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中小型出版社提高图书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4-05-04

◎ 任剑乔

关于中小型出版社提高图书质量的思考

◎ 任剑乔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中小型出版社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核心在于质量。中小型出版社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务必处理好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关系,严格管控图书出版流程,不断提升编辑能力素养,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和提高图书质量。

中小型出版社;图书质量;质检

“十三五”开局之年,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在大型出版社(集团)的挤压下,中小型出版社要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本的还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核心在于质量。国家非常重视图书质量工作,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之作为常抓常紧的工作:2011年是“出版物质量管理年”,2012年是“出版物质量规范年”,2013年是“出版物质量保障年”,2014年是“出版物质量专项年”,2015年是“出版物质量提升年”,2016年则开展“出版物‘质量管理2016’专项工作”。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中小型出版社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依然务必处理好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关系,严格管控图书出版流程,不断提升编辑能力素养,以此提高图书质量。

一、量力而行,处理好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关系

一个中小型出版社,在图书质量的宏观管理上,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处理好发展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不少中小型出版社在“十三五”时期,产值、销售和利润年均增长比例定在10%~15%之间,这是比较恰当的。其一,一个企业的目标应比国家的7%略高一些,如果略低,那么这个企业连平均水平都未达到,永远只能在后面追赶;其二,略高只要奋力拼搏就可以实现,不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让员工望而却步;其三,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国内需求总量虽然不小,但也不是无限的,不能盲目乐观。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但是我国人均阅读量还不尽如人意。如果一本书平均按40元计算,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年看6本书,购买只需240元,即使这样大多数人依然觉得较贵。出版社必须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和国民文化消费状况来确定和调整自身的发展计划。有的中小型出版社认为船小好调头,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产值、销售和利润年均增长20%以上的目标,除非的确具有发展的特别机遇,否则难免盲目冲动和好高骛远。偏爱高速度和高码洋,产品质量往往不能兼顾,甚至成为牺牲品。

制约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根本的是人的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是责任编辑,是编辑的工作态度和技能决定出版物的质量。责任编辑的工作质量、速度和效率是有规律可循的:每年5本共100万字左右的图书出版任务,绝大多数编辑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这在业内是得到普遍认同的。据人民出版社黄书元社长介绍,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年发稿图书不能超出5本。可是,不少中小型出版社与主办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每年必须完成码洋的高速增长(往往不是利润的增长,只是规模的增长),使编辑们不堪重负。有的编辑一年要看20本以上。因为偏爱高速度和大规模,必须扩大品种,只得让编辑争分夺秒,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编辑在有限的时间里,阅稿过多了,看稿疲劳了,质量就下降了,没有保证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因数量而牺牲了质量。

在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上,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绝非易事。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质量是生命线”必须时刻牢记在心。没有质量和社会效益,速度、规模和经济效益就是纸上谈兵。出版社主管主办单位以及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出版企业的考核目标应当最终落实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来,不能过分看重速度和规模,尤其是一味强调生产码洋。只有考核的导向归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来,出版社才能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和社会影响。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首先是管理部门的思想转变,否则,出版社仍然肩负规模增长的重任,质量就难被放在首位。

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让有限的编辑生产力量发挥好作用,首先要注意取舍。要下定决心砍掉许多关系书稿和内容平庸的书稿。因为这些书稿不仅内容质量大多不高,而且印数少,不少就是一次性印刷,不会再版,不会常销,更不可能畅销,效益低,不仅严重占用了出版资源,并且编辑被动地接收稿件,对编辑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组稿和市场能力的提高毫无益处。其次,如果必须完成一定的规模指标,可以积极思考资源整合,与优质发行企业联合,重点抓好几套具有规模效益的图书,把市场交给发行企业,让发行企业去做大规模,出版社的重心就放在质量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要的速度是出版社发展的标志,适度的规模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高经营双效是出版社的最终目标,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管理是出版社成功的关键,这五者确立了出版社发展的基本面,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中小型出版社图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严格流程,加强三审、编辑加工、三校通读和质量检查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比较重视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往往容易忽略对各个编辑环节的科学管理。在图书质量工作中,中型特别是小型出版社,要完善体制机制,必须严格管控每一道生产流程,首先是要保证不能缺失,然后才是工作的质和量的问题。

各出版社的机构设置和运作模式各不相同,但三审、编辑加工、三校通读和质量检查一个都不能少。初审、复审、终审可在同一清样上进行,为了明确职责,出版社最好统一规定三审的审稿要用不同的颜色予以区分,如初审用黑色,复审用蓝色,终审用红色。责任编辑接受三审意见后,三审稿随三审表归档。编辑加工不能在三审稿上进行,责任编辑应在经过版式设计的清样稿上进行,编辑加工必须和三审认真沟通,处理三审提出的问题。编辑加工稿交照排人员修改后的一校稿,责任编辑应当校红后再与编辑加工稿一同交给一校人员。一校稿交照排人员修改后的二校稿,要返回责任编辑校红后再交给二校人员。依次到三校,校红必不可缺。三校结束后,经过责任编辑对三校的校红和通读,才能提交印前图书的编校和内容质检。印前质检合格才能到出版部办理付印手续。上述流程和环节的工作质量记录凭据就是每次的清样稿,包括三审稿、编辑加工稿、一校稿、二校稿、三校稿、通读稿、印前质检稿,必须交出版社统一存档备查,作为计算审读、编辑加工、校对和质检相关人员工作质和量,发放薪酬的基本依据。

出版管理部门对图书质量一直采取严控措施,最近几年一直在开展出版物专项质量检查,尤其是教辅每年必查,不合格的产品要在国家级新闻媒体曝光,相关出版社有相应的行政处罚。出版物的二重性毋庸置疑,国家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谓不健全,但是作为商品在进入流通领域前的质量检查工作,为什么以前就没有被作为必要流程固化下来呢?现在,在国家年年专项质检的压力下,大多数出版社开始组建质检部,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的质检部门负责人都由资深、权威编辑担任。还有的大型出版社如外研社,不但成立了质检部,每一个编辑部门都有一个质检员。有的集团如吉林出版集团,由集团成立质检部,下属每个出版社必须有一名负责的质检员,该质检员一般为下属出版社的质检部负责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目前也要求每个编辑部门必须有一人负责质检工作。

与印前质检相比,印中质检和印后质检同样十分重要。印刷厂在成批付印前,必须做出样本提交出版社,出版社确认无误后方可批量印刷。印中质检往往最不易实施,特别是异地印刷和合作出版的图书。有出版社存在这种情况:书稿还在编辑校对,合作书商知道了书号,就自己出片下厂私自印发了。对于这样的违法行为,如同打击盗版一样,没有司法的介入,中小型出版社相对弱势,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所以,印中质检不仅是出版社的工作,还必须有承印厂的配合,国家也应当加大对印刷环节的执法管理。关于印后质检,不少出版社是在成品入库前全面检查出版质量,不合格品不准入库,但这样往往会造成较大的损失,除非是印刷厂的过错,否则一般很难退货。印后质检还包括前面所说的国家专项质量检查,同时还有出版社的自查和抽检。总之,中小型出版社在质量检查环节,唯有建立机构,明确职责,执行印前、印中、印后三段检查,实行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才能保证图书质量。

三、以人为本,把好进人关,提高编辑管理能力

中小型出版社人员编制不会太多,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在进人问题上,必须全面考虑综合素养。出版工作属于文化事业,编辑要有基本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在编辑培养方面,培养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

无论体制机制多么完善,最终还得由人来落实和执行。图书内容及编校质量环节有初审、复审、终审、编辑加工、三校、质检等,其中初审和编辑加工可以由责任编辑一人完成,有的出版社责任编辑可以做一个校次,质检人员与审读或校对可能是同一人,但至少上述内容环节有5人参与,责任编辑对所有这些环节都必须十分了解,成竹在胸。责任编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图书质量的高低。许多编辑在能力的认识上更偏重于编校技能,常常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实际上,责任编辑的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本书稿到手,就必须思考如何把整个出版过程规划好、管理好:一是如何签订出版合同;二是在书稿审编校读推进过程中必须考虑好选题申报、书号申领和申请图书在版编目,封面版式设计,纸张选用等。各流程环环相扣,有的又要交叉进行,要不断与作者、排版人员、审读人员、校对人员、设计人员、质检人员、总编室人员、付印管理人员等沟通和协调,甚至必须提前与发行人员协商销售和宣传推广;三是编辑不是单线条的工作,同时会有好几本书稿在手上,每本书如何交替推进,也是值得编辑好好思量和推敲的。出版社要不断培养编辑的管理能力,使每位责任编辑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使其主动管理好责编图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管理出效益、出质量。

(任剑乔,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办公室、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1] 韩芳.关于现代出版环境下如何保证图书质量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2] 章红雨,孙海悦.质量这根弦 时刻不能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4-11.

[3] 熊觉.图书质量专项检查应加以完善并成为常态[J].出版发行研究,2015(05).

[4] 左丽皮亚·艾买尔.图书质量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

[5] 张艳丽.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评述[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

[6] 刘蓓蓓.图书质量管理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6-5-30.

[7] 魏春玲,雷鸿昌.试论图书质量过程控制及体系建构——以兰州大学出版社为例[J].中国编辑,2016(04).

[8] 樊钟英.论以责任校对为监控点的图书质量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