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万俊华
1977 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我便从永修附坝工地上赶回了家乡——南昌市郊區罗家镇货场村参加高考,如愿被第一志愿——南昌师范学校录取了。
当兴致勃勃地来到指定地址报到后,我才知道,因为录取人多,这个学校在南昌、新建两县各开了一所分校,我便被分在南昌县分校。说是分校,其实,这完全是一所没有校址的学校。如果当初有人问起这个学校在哪儿?我敢说,这所学校你还真是在地球上都找不到。一片靠在南昌县莲塘三中边上的荒地,校长夏侯泉仁说: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学校。在荒地上是不能上课的,于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只能暂且租借在莲塘一中(英语班、数学班)教室和三中(理化班)的一个大会议厅上课。
要在山冈上建起一座学校,谈何容易?这下可苦了我们这届学生了。建校舍要下砖、浇水泥、平地、送水等等,这些体力活全都由我们这些学生代劳。一天下来,劳动之事至少有七八次之多。有时课上到一半,一车砖来了,我们就要停下课去帮忙运砖到指定地方。这样一来,我们的上课时间就让劳动至少占去了三分之一。实际上,在这儿我们相当于是实行半工半读,也就是在上课、停课劳动、上课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学习环境中,伴随着学校教学大楼一块茁壮成长起来的。临到毕业时,白手起家的学校,建成的几间平房校舍倒也小有规模。每天早上起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做早操、跑步。由于平时得到了锻炼,后来学校举行长跑马拉松比赛时,我还荣获过第2 名的好成绩。
那个年代大家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学习又谈何容易?好在学校有点儿补助,16块钱的伙食费,勉强可以维持我在学校的吃饭。
住在山冈上,生活很闭塞。附近不远处有家玻璃厂,玻璃厂有户人家有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每当晚自习时,我和张永惠、刘建平等同学总是会以上厕所为名向班主任梅全正请假溜出去,走上十多分钟,悄悄来到玻璃厂生活区,隔着人家的玻璃窗口,偷着看电视。尽管屏幕上有些许雪花点,看起来较费劲,当时日本的《望乡》和印度片《流浪者》等电影画面隔着玻璃窗总是有些影影绰绰的,但这倒也是我们当时难得的一项娱乐活动。
周末回家,三十多里的路程,没钱买车票,回家的路只能靠我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我们称之为“11 路车”。后来的一天,万建华同学骑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来学校,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记得当时刘省妹同学一看到这辆自行车就叫了起来:“好一部崭新的足踏车。”于是乎,大家从此就不再叫他的名字,笑着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足踏车”。
到了1979 年下半年实习期间,我被分到罗家乡中学,担任初三(3)、(4)两个班的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新的生活,新的角色,让我由原来的一位学生变成了老师,圆了我儿时的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