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路尘
怎样史上留名?
文/路尘
一般来说,史上留名都是好事,即所谓流芳千古,名垂青史等。所以,文天祥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想“赢得生前身后名”。 当然,也有留下“恶名”的,如遗臭万年,恶名千古等。但凡思维正常的人,宁可不留名,也不希望恶名远扬,臭名昭著。像东晋权臣桓温那样公然宣称“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
针对民众这一普遍心理,陕西旬阳政府网曾刊文称,今后该县重大缠访赴省进京非法上访者将进入县志留“恶名”。(《信息时报》2015年7月27日)此举一出,舆论哗然,引来一片争议。史学界有个共识“易代修史、当代修志”,今日之县志,可能就是明日之史料,今天你在县志上留下“恶名”,将来就可能会以“刁民”载入史册——尽管是“著名刁民”,也没人想留此骂名,以免遗羞子孙,殃及家族。君不闻,卖国求荣的秦桧不仅自己遗臭万年,还祸及天下秦姓,曾有秦姓读书人来到杭州岳飞墓前大发感慨:“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旬阳政府的“独辟蹊径”,还是很有根据的,也可能会是“卓有成效”的。
平心而论,时下确有少数访民把上访当成牟利工具,胡搅蛮缠,无事生非,企图倒逼政府就范,抹黑政府形象,叫人头疼又无可奈何。相关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治理,应对措施林林总总,百花齐放,但高压无效,安抚无用。无奈之下,旬阳政府“灵机一动”,通过一种“记录在案”的方式予以曝光,动员家属来做工作,引导公众进行评判,或许会收到“意外收获”?
不过,史虽有多种,正史、野史、官方史、民间史、编年史、断代史、通史、简史等,五花八门,但不论哪一种史书,都记的是大事要闻,国是朝政,抑或君臣行踪,名流足迹。即便是最基层的县志,也主要包括“纪地理、纪经济、纪社会、纪文献”等县里大事,而绝不会记载“某某为钱上访”“某某是上访专业户”之类鸡毛蒜皮消息。所以,如何治理“不良访民”,地方政府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为好,不要拿“史上留名”开涮,那未免太不严肃。
什么人能史上留名?当然是那些成就卓越、功勋卓著、对社会贡献大的人。远的不说,就说当代,领导干部里,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等,肯定会成为与晏婴、包拯、范仲淹、海瑞共同青史留名的贤臣;科学家里,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袁隆平等,肯定会成为与张衡、宋应星、徐光启、沈括一起流芳百世的巨匠;文学大家里,鲁迅、老舍、巴金、曹禺等,则必定能与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共享千古文名……这样史上留名的人越多,我们的历史就越辉煌,文化就越灿烂,唯恐其少,不怕其多。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圣经》说:“太阳底下无新事。”都是一个意思,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人类每个时段的社会实践,都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司马迁著《史记》意在“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人之兴衰,写当今之得失”,李世民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等等,表达的都是以古鉴今、用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思想。但愿我们今天写下的历史,上不愧古人,成就功绩足以胜过强汉盛唐;下不辱子孙,科学昌明、文化灿烂,让后人借鉴经验,并为我们骄傲。无论如何,也不要再干在县志上为不良访民留“恶名”的蠢事,那显得既无能又无知,绝非盛世景象,当止于智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