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谭仲池
初秋的一天下午,艳阳当空,蓝天如洗。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来到距离怀化市沅陵县城约15 公里的酉水渡口。这个渡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两岸青山相拥,酉水溪河相融,浓浓的绿意氤氲的习习河风,荡漾在渡口的空间。水上疾驶的油轮泛动粼粼波光。看这酉山、酉水,我便想起沈从文曾在沅陵码头感叹:“这里的黄昏实在令人心地柔弱,对河一带,半山一条白烟,太美丽了也就十分愁人。”
新修的上山柏油路,驮着车子缓缓爬上山顶。停泊在二酉苗族村的民居前坪。一眼望去,山坪四周新建的木楼,刚粉刷的桐油放射着褐黄色的光泽。贴在门口的红对联,特别耀眼。二酉乡的宣传干事小覃,是一个年轻小伙子,讲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他主动地给我们带路讲解。
我们从山顶的右侧,钻入一片茂密的树林,脚下便出现了一条挂在山壁上,由青石板铺出的小路。路边开放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青石板沾满了青苔,蝴蝶在头上飞舞。一瞬间,我们热烈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感触着绿色世界的生命灵动和湿润碧秀。这时,一切都归于疏朗纯粹。耳边没有喧嚣,眼前没有尘埃,鼻子闻着湿润的芬芳,心里袭来阵阵清爽和久违的恬静。
我知道这是一座不寻常的山,要不今人怎么会如此钟情眷恋它呢?
二酉苗族乡地处沅陵县西部,由原乌宿、洛鹤坪、清水坪、棋坪四乡合并,全乡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是全国首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乡。因二酉山矗立其地,更炫耀了二酉苗族乡的影响和知名度。
清张廷玉《骈字类编》中云:“《郡国志》:二酉山在辰州府,又名龟速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据说,洞中所藏之书,历代先贤皆有推断:主要是《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在久远神州走廊上的万山之中,二酉山早已成为一座藏有千卷书的名山,这便极自然地成为人们向往拜谒探究其源的圣山。
沿着有些许打滑,朝山下蜿蜒的青石板路,我终于抵达半山腰的藏书洞穴。
洞穴顶端和洞口两侧的岩石呈褐黄色,其粗细均匀的石纹重重叠叠如铺开的书卷。尽管当时藏放在洞中的先秦珍贵典籍是竹简编成,但从状如书卷的岩石塑形,我们依然可以读出藏书洞的神奇造化与天人合一。尤让我珍视的是,由清光绪十六年湖南督学使张亭嘉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的“古藏書处”四字,应算是官府对二酉藏书洞的郑重认可。书藏二酉,学富五车,即便是一个传说,我以为足以传递着民间的美好祈愿与世人对读书的心心念念。我知道,藏书于此,定然会给二酉的海岳胸膛,注入中华文化血脉和民族灵魂之光。山不会因其小而不名,因其远而不至。
伫立洞穴前,看着摆在洞内的竹简,我在想,古人对书如此看重,视若生命,以防保存续传的典籍遭受不测,将其深藏于石崖洞中,着人安心守护,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情怀和民族传统。我记起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在当下人们的阅读趋于碎片化,甚至疏远经典时,如果我们来二酉石崖一探其书路,也许会意识到爱书、读书、用书、藏书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慰藉、生活的态度、生命的境界和无悔的追求。
透过洞前树木的缝隙,我仍然可以看清山脚下酉水河荡漾的碧波清浪。也许是因书通心灵,故书山探路,成为来此旅游者的兴致所系。此时的小覃,见我们凭栏望酉水河,便放声唱起了酉水号子:“酉水河,滩连滩,十船过滩九船翻。一声号子我一身力,一声号子我一身胆。撑篙就像猴上树,拽纤就像龙上滩。”
歌声嘹亮激越,由近而远,穿越时光,此景此情牵动出我的思古幽情:“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这是宋朝黄庭坚《朝拜二酉山》的诗。读来,让我怀想当年黄庭坚来此的虔诚与雅兴。是啊,所有来这里“寻书探奇”的人,在山峦峡谷行走攀爬,绝不仅仅是寻觅大自然神秘、深邃的幽径,更是在走进人生旅途的精神驿站,去享受攀登高峰的豪迈,淡泊致远的宁静,品味青春年华与生命壮美,抑或还有天真无邪的童趣。这是一种寄托,一种释怀,一种超然。
在下山途中,小覃告诉我,就在二酉山顶的乌宿村,近几十年就走出了120 多位专家教授。这让我感叹不已,便专程去访问那所曾经培养出这百多名教授的二酉小学。
走进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簇拥的校舍。在色彩黑白分明、用塑胶铺就的校园操场上,这位端庄开朗的女校长接待了我们。她领我们走到校史宣传窗前,详尽地介绍从这里读小学走向国内国外的专家教授。其中的陈建华,1966 年出生,就在这里读过小学,现在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曾获国家科技一等奖。我从她的介绍中,知道爱书、读书、惜书、学以致用,早已成为沅陵人的传世家风和地域优良习俗。从书藏二酉,到王阳明在沅陵兴龙寺讲学,再到沅陵历代创办的崇正书院、翠山书院、虎溪书院,直到眼前的二酉小学,我就像在品读一本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延续发展的地方史书。我完全相信,在这本大书的光照和熏陶下,在这里生息的居民该会增添更加旺盛的、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前行力量。
别了二酉山。此去即使山高路远,可留在我心中浸融着古典文化、岁月烟雨、民族情谊、草木石味的缕缕书香,会永远绵绵滋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