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丧事当成喜事办

时间:2024-04-23

文/齐夫

丧事当成喜事办

文/齐夫

去年11月,“全国第一爆”成为新闻热点。消息说:“118米的高楼从第一声爆破到倒塌仅用时12秒。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城市爆破拆除中最高的楼房,可谓‘全国第一爆’。”字里行间,充满了壮观、罕见、喜悦、成功色彩。

不过,咱老百姓可没这么高雅的审美乐趣。譬如在下,就首先感到的是心疼。该楼共26层,总建筑面积37000多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建筑,从规划、设计到建设,不知要付出多少成本,耗费多少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

其次是疑惑。烂尾那么多年,造成那么大的浪费,钱从哪儿出,谁人决策,谁人执行,究竟花了多少钱,损失多大,这些有没有人负责,为啥不追究责任?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炸掉了,还洋洋得意地对外炫耀是“全国第一爆”。我实在不解。

最后是愤怒。那么大一幢楼,还没用过一天,就轰的一声化为灰烬,好几亿人民币顷刻间化为乌有,你说这是喜剧还是悲剧?若是悲剧,为何从记者到官员都喜气洋洋,面有得意色。我愤怒。

按照民间旧俗,八十岁以上的人死了叫红丧事,要贴红对联,叫丧事当成喜事办。西安这幢大楼未用一天就炸掉,显然当入丧事之列,而相关方面的态度却像办喜事一样,其乐融融,不无得意,大吹大擂,这无疑也是一种丧事当成喜事办。而这种“丧事当成喜事办”的事例,其实并不罕见,也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大业八年,隋炀帝伐高丽惨败而归。为了挽回面子,他一面封锁消息,一面策划“献俘”仪式。邀请大批西域各国酋长和商人,把一批内地土匪、盗贼冒充高丽俘虏,并“于(东都洛阳)端门街盛陈百戏,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明明是打了败仗,却当胜仗来庆祝,这种丧事当成喜事办,不仅是自欺欺人,道德堕落,也埋下了他最后覆亡的根子。

甲午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二亿两,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举国悲痛之际,昏庸腐朽的慈禧太后却要给自己过六十大寿,美其名曰“冲冲喜”。原计划要花三千万两银子,大事铺张,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和朝野反对,只得缩小了庆寿规模,但仍花掉了二百万两银子。老太婆一人庆生之喜,代价是全国百姓正经受丧权辱国之痛。

丧事当成喜事办之风,时下仍颇有市场,并被一些官场高手玩得炉火纯青。在某些地方,每有官员遇到负面事件的追问,就往往会从“领导高度重视”说起,不厌其烦地介绍成绩,总结经验,让人不知道他是在反思事故问题,还是在祝捷庆功讨赏。事故或事件还没处理完,便张罗着开表彰会,推出典型,总结经验,急着“把坏事变好事”。这就是丧事当成喜事办的典型套路,至今仍在一用再用。

2012年4月8日,央视追访河北阜城县有人用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毒胶囊”事件。该县一位副县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却浓墨重彩介绍起了政府过去几年的工作成绩、系列措施、有效制度。主持人白岩松听不下去了:我怎么觉得您是在评功摆好呢?白确实不明白,这是人家驾轻就熟的丧事当成喜事办的套路。

丧事当成喜事办,是一种狡猾的愚昧,无非是想推卸责任,粉饰太平,转移公众和舆论注意力,但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为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猫腻;舆论的问责是尖锐的,必会揭开其伪装的画皮,让你体无完肤,丢人到家;有关部门也不会被你的障眼法所欺骗,惩罚和处分是肯定逃不掉的。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决不能当成空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