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鸣声去远

时间:2024-05-04

谢美永

山叫天马山,堡叫马鞍寨。

枫树比较敏感,已接收到秋的信息,五角形的叶子,被微凉的山风逼出金黄的颜色,在绿色铺就的大山里独占鳌头,十分骄傲地迎风挺立;有些叶子,与风共舞,竟忘了收势,旋转着扑入大地的怀抱。生命总是那么奇特,一些在消亡,一些却在疯狂地生长,它们娇嫩的生命似乎有着无所畏惧的力量,敢于面对,敢于接受严冬寒霜的挑战。树木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们大多数都高大伟岸,努力向上,争取得到阳光更多的青睐。长在低处的菌类,生命脆弱,它们深藏于落叶的怀抱,从不争抢耀眼的华彩,它们也许只生存一两天,便烟消云散,但偶露峥嵘,也能为森林添上一笔惊艳。

从载文村到天马寨,相对高度五六百米,距离却有十多华里。一条古道,由石条、石块、石片砌成,穿过梯田、密林、悬崖、山涧,把我带向神往已久的天马寨。我把温热的汗水洒在石砌路上湿滑的苍苔上,把混浊的呼吸抛在空旷的森林里,把疲惫、畏难遗忘在小鸟欢快的叫声中,向上是我唯一的选择。一路上,荒毁的梯田、坍塌的土屋、空置的炭窑,随处可见,引发我对客家先民劈山开荒、艰辛生活的感叹!我虽有种田的生活阅历,但多为蜻蜓点水式的,或者当时的耕作条件已有极大改善,与原始的刀耕火种式相比,轻松许多。

路边一座座倒塌的石墙、残存的土屋,羁绊住我的脚步。墙角怒放的彼岸花,伸出丝状的花形,似乎要把远去的故事牵扯出来。我知道,那是客家先民遗留的足迹,他们远离闹市,寻得一隅之地,结庐而居,依靠大山丰富的资源,过着贫寒的日子。但他们的坚韧,终究抵不过风霜雪雨的欺压,深山里的孤寂,毕竟不是人类所向往的。人去屋空,杂草丛生,层层的蛛网,网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马鞍寨城门,让我欣慰汗水没有白流,沉重的脚步也刹那间轻盈许多,风奏起阵阵松涛,心底有一种湿润直抵眼眶。

马鞍寨沿山势而建,因其形似马鞍,故以马鞍为名。这座古寨,与天马寨、香炉寨、四姑寨等深藏于莽莽的梁野山麓。

现在,我就站在马鞍寨的东门下,仰望高约三米的城墙。城墙由石块砌成,一块块石头紧紧地抱在一起,几百年的相守,已经融为一体,它们的身体浸染了时光的印迹,苍苔肆无忌惮地占领石的表面;而茅草,在石罅隙中顽强地长出瘦瘦的杆,杆尾的茅花,更像是在渲染城墙的沧桑感!沉默,是它们一向的守则。穿过低矮的城门,从一侧坍塌的城墙爬到高处,一阵风袭来,带着老旧的味道,把我的思绪引到远古时代。

我无法证实是哪一年,古堡耸立在天马寨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古堡是他们的先祖为避匪患,在此筑寨为家,抵御强盗。所谓匪患,亦有二说,一说清朝中后期,广东平远盗匪常循武溪河逆流而上,打劫武平百姓,搞得民不聊生;另一说则是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领兵过武平,沿途烧杀抢掠,客家地区称其部为“长毛贼古”,其作恶程度,甚于土匪。可怜我客家先民,手无寸铁,又不甘做刀俎,便集资筑堡,以御外敌,以求自救。

梁野山上,古木参天,山高坡陡,筑堡御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利。但山上已无石料,这些砌墙之石,想必该是来自他处,成本之高,难以想象,难怪人们都说,当初修堡时用的“花边”(银元)是用箩筐挑的。回望来时的路,一沟一坎,一石一阶原来都曾有过先人的汗珠;他们肩挑手扛,硬生生地将一座石城从山下搬到山顶,其艰辛,对于享受着现代先进工具替代劳动力的人来说,自然也是想象不到。

数百米的城墙,像条巨龙,隐藏在深林里,构筑成堡壘。经历百年风雨,城墙不堪时光的摧残,不少地方已坍塌了,像个豁牙的老人,横亘在山梁。城墙宽约二米,箭垛、枪眼仍明晰可辨,那一拃见方的枪眼,在我的眼里,已经平和而安静,硝烟散去,世界不再面临盗匪的侵扰,枪眼里,只有一方绿色,像一小幅画,点缀城墙。

我是从北门进入古堡的,沿城墙向下,分别经过小东门、南门、西门。马鞍寨历时八年修筑,其功能十分完备,有城门、枪眼、仓库、民房、水井,据说还有学堂,供上千人两年生活无忧,可攻可守,确保民众生命无虞。

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地势开阔平坦,应该是当年的主要活动区域,四处散落着门匾、门枢、窗棂等石制构件,灌木丛中依稀可见房屋的基础。石匾有精美的雕刻,飞龙画凤,祥云瑞兽,清晰可辨,别具客家风格;一块方形石柱子上刻有楹联,上曰“登堂瞻道岸”,可惜没有另一联,据说石柱的另一半在山下尧禄村一村民家,上书“云汉尽天章”。就此楹联内涵分析,应为学堂所用,也许,当年这里曾有学堂。想想也是,客家人素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秀传统,无论战乱或匪患,都不会改变,乱世反而会更加激发客家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这里曾经鸡鸣犬吠、书声琅琅,这里曾经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这里曾经风清月明、和平安宁……望着一株株参天大树,以及地上厚厚的落叶,禁不住感慨世事变迁,时光流逝。马鞍寨与天马寨、四姑寨、香炉寨互为掎角,护卫民众安宁,当初山下邱李二姓先人历时八载,筑寨自卫,凸显了他们团结互助、抱团御敌的团队意识,延续客家人“坚忍奋发、兼收并蓄”的家训。

古寨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客家先人的聪明才智,深深将我震撼。客家先人自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几经辗转,筚路蓝缕,最终在闽粤赣边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在劳动中创造财富,也不断丰富思想。古寨的寨城墙十分坚固,有几处精巧之笔也颇值得赞赏。其一是水井,马鞍寨地处山顶,远离水源,若有敌来犯,只要封锁水源,便可不战而胜;客家先民在寨内低洼处掘一深井,又在井四周挖集水沟,收集雨水,闽西山区雨水多,这样就可确保井内有足够的饮用水。其二,西门城墙一角,有小洞一个,无门,若非向导介绍,很难猜出该洞的用途;洞只容得下一人通过,且不是直通进入,而是从城墙内往上直达墙顶。原来,这是供哨兵进出的通道,哨兵探得消息,如有追踪之敌,可在小洞迅速退回寨内,拒敌于墙下。

我深知,马鞍寨在岁月中老去,杂草覆盖着曾经的繁华与荣光,声声马嘶也消失在摇曳的松风里。但,这座内敛着客家先民石头般的性格的古寨,即使倾圮,坚强的禀性永远不会消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