惯上都产生相应改变。当代社会的阅读不再只是文字阅读,也不再局限于屏息凝神地坐在桌子前翻阅一本纸质书籍,阅读本身的实用价值逐渐被淡化,人们转而追求阅读过程中的具身体验与情感共鸣,这实际上就关乎一种多元符号融合的阅读场景的构建。当前,众多媒体意识到这种场景式阅读的优势并进行相关实践。
“场景”一词原本是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④。随着媒介技术与学科领域的融合发展,“场景”一词的适用范围也愈加广泛。在出版学领域,“场景阅读”被认为是“借助VR/AR设备,从‘看’到‘进入’书本,再到浸入式体验,层层螺旋上升变化,让受众与书籍的内容深刻交融,在特定的场景中完成的阅读活动,同时也蕴含基于空间、行为及心理的种种氛围”。此时,以往的阅读装置被重构,内容呈现方式发生转变,内容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相互融合。然而,有学者认为不应将场景阅读仅仅局限于VR/AR设备,应跳出单一的技术视角去理解其内涵,从而提出“场景式阅读”的概念:“在由一定的实物、人物组成的特定空间下,个体获得对外部世界体认与意义认知的阅读实践,能调动阅读实践个体的视觉、听觉、触觉、知觉等感官,是一种阅听与阅图(景)相融合的复合型阅读行为,需要实践个体临场并在场景中实现信息获取与接受的阅读样式。”这种意义阐释赋予“场景式阅读”更为现实而宽泛的内涵,可理解为:场景式阅读就是将图书中的抽象文字内容通过场景化的阅读推广节目进行立体化表达,营造一种人文的、思辨的沉浸式氛围,从而使读者产生临场体验与情感共鸣,实现阅读内容与视听体验的双重传递。
在功能层面,传统文字阅读与场景式阅读均为一种知识传播行为。但文字阅读偏向于“传递观”之下的知识传递,而场景式阅读则更像是一种“仪式观”视角下群体性的阅读活动,其仪式属性更为强烈。仪式作为一种传播隐喻,具有以下几种内涵:“作为社会组合形式的框架;作为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的话语系统;作为表演行为和过程的活动程式;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表述”。詹姆斯·凯瑞将“传播的仪式观”理解为“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召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以该视角解读场景式阅读节目可以发现,它是一种表演行为和过程的活动程式,由图书介绍、话剧表演、嘉宾解说三个步骤贯穿起图书的主题思想,每个步骤呈现出的背景、场景、情节、语言等围绕中心议题向观众传达象征意义与文化价值。显然,仪式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达到传递效果,但其最终指向并非信息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在时间上的维系,是共享信息的表征。因此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上,场景式阅读都突破了传播的“传递观”,更倾向于仪式范畴。
在实践层面,场景式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大为不同。它借助一系列媒介载体,将多重文本符号与意义指向以更加直观、具象的方式进行场景化呈现。与传统阅读相比,其在阅读内容、形态、逻辑与空间等层面发生了嬗变。
互联网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实现指数级增长。这种信息膨胀的后果就是,人们的阅读耐心逐渐被消耗,注意力无法集中且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一则新闻或一本书,完整的时间被分割成多个时间段,碎片化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征。
场景式阅读契合了当下阅读的需要,在时间与内容上均呈现出碎片化转向。场景式阅读内容以已经出版的纸质图书为基础,既要忠于原著,也要考虑可利用媒介时间的有限性,因此需要将原本烦琐冗余的故事情节进行简化,提炼出核心故事脉络与潜在寓意,通过构建阅读场景将其传递给受众。对于一些烦琐冗长或较为晦涩难懂的图书来说,场景式阅读对核心内容进行大致描述,有利于传递主题思想;对于一些想读书却没有时间的受众来说,场景式阅读也是一种节约时间的方法。
当前,“抖音所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重要性增加。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对音视频内容的接收将大幅增加,对文字内容的接收则相应减少”。短视频实则就是通过构建一个个阅读场景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场景的力量已经超越文字和图片,改变了受众阅读信息的介质与形态,“使得信息接受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除了用眼睛看以外,也可以用耳朵听、用肢体感受,看、听、触等多感官融合,同步进行”。阅读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文字阅读,而是融合了文字、图片、影像、动画以及现场表演等多元符号的场景阅读。
相比符号单一、缺乏互动的文字内容,场景式阅读推广节目借助多元动态的符号建构情感共鸣的场域,其传播效果更佳。首先,场景成员包括主持人、表演与解说嘉宾及观众,以舞台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图书内容,场景中的人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次,场景布置较为多元,既有表演舞台又有访谈专区,两者之间以连线的方式进行互动,更加生动全面地诠释了图书的内容;再次,场景符号多样化,通过舞台表演、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多元符号呈现原作中的情感,在描述、解释、评论原作内容基础上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最后,在新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运用现代新型舞台技术,强化动态化视觉呈现,场景沉浸感更加强烈。因此,从场景成员、场景布置、场景符号以及场景技术层面考虑,场景式阅读带给受众的阅读体验更为直观具象,情绪渲染与情感共鸣更为强烈。
当前,场景式阅读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交流式阅读情境,即读书会、论坛、讲座,2001年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文化阅读节目《百家讲坛》即属此类。其通过论坛讲座的形式传播历史知识,引发经典国学书籍热;二是表演式阅读情境,即影视作品、综艺节目,这种场景式阅读类文化综艺节目近年来逐渐增多,如《一本好书》《见字如面》《典籍里的中国》等。这些节目均以电视为媒介,通过场景渲染、嘉宾解读、演员演绎,与观众形成情感共振,带动全民阅读氛围。
“文字具有符号抽象性,句子具有规律线性排列、语法规范性及表达逻辑性等特征”,印刷媒介排斥自相矛盾的表述,提倡客观理性的阅读思维,因此文字阅读必然讲究线性有序的阅读逻辑。一本经典名著,如果不从头到尾有序阅读,而只进行跳跃式阅读,那么很有可能会漏掉其中一些细节,不利于理解。但场景式阅读呈现给读者的表达符号不只是文字,还集合了图片、声音、舞台表演等多种媒介形式,不仅丰富了阅读体验,还改变了单纯文字阅读时的线性有序的阅读逻辑。
正是非线性逻辑使得场景式阅读形成多重媒介空间,在真实与虚拟交织中进一步阐释图书内容的深意。场景式阅读重构了图书中描述的空间,这一空间原本并不存在或者已经过去,这时,被重构的空间—场景—变成一种媒介,向受众传递图书内容。具体来讲,场景式阅读建构的媒介空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客观存在的实体建筑空间。场景式阅读一定要在固定的建筑物中进行传播,即录制节目所需要的场地。其次,实体建筑空间中通过布景设置与影音烘托而成的舞台空间,即由舞台布景、表演道具、演员服装、屏幕音响等合成的舞台空间,其作用在于重现图书中的环境。再次,表演嘉宾在舞台空间中通过情节演示与情感表达所构成的表演空间。场景式阅读不能只塑造阅读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员的演绎激活图书中的内容,还原人物和故事。最后,表演空间中多元符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所构成的文化空间。在传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场景式阅读还可以通过多元符号的相互协作,升华中心思想,多样化解读人物和故事,使观众产生情感共振。四个空间层层递进,在观众心中构成信息传递链。
相较于纸质表达,场景式表达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这种变化,学者们大致形成两种对立看法:一是认为场景式表达将会颠覆印刷文化所培育的线性阅读习性,强化以超级注意力模式为主的非线性浏览式阅读方式。以视觉冲击、场景渲染以及情感烘托弱化观众对于文字的话语感知,形成一种表层化的理解。另外,在较短时间内以视听化的方式表达文本会导致其完整性受损,或是省去部分故事情节,或是隐藏叙事的结尾。二是持乐观态度,认为由技术加持的场景式表达所造成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本身加以解决。图书内容的场景式叙事契合了现代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使复杂、厚重的文本内容得以简化、具象化,将图书中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抽离出来,通过一系列象征文本意义的符号进行表达,将本需长时间的纸本图书阅读转化成短时的场景式视听阅读,提高图书的阅读效率,同时也是图书出版与推广的创新方式。
阅读所带来的知识宽度、思考能力,与个人的文化修养、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而阅读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尤其在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各种阅读方式更应百花齐放,共同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场景式表达正是多种阅读推广方式中的一种,其区别于传统纸质表达之处在于通过营造沉浸式氛围来完成图书内容的介绍与导读,带给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深度阅读。同时,场景式表达也减少了文化水平差异造成的传播障碍,极大地扩展了知识传播的范围。可以说,场景式表达连接着图书与读者,其对于图书内容的表达有利于受众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深度阅读。场景式表达是一种向图书出版3.0时代进阶的可行路径。这并不意味着场景式表达对文字表达的取代,文字依然是出版行业最为倚重的符号形式。场景式表达只是从出版的角度思考以何种方式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更为适合,如何才能更好地适配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目的是引导人们回归深度阅读,完成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因此,出版业应积极探索新的场景化表达形式,实现文本的立体化呈现,为读者提供多重感知空间。
场景式阅读节目是图书出版进行场景化表达的新尝试。纸质图书是节目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的内容基础,多维场景是表达图书精华内容的手段与方法,电视媒介是进行扩散与传播的媒介路径。其打造的阅读环境通过对文本的立体化呈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给读者带来视觉沉浸与情感沉浸的同时,拉近了读者与图书之间的距离。
随着 VR、AR 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立体式全息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场景式表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而,依托场景式表达节目,在全息影像等媒介技术加持下,对舞台、演播厅以及媒介视听空间进行升级,提升临场化的沉浸感,给观众更加真实的阅读与视听体验,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发展方向。
表达空间具有双重属性,既包含实在的物理空间也包含图书的感知空间。创新场景式表达方式的关键在于借助电子荧屏所承载的物理空间拓展读者对于文本的感知空间,使图书不仅可以被阅读、被观看,还可以被体验,从而加深读者对图书的印象与理解,形成多重的、形象的阅读认知。
图书出版可以运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场景式的表达方式,塑造更加真实的图书感知空间。例如,文字、图片、声音与动画深度结合的“富媒体电子书”,可以强化内容的立体感官效果并且与读者形成有效互动。德国巴斯泰出版社制作的《启示录》就以图片配合声音的方式带领读者探索图书中的不同场景,每到一个地点都会有相应的背景声音出现。
索尼公司联手J.K.罗琳打造的首本增强现实图书WonderBook,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书中场景,与图书展开深度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目前也已应用在儿童科普读物中,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性尝试。如国内首部VR科普图书《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利用电脑图像仿真技术展现三维立体的恐龙野生世界,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赋予读者崭新的阅读体验。
图书是人类思想与观念的载体,图书出版则是思想与观念的传播机制,同时又是基于一定物质与技术条件的规模化生产行为,兼具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单向度的知识传播逐渐失去吸引力,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化、社交化、仪式化的文化消费趋势日渐明显。因此,图书出版可充分构建起场景式表达平台,实现场景式连接功能,成为读者与图书、读者与读者及读者与社会的沟通桥梁,在互动与交流中传播文化、启蒙思想。
这也是场景式表达对于图书出版的启示之一,即重塑以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图书连接。传统出版的核心在于连接读者与文本,读者通过阅读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而场景式表达则在传递内容的基础上凸显场景的社会属性—连接情感与建立关系。这种关系不限于读者与文本之间,是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社会之间在身体、信息、情感等多方面的联系,即“通过特定场景的营造建立包括资讯连接、心理连接、情感连接、社群连接等在内的全方位社会连接,形成丰富、有效的多层次社会人际关系”。出版不再以直接功能性的知识输出为唯一目的,而在场景式连接与互动中传播文化知识、凝聚社会价值。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整个社会的融合发展,其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使我们进入了深度信息化时代。从文字阅读、图片阅读到场景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改变,更是一场深刻的阅读革命,正在全方位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行为与习惯。
对于图书,我们由奉为圭臬、视若珍宝逐渐转向“怎么都读不进去”的状况,在分析这一阅读困境时,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印刷文化被数字文化所取代,有学者将其归咎于整个文化氛围及社会风气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些分析从不同视角解读了当下阅读困境的产生,均有一定道理。值得注意的一种说法是“怎么都读不进去”的背后实则是读者阅读耐心的不断减弱。继续追问读者耐心为何会减弱,会发现图书内容或形式与读者的阅读习惯不适配的问题。一方面,文本泛滥、信息过载是数字化时代读者面对的情境,这导致读者难以分辨何为有效信息,读书注意力分散,碎片化阅读盛行;另一方面,视觉文化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图片、短视频等媒介认知事物,面对长篇文本难免认为其枯燥,不愿进行深度阅读。场景式阅读的出现恰逢其时。它将厚重繁杂的图书以轻松直观的场景式表演呈现出来,从内容、形态、逻辑、空间等层面颠覆以往的阅读方式,很好地契合了当前读者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场景式表达也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有效进行阅读推广,从而推动图书出版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夏德元.智能媒体时代的阅读革命与编辑出版创新—兼论人与智能机器的共同未来[J].现代出版,2020(4):72-79.
② 张涛甫,鲍震.读图时代的文字阅读:困境与出路[J].现代出版,2020(5):24-28.
③斯考伯,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移动,传感,数据和未来隐私[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④ 蒋晓丽,梁旭艳.场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力量—场景传播的符号学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12-16.
⑤ 杜鹃.场景阅读:阅读新范式[J].传媒,2017(16):42-44.
⑥ 刘艳.场景式阅读构建:场域、程式与互动驱力—由《一本好书》说起[J].图书馆论坛,2020,40(10):142-149.
⑦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J].民俗研究,2003(2):5-16.
⑧ 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C].丁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8.
⑨ 唐绪军,黄楚新.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56.
⑩⑪ 李小品.媒介偏向论视域下数字阅读的特征[J].青年记者,2019(35):19-20.
⑫ 喻国明,王佳鑫,马子越.场景:5G时代V R改写传播领域的关键应用[J].现代视听,2019(8):31-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