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鲁迅故园

时间:2024-05-04

田元龙

汽车行驶在宽敞雅洁的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向左右望去,一幢幢整齐华丽的建筑楼群鳞次栉比伫立在道路两侧,仿佛在应和一辆辆风驰电掣快速飞奔的車辆,竞赛般穿梭在川流不息往来不断的时空路畔,高低错落前后闪映,给人留下的却是宏伟轩昂辉煌瑰丽且洋溢着繁华兴盛的奇丽景观,急切地闪过,又闪过。

好像富饶的江南到处都会呈现出如此丰姿卓越的奇景吧?当你看到那城市乡村楼群毫不间断接连成片,发自内心的感触即会随心旌荡漾而叹呼欲出,也会发出惊诧和疑问:这娇媚怡人绚丽多彩的奇观异境是江南固有的特色标致吗?

是啊!多少年来,曾渴望一睹江南秀美风采,曾想把白居易意境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盎然春色尽收眼中;再把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潮至海门,与山争势,其声震地”的钱塘大潮览入眸中,那该多么具有豪情激荡之韵致?今天,来者心飘逸,憧憬梦幻真。或许是车内同伴因气氛感染而不能抑制心驰神往的缘故,望着他们目视车外毫无倦意的情表,猜测此种心境的融洽与共鸣是相互连缀的,就像倾心畅想起伏心愿散发出意味深浓甜美的召唤,多少焕然一新别致赏睐都在此时此刻相继展现了。

江南,似乎只有美丽的江南才能在碧波纵横清新秀丽佳境中展现出风光旖旎的多彩画卷,把山之青秀水之娇柔野之碧绿城之堂皇装点打理得淋漓尽致,且渗透出特色鲜明生机勃发的芳雅神貌。

然而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江南不仅是它那明媚诱人的山水胜境,其文化强盛更能衬托出风景秀丽掩映下那耀眼夺目的光辉。应该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赞美是江南地域人才倍出毫不夸张的真实写照。

汽车继续急速行进在宁波至杭州高速路段。眼望浙江这片秀美如画的广褒沃土,历史上滋生在这里的文化气息感幻着视觉在脑际中充溢而来。

自盛唐说起吧。浙江这块江南独具特色的丰腴土地,承接充盈古今鲜丽夺目的文化艺术和人文景观。这种文化异彩像闪亮璀璨明珠,尽显江南文人学者独特艺术风格和智慧才华。在唐代,著名诗人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钱起等托起了诗韵形式和风格独特幽雅的格律情调,用诗歌魅力把江南描绘得惟妙惟肖并映射全国。且看骆宾王的诗《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触景生情以易水联络古今,借“荆轲刺秦王”历史故事表达自己身处幽燕内心感受,诗句韵律严谨自然流畅,反映当时诗作华丽的雅欣风采。

到了宋代,继唐诗之后宋词的兴起又展露出风格婉约和豪放并存的绝妙韵体。浙江文风更是标新立异成就丰硕精品如林。著名词人钱惟演、林通、朱服、贺铸、周邦彦、吴文英、王沂孙、周密等,以典雅工整声律独特词藻华丽的词句,为后人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展现出地方文化特有的高位品格。

在元代,由于异族统治把浙江人划为四等南人,广受欺凌和压迫。元朝统治者用北方汉人压制南人,造成这片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受到遏制和冲击。但元曲的崛起又于无声处中唤醒了沉睡数载的文化英才。他们把新异文化与各地相链接,便出现了赵孟頫、杨维桢、姚丹、陆居仁、王冕等墨客文人,汇集同乡师生朋友同僚把新型文化艺术向不同文苑渗透,展示出承前辟新的文化韵致。

在明清两代,受传统礼教思潮的影响,八股文的形成和出现尽管在思维上束缚限制了文化人才思想个性的发挥,但由于它含概孔子、孟子、《四书》、《五经》等程朱学派精华文本,当地文人在此种文格造诣上更有非凡的价值体现。如刘伯温的《郁离子》以助朱元璋开创帝业治理天下理论为依据,彰显治国爱民政道,在文篇艺术表现上自由活泼言简意赅,文章质量上乘一流;宋濂的散文《送东阳马生序》以劝学方式推动一代文人后继崛起,至今仍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其文格通俗易懂堪称当时文中精品。清代词人朱彝尊以其“标榜南宋辞句工丽格律精巧”而名盛一时,开创一代浙西词派,所著《曝书亭集》为词的传承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到了近代和现代,浙江文化家园更是兴旺鼎盛人才济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掀起了一场以提倡民主文化为目的的“新文化”改良运动。辛亥革命以后,先进的人们在革命失败中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一度兴起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浙江于是出现以鲁迅、茅盾、周作人为代表的进步文人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他们吸收延续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和智慧,“从亿万人民的变革现实意愿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向前迈进,奠基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之路……

我们这次来浙江游览考察,最主要目的也是来探源这里蕴存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到钱塘江南岸的绍兴参观拜访鲁迅故里,感受这位二十世纪初期民族脊梁永不弯曲的文化名人的风采。

汽车终于驶下高速路段,沿国道继续前行。我兴奋地看着身边同伴,从他们顾盼眼神中,看到了共同发出的奕焕神采。这时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明显增多,喇叭声如浪潮一样喧哗鼎沸。车前方呈现出千姿百态错落有致一座座高楼大厦,似乎正在提醒我们:绍兴——鲁迅故里就在你们眼前了。

走进绍兴,见街道两边华丽彩灯闪耀五色缤纷的光焕望眼而来,交相辉映争妍齐放,把道路两旁高高建筑打扮得五光十色光彩夺目,令人眼迷心醉目不暇给。大街上人流涌动穿梭不息,车辆往返灯光闪烁似流萤飞火喧嚣异常,尽显今日绍兴富丽与繁华。

下车时我看了一下手表已是晚上七点多钟。我们停车在市内一条河流上的小桥边,也许是初来绍兴感觉特别新鲜的缘故,只见同伴数人站在桥边左右凝视街景华丽,好像忘记旅行一天的颠簸和疲倦,四处寻觅心仪景象充满陶醉和喜悦,似乎要把美丽绍兴观览透彻方能达到欣怡的情趣。

同伴戚宇是个性格爽快懂得操心的姑娘。当她看到众友津津乐道欣赏周边景致而忘记休息安歇时,出于责任关爱就对大家说:“还是找个地方住下吧,好看的留给明天,我们有时间。”经过她提醒,大家始从兴意中醒悟过来。但是住在哪里却成了众人商讨的话题:有的要住在市中心繁华区;有的推荐景区密集场所;有的说出入方便地方……经过一阵商讨沟通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住在鲁迅故居附近方能近水楼台先睹为快。但由于初来乍到,鲁迅故居在哪条路段大家并不知晓。这时看见一对年轻夫妇从桥上走过,我于是上前询问,没想到这对年轻人听我讲话是外地口音,很傲慢不予理睬缓步走过。经过片刻尴尬后,我逐渐有所感悟,想到自幼闯荡天南海北,伴随日久天长时空转变,感触到名望承载较大的城市或历史遗痕厚重著名景区,因独有的人文地理条件,造成当地人清高骄傲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这是由于当地人想到外人参观是在窥视他们引以自豪的事物,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了五寿山五庄观人参果遭到镇元大仙的反感和蔑视,因为他们才是当地的主人。这种想法在我心头略闪而过,丝毫没有影响到来此旅游的兴致,于是上车按照车内电子导航系统找到了鲁迅中路,经询问在一家宾馆住了下来。

次日清晨,在下榻宾馆附近吃过颇具特色当地早餐后,我们便兴致冲冲来到鲁迅故居。走进故居大门,门前广场展示出色彩鲜明的鲁迅文化气息立刻深深吸引了我们。广场地面铺设具有绍兴特色的青石板,显得别致和洁净。鲁迅少年时与同伴们的铜质雕像屹立在广场上,仿佛正在寻味童年奇趣,讲述意味丰浓的少年故事。门前白色墙壁上,鲁迅巨幅画像皎然在目。只见他面容和蔼端庄,目光炯炯注视前方,手中点燃的香烟发出缕缕曲绕烟霭在上升消散,好像正在品味身处故乡的温馨,把思念和眷恋化作永恒的意志,释放出坚定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欣赏着展现在眼前的鲁迅故居画面,滞留在脑中的长久记忆和心中顾盼随景色展现慢慢洋溢出来,就像鲁迅今日亲临陪我们走进他的童年,他的故乡;并用他在故乡的足迹构画出家园清晰的轮廓,在我们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

广场非常宁静。也许是我们来得太早其它旅游团队还没有来临,能使我们躲过繁华景区的拥挤和嘈杂,有足够时间在广场参观拍照留念。这种独处把我们游览兴趣引入佳境,从同伴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即能看出这种心情。

但没过多久,这短暂的宁静却在预想中被打破。

正当同伴李伟接过我手中像机准备在广场墙壁边拍照时,一阵急促紧凑脚步声伴随导游姑娘扬声器里传来的讲解声接踵而至。只见一个规模较大的旅游团在导游带领下正快步走向门前广场。紧接着第二队、第三队……广场顷刻变得人声鼎沸异常喧闹。望着如此场景大家无奈地笑了,我摇摇头,好像同时在感慨鲁迅故园影响感召力之大!

离开门前广场,我们来到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是一幢青砖青瓦长廊石阶保持上世纪当地风格的古朴建筑。经当代人工修缮更显端庄别致。故居房屋呈长型自东向西陈列,给人印象是新颖独特且形态庄严。房屋的窗体保持着细小方格形状,是近代纸罩窗体的完美再现;房门涂漆青色,门面没有雕刻装饰显得得体大方。廊檐下墙体展示出粉刷洁白的墙群,一块块条形青石板垒成的台阶紧贴墙体高低有序错落在地面上。

走进故居正堂,见屋里陈设也很简单。一张用料考究结构鲜明的宁式床依墙摆放;还有一张样式传统的木制长桌陈放在床门对面;两把棕黑色方椅放在书桌两侧。白色墙壁上悬挂鲁迅照片镜框。看过后会使人联想起鲁迅少年时代在这里生活读书时的情景,幻化出这位文化先驱求知成长之路。

当我徘徊在这青白相间横檐翘角古朴庄重的房屋旧址时,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情不自禁奔涌出来,在庆幸拜访鲁迅故居这隐藏内心多年愿望得以实现的同时,一种溢于言表的心境感受也真正体现出来,似乎意识到鲁迅先生人格锋镝的磨砺与故居情韵风调相得益彰,这种心灵意境的升华是虔诚热望向往的展现吗?

赏识鲁迅先生,是从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始的。还记得上初中语文课所学课文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章篇目。突然有一天学到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当时感觉非常新颖又非常难懂。特别难懂的是课文里那些古怪文言句式,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等等,更觉离奇似在云里雾里,听老师讲解也不敢相信是否正确,因老师平时所讲没有涉及到这些深奥脱时的语句,且讲此课文时言语表达显得有些僵硬,就更加怀疑老师解释的正确性。这种疑惑在心中隐藏若干年,直到后来古文读多了学多了,才从《论语·述而》、《李克用置酒三重岗赋》中读到上述句子并弄清正确语意。我想当今初读者在断句领悟上依然存在难解之嫌,故把正确断句写给大家帮助释疑。头一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后一句:“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怎么样,这样断句大家看懂了吧。

鲁迅当时写此文是指私塾所授古文的僵化,也含概说明他的塾师寿怀鉴(公元1849—1930)学识渊博和要求学生精益求精,然而却把古板、严苛的私塾教育描绘得炉火纯青形象逼真。正如他当时问“怪哉”是怎么回事遭到寿老先生很不高兴拒绝回答情形相同。

但長久以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给几代人留下抹之不去的印象痕迹。

在我们来绍兴前,我遇到一位在本市党校培训班培训的学员。她说她们班全体学员最近去了绍兴,看到鲁迅先生所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说是那样激动兴奋,真好像这两个地方是她们去绍兴的惟一看点,把她们参观游览的乐趣表露得精透诱人。听完她讲话,我也开心地告诉她,她们游历绍兴的兴致很快就轮到我们了。此后过了一周,我们便来到鲁迅故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是心仪的看点。

从鲁迅故居来到后院,我们在少年时就铭记在心的“百草园”便展现眼前了。

春日的百草园景色和美生机盎然。徜徉在园间曲路小径上,沿鲁迅指点描述的景物依次寻觅,内心充满欣喜并激发出深浓的回忆,恰如行走在熟悉又陌生环境里,一种渴望伴随长时间感恋在不知不觉中涌上心来。

“碧绿的菜畦”在柔和春日普照下泛出青绿芳鲜的闪闪绿光,仿佛把春的泽润凝结在鲜嫩菜叶上,散发馨香气息随轻起春风扑面而来,使人顾视一新深情陶醉;“光滑的石井栏”宁静伫立在菜畦边,好似正在诉说它昔日主人怎样在这儿玩耍,并把对主人眷念娓娓道诉给前来观赏的客人;皂荚树和桑椹枝繁叶茂苍翠欲滴,舒展片片绿叶像似展示它们葱茏苍郁,为主人笔下的它们增彩添色;早春时节没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也隐匿在时光静穴中期盼菜花的绽开;“短短的泥墙根一带”长满了如茵的芳草,间或有稀疏的小花朵正在盛开,虽不芳艳,但袒露在阳光下却是那样娇美。即使听不到“油蛉低唱和蟋蟀的弹琴”,也会令人感到滞留园中那丰浓兴致;百草园的天空湛蓝而明澈,洁白的云朵薄纱般在天际里游动。这时我多想看到一只“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回到我少年课桌前的想象,并把孩提时童真化作幻影长时间融浸在记忆深处……想到这里,我好像感到百草园中这一切都在静谧安逸中默默地等待昔日鲁迅重返,而且婉约展现出对他的顾盼和深切思念。

鲁迅故居门前有一条水流平缓的小河,一座造型美观的白色小石桥横跨在河面上。走过石桥,便来到鲁迅少年就读的私塾“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外观上看去与鲁迅故居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室内因当时教学需要摆放很多桌椅。书屋正中是寿老先生的桌椅,鲁迅座位在室内东北角的墙壁下。“三味书屋”横匾高高悬挂在屋顶与东墙壁的衔接处,书法隽秀的美术字渗透出私塾悠久的历史与至高无尚的尊严名气。匾下即是那幅“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松鹿图”。“三味书屋”用“松鹿图”代替孔子像,意寓是“松”是“长寿”的象征;“鹿”是“禄”的谐音。此图的用意表达就不难理解了。

“三味书屋”看似一个普通学堂,但它凝聚含概着封建治学礼教的目的与崇尚。这种目的崇尚说明的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学理念,衬托只有读“圣贤之书”,才能“出人头地”的人生格言,而把苦读、枯燥和寂寞的私塾趣味作为人生哲学实现的砝码,虽然砝码的轻重与塾师渊博和严厉密切相关,但反映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对少年人生压抑所造成的郁悒和苦闷,却在鲁迅笔下被清晰地勾勒出来,给后人以启迪。

我们今天来看“三味书屋”,更多是看鲁迅先生当年在私塾学习的环境,并希望幻想出鲁迅在这里学习的情景,在记忆窗口里展示出一代宗师永不泯灭的风采。

在“三味书屋”,我特别关注那张挂在东墙上取代孔子牌位的“松鹿图”。

几十年来,我对这张“松鹿图”记忆深刻情有独钟。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这张插图,我不止一次地看了又看,每看一遍都感到特别温馨,渐渐对这张图有了更多感悟和认知。直到现在我坚持认为:图中的古松树“古树”即“古书”(“树”与“书”谐音);而“伏鹿”即“福祿”(“伏鹿”与“福禄”谐音)。这张“松鹿图”顾名思义就是“读古书能得到福禄”。这种解释对“松鹿图”寓意表达是否更加贴切,请读者自行斟鉴。

“三味书屋”这张“松鹿图”的故事,我曾多次在不同场所向友人同事提起过。记得我在机关集体学习时,把此图画在笔记本上传给身边丁志华小姐观看,靠近她的几位同事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聚集到笔记本上面带微笑仔细观瞧,当时我很高兴这张图能把大家从紧张学习气氛中缓解出来,身心感到愉快和欣慰。

既然“松鹿图”有如此广泛影响,我在过去多年里总想得到它的复制品,但始终未能如愿,此次来绍兴我很兴奋,意想到终于可以买到此图了。但奇怪的是走遍路边各个文化门店都未发现这张图。经询问多家店主说复制成本过高于经营无益,也就无人随行就市复制印刷。我听后发出内心感叹:想到来绍兴众游客中与我具有同样心理的也不乏其人,这张“松鹿图”如果印刷上市,在当今市场运作下其商业价值预见不斐,只可惜当地不以为然,或许是文化产权保护有其严格的规定吧?不得而知。

拜访鲁迅故园,更重要是探寻鲁迅笔下那意象纷繁趣味与哲思相映照的故园烙印。这些烙印他用小说散文形式清楚表达出来并在《呐喊》、《朝花夕拾》、《彷徨》中详细阐述。他所阐述的故园故事并非篇幅宏大叙事繁杂,而是把故事印象和情节概况点滴聚合编织在一起,于是便形成如《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冷酷与温情并存,明暗相间交错共融,因此广受读者青睐和共鸣。这种青睐共鸣多为感叹鲁迅小说“意义之深,非传统小说可以比肩”。

在来绍兴路上,曾发生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儿。我说要去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引起车内同伴开怀欢笑。他(她)们似乎觉得“孔乙己光辉形象”的塑造真正体现了鲁迅文笔那奇趣格调,但我用“喜欢”、“看望”等词句送给“孔乙己”,未免太奢侈浮华了。于是我对大家讲:“‘孔乙己也是个‘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光‘茴香豆的‘茴字就能写出四个,在座各位能写出来吗?”又一阵欢笑活跃了车内气氛。

看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沿鲁迅中路从东向西游览购物。此时街道上已经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我迫不及待想找到那个闻名已久的“咸亨酒店”,意欲品尝绍兴红酒和“茴香豆”,亲身感受鲁迅笔下故园酒店的丰浓意味,体验出鲁迅印象深刻的故乡记忆和传闻趣事。

在人群中穿梭向西再向西,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我终于看到那曲尺柜台迎面招牌醒目的“咸亨酒店”。这酒店仔细打量的确与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描述的相仿。听酒店老板介绍:“咸亨酒店”始创于清光绪年间,中途经过多次改造,在1981年因当地旅游业发展需要,重新按照鲁迅当年酒店格局和情状加以复原,便成了今日的“咸亨酒店”。我想当今“咸亨酒店”即使是改造后的“赝品”也无关紧要,因为“赝品”反映的正是当年酒店初始成型,只要满足人们观赏兴致就可以了。

我在酒店柜台东侧一张长型客桌前坐下,正准备喊老板上酒菜时,只见李伟面带慌张匆忙赶到这里。我忙打招呼让他在桌边长椅坐下,问他为何如此慌忙,他说他与同行的一位同伴走散了,为了寻找那位同伴来到这里。我说集合时间地点都已经确定,劝他不必如此慌张。听完我的话他脸上逐渐恢复了平静。

“哇,咸亨酒店!”当李伟看到酒店招牌时显得异常兴奋,于是便重复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话语:“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我笑了笑看着他说:“这次我俩可以尽情地作一回‘孔乙己了。”他很快要了两碟“茴香豆”和一斤绍兴“女儿红”,我俩便在桌前开怀畅饮狂嚼起来。想不到绍兴红酒威力如此之大,当我们喝完壶中酒,渐渐感到有些头晕目眩了。

我在短暂朦胧恍惚后,静视酒店格局和陈设,脑中又回到小说《孔乙己》上来。在这篇小说中,鲁迅用“简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它对人的践踏。”在小说中,鲁迅虽然没有直接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残酷,但通过主人公“孔乙己”却把这种残酷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就是这样一位“孔乙己”,除了在说话时夹带“四书五经”句子和会写四个“茴”字外,对自己生存的红灯警告都茫然不知,还要膜拜效仿通达圣贤之书的渊博君子,不愿脱下那套象征地位与身份标志的破旧长衫,只能靠抄书打工等勉强糊口度日,其最后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孔乙己”这种形象,不正是科举制度下人不像人完全丧失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吗?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鲁迅另一篇小说《故乡》。《故乡》这篇小说我不知读过多少遍,少年读青年读工作后继续读,小说篇头和结尾都能倒背如流。这样说吧,只要我拿起鲁迅的《呐喊》,总会情不自禁读起《故乡》。我读《故乡》有两方面因素经常引起长久思考。其一是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真正用意;另一方面是探究小说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从这两个因素进一步找出鲁迅作品创意精华和个人魅力。

从用意上看,鲁迅写这篇小说明里写的是他去故乡接母亲与好友闰土久别重逢以及由此带来的往日情感,通过回忆少年与闰土友谊反衬出他对闰土怀念真情;而暗里却通过闰土当时生活状况反映出社会阴暗一面,这种阴暗面体现在受封建传统思想约束的中国农民麻木不仁无法从土地上摆脱出来改变命运,并满怀同情期待他们尽快觉醒找到改变艰辛生存的自由出路。可以这样说,鲁迅这种寄托和期盼是经过认真思索后形成的,正像《故乡》文中所说那样:“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再看《故乡》文中表现出的文学艺术手法:鲁迅小说艺术特点反映在“以点染中国文化的症状为核心”,通过正反衬托艺术手段,把自己与社会阴暗面直接对立,“彻底游离当下社会的心态”,从广度上展开自己独立视角,来探索和发现“千年古国的精神隐秘。”由于他思维没能被固定的文体格式所约束,心境坦然不为外物所扰,“所以作品就如行云流水,自由奔放喷吐。”《故乡》如此,《孔乙己》如此……《呐喊》中小说篇目尽皆如此,正是鲁迅文学艺术创意表现高超所在。

临近傍晚,我们结束了绍兴之旅,鲁迅故园渐渐离开我们。当汽车前行在鲁迅中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喧哗热闹街道两旁,把我的思绪再次引向鲁迅故园。鲁迅先生以他那不屈的民族气节,顽强的民族魂魄,正义的英雄气概,凛然的斗志风范撑起了民族骄傲的脊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我们惊喜的是:象征这种民族魂魄和顽强意志的标志在他故园得以传承保存下来,而且成为鲁迅精神文化的不朽丰碑,永远释放着灿烂耀眼的光辉。

来绍兴前不久我在一家报刊上看到鲁迅文章将要退出中小学课本的消息,看过后感到很震惊。在来绍兴路上,我把这条消息转告给车内同伴,引起大家广泛议论和普遍关注。大家关注话题不仅是鲁迅文章在学校课本中的“去”与“留”问题,更多是现在乃至将来要不要继续弘扬鲁迅精神、特别是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议论最后我引入郁达夫的话来阐述个人观点:“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然有了伟大人物,但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见识”和深切感触。我想鲁迅精神发扬光大,不仅澎湃着中华民族沸腾血脉,更能鼓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动力。也将永远警示国人的忧患意识,激活奋进变革的坚定信心。

汽车重新上了高速路段。展现在眼前的依然是景致清秀美不胜收的浙江土地。这时有位同伴感叹说:“真是山清水秀出名人啊!在现代仅绍兴就出了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名人,那么浙江全省呢?”听过他的话,我立即感到文化积蓄熏染传播的分量,正是这种积蓄熏染,创立了醒目辉煌的浙江文化,随即映射造就出底蕴承载殷实的鲁迅故园,造就出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巨匠与民族精魂,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璀璨靓丽的一束奇葩。凭谁问不是这样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