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下的母亲

时间:2024-05-04

戴建东

进城久了,故乡的影子虽然历历在目,但对于故乡的感情似乎遥远了许多,虽然我每周或隔几周都要回老家一趟,但曾经做惯了的农活,却早就懒得沾手了。而母亲是八十好几的人,却像一头永不疲倦的老牛,死活不肯荒废家里的几分土地,每天早出晚归,侍弄着这些农活,硬是从土地里种出一些瓜果蔬菜来。

看着母亲每天这样忙忙碌碌的样子,做儿女的心里倒有些过意不去,多次唠叨着要她歇着,不要去干农活了,但母亲硬是不听,依然是我行我素,扛着锄头下地干得更欢。惹得村里人见了我个个瞪大眼睛奇怪地盯着,好像我这个做儿子的不懂得敬重老人,还让这么大年纪的人下地干农活,这简直是大逆不道。而母亲对我的劝阻充耳不闻,似乎乡邻们对我的指责,是一件与她无关的事,毫不顾及我尴尬的感受。

对于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来说,没有比家更安逸的地方了,城里的高楼对她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既不向往,也不羡慕,更不奢求。每当我请求母亲到城里住两天时,她总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一个劲儿地回绝:“城里有啥好的啊,宽阔的马路上,汽车多得像牛群,还没乡下小路走得实在。高楼大厦里,住了一辈子,也不认得对门的邻居。哪像我们乡下,吃一餐午饭,端着碗可以转四五户人家,邻里之间亲得像一家人一般。”末了,母亲总结性地说了一句:城里人心太漠,没有人情味,不是人待的地方。

母亲的乡下情结,也许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所以,我只能每个周末,尽量多挤点时间,回家陪陪母亲。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做子女的,不能每天侍奉左右,我已经心有愧疚,能每周回家一趟,也许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每当看到我们回家,母亲总会高兴得像个小孩,有说有笑,开心不已,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外工作的父亲回家,我们一样的欢欣。世间万事,总是如同世纪轮回,年迈的母亲,就像回归到幼年的我。

对于我每次大壶小壶拎回家的色拉油,母亲总是嫌这种油不香,烧出的菜不及农家自榨的菜油有味。国庆过后,母亲突然心血来潮,说要挖一块地,种一丘油菜,来年就能让我吃到自家榨的香香菜籽油了。起先我以为母亲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种油菜是很重的农活,一个八十多岁的农村老人,根本吃不消这种体力消耗。没想到,在我下一个周末回家时,母亲竞真的在她经营的土地上点播进了菜籽种。

此后,我每每白天打电话回家,电话总是没人接听,原来,母亲一整天都在她的菜地上劳作,眼看着丰收在即,没想到临收割时期,老天故意捉弄人似的,每天春雨绵绵。

面对春雨,我正临窗诗兴大发之际,母亲的眼正巴巴地望着远方发呆,嘴里念念叨叨着:老天,还不晴啊!我的油菜,快被你给坑了。也许,母亲的愿望便是所有农人的意愿吧,不种地,就不知道天气变化对一个农民来说的重要性。

好不容易天气放晴了,被连绵春雨淋得整天无精打采的母亲突然来了精神,早早就下地收割油菜籽了。想着周末没什么事,我连忙赶回家中,来到母亲种的油菜地里。远远便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影与地一起一伏。看到母亲劳累的样子,我鼻子一酸,赶紧脱掉鞋袜,下地帮忙收割。

半天农活干下来,我腰酸背痛,累得直不起身子。而母亲倒是乐不可支,也许丰收的喜悦已充满了母亲的胸怀,身体的劳累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母亲乐滋滋地对我说,等这茬油菜籽榨出油后,一定要带几壶到城里去,保管比你买的油要香得多。看到母亲的自信和喜悦,我也被这种纯真的情怀深深感染了,既为农田的丰收,也为母亲的健康而高兴。

如今,住在乡下的母亲,依然不肯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随着年纪的增大,在儿女们的一再要求下,虽然母亲不再到田里劳作了,但她还是难以闲下心来,于是,家门口的院子里,成了她就近开发的菜地,一有空就在小院里翻土,除草。每年春天过后,几尺见方的小院里,便种满了各式时令蔬菜,有黄瓜、辣椒、四季豆。每当蔬菜成熟时,母亲就会像个孩子一样,乐呵呵地挨个给儿女们打电话,叫他们回家摘菜吃。孩子们临回城的时候,母亲还总是给每个孩子带些蔬菜回去,这份沉甸甸的温情,让儿女们动容。

住在乡下的母亲,是儿女心中最不忍的牵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