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那片把“汉”字写出厚重的山水

时间:2024-05-04

◎钟世祥

中学时地理课上,老师讲到长江的源头,特别“另类”地讲到秦岭大巴山。那端坐于华夏大地南北东西分界的丛山峻岭,丰盈的雨水,蛛网的小河,蜿蜒穿行,汇聚似玉盆,倾泻如天河,千百年来与出自唐古拉山的长江水,锁定了武汉大江大河大三镇的模样,也孕育出了长江流域生生不息奔腾向前的姿态……我们诧异之时,老师还忘不了用颜色粉笔重重地在黑板上写下“汉中”两字,丟下一句:这里也是祖国的心脏,中华文脉跳动的地方。

后来得知,老师出身汉中,工作调动来到湖北武汉,后再辗转到我们的县城。30多年了,老师的话语和他坚定自信的眼光一直储存在我脑海里,令我时常有去探访汉中那片神奇山水的冲动。是啊,源头活水,长江的动力,中华文化的活力,汉民族的自信力,应该有一次验证之行、体味之旅。总想穿秦岭遂道,探汉水始脉,踏梁郑腹地,溯源头逶迤,看江水流波,揽古道清风,会纵横文脉,领略浸透了汉民族血水和泪水的汉中大地,感受饱醮着华夏儿女英气和精神的梁州传奇。

时令正值立秋,踏上汉中大地,依稀觉着有几分凉意。阡陌田畴,稻穗绿中泛黄,阵阵微风拂过,把那一身的丰满摇曳得头重脚轻。汉水微波荡漾,鹭鸟轻轻掠过,把一条“银练”的平静和明丽向四方扩散。远处的山峦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高远而深遂,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注视着千年岁月的万种风情……

带我们踏访和阅读汉中的是一位老哥,他早年毕业于地质大学,一辈子从事地质研究,对汉中的山山水水,历史掌故就如亲人般熟络。

在汉中博物馆的地图前,这位老哥指给我们看汉中的地理位置。汉中开汉业,汉中就是那么骄傲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向北方,越莽莽秦岭,上漠漠高原,赴茫茫沙漠草原,把多彩的颜色层次铺展;向西南,领巴蜀雄风于桀骜不驯,抚天府沃土于万民平安,造就一方艰难困苦于玉汝于成的豪情;向东南,汉水波涛拍荊襄大地,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引长江万里东流走向世界……这里是中国地理版图上的坐标原点,也立体地登上了华夏儿女心中坐标原点的舞台。她以主人的身份威严地落坐华夏中央,广观环宇风云,尽悟天下大事,播撒四方之道理,成为中华儿女守家护国育人、延绵基业的力量之源。

在汉中博物馆内,我的思绪飞越时空,俯仰之间皆是历史厚重的记忆。公元前138年,汉中人张骞出使西域,在带去丝绸、铁器、漆器的同时,也带回了胡萝卜、葡萄、石榴、核桃等农产品,收获了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友谊,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驼铃悠悠,凿声叮叮,孤烟落日,西行的大漠上,一直定格着这位汉中人的身影。公元前206年,刘邦筑台汉中,与韩信共商共创大汉基业,留下了千古雄文《登台对》。秋高气爽中,拜将台上,韩信英姿飒爽,气宇轩昂踌躇领命,拜将台下,战将如云,旌旗猎猎,鼓声震天,誓言铮铮。此后的三年间,韩信指挥千军万马,明修栈道,背水布阵,潍水半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直逼楚汉王项羽别姬都城,投乌江自刎,留下了“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历史训诫。

时间卷轴再次向前,秦风汉雨难挡三国烽烟。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汉中大地鼓角争鸣,刀光剑影。汉水之滨,赵子龙轻骑夺隘,左冲右突,将士排山倒海,万矢齐发,上演了一出让曹军落花流水的好戏,从此也奠定了蜀国江山。更有定军山下,刘曹两军对垒,恢恢兵马,啸啸长鞭,黄忠老帅怒目圆睁,拍马提刀,劈杀夏候婴,英雄胆气直贯天地。“褒斜道,烽火三年催人老。”我又看到,诸葛亮率10万大军北上,经剑门,走金牛,跨连云,扎根汉中。此后8年间,经武整军,推演兵阵,兴修水利,奖励农桑,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忠君为臣,扶大厦之将倾而鞠躬尽瘁的身影,在历代国人心中愈发高大。

一代天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汉中的历史筑就了更多英雄的豪气和梦想。

黄尘古道,带不走那串串熟悉的姓名,漫漫征程,难掩好男儿志在边关倾注的情思。唐朝诗人孟浩然有诗句“经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写出了古汉中的灵动和唯美。还是那个时代,元稹有题诗“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喟叹出对帝都奇绝的咏叹和人生前路迷茫的忧虑。宋朝陆游也有诗句“当年万户觅封候,匹马戍梁州”“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文才武略大诗人的忧国忧民和满腔悲愤,跃然纸上。诗文赋意,襟怀涌思,即便是山河破碎、国邦多难之秋,这些才子名士在忧思家国之余,依然对汉中充满无限的眷恋。而写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气势的大诗人李白,对汉中却留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哀叹。诗仙的无奈,一样流露了对时代的忧思,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如果是今天,他一定会踏临汉中腹地,畅游奇峰丽水,斗酒豪情,落笔生花。

从历史的天空下走来,此时穿行在汉中,汉桥汉楼,汉衣汉食,汉砖汉瓦,汉音汉舞,把“汉”字的精微、博大、浩渺和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

汉中博物馆内的望江台,青砖砌级,黄瓦覆檐,雕龙画角,玉石排排,望汉江而生汉风,基业台上,一巨石耸立,一枚“汉台”红印如御章倾盖,隽永有力,向四周闪闪散发着光芒。更有“玉盆”“衮石”书碑,一方遒劲奔放,一方浑圆流利,一方大器盘盘水面浮,一方浪花弄作笔花舞。馆内石碑厚重,或顺墙而内嵌,或依斜台而展呈,陈列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的摩崖石刻,是在时代流乱、岩崖塌坍、洪水浸蚀中抢移抢修的作品,那模糊而又细腻的碑文,起笔心迹外溢,落笔传溢风骨,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更含孕着汉文化的基因,承载着汉文化的力量。

汉中的古栈道是汉文化包容合作、交流融通的象征,也是汉民族不屈精神的延伸。在古栈道图前,老哥一一给我们介绍,官用、民用、军用,直柱式、斜柱式、横嵌无柱式、斜直混合式,茶马古道路、红骑贵妃路、陈仓暗渡路,走水滨、挂悬崖、出剑门,他信手拈来,让我们如临现场,仰栈道通云天,俯万壑急流湍湍,惊叹不已。遍布汉中的栈道共有七条,全长一千多公里。路走千商聚南郑,东流百货向长安。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古栈道除控六师之外,更多的是扼西蜀秦陇之粟米茶马,是经商富民之径,通荊襄吴楚之富庶灵秀,是并蓄互促之路。侧目悠思,我仿佛听到茶马古道上汉商千骑列出、艰难前行的呐喊,看到驿马飞驰间激荡起多元文化交流的回响。

老哥带我们到汉江天汉楼时,已是余晖脉脉挥别黄昏的时候了,抬眼望去,澄灿的天上,两朵白云牵手似地罩在楼顶,把夕阳下的天汉楼涂抹出更多别致的姿彩。偌大的石板广场优雅地散发着白天吸收的热气,微风吹过来,那气流依旧慢吞吞地旋转着不肯离去,周身明显感受到它阵阵袭来的忽凉忽暖忽急忽缓。概览春秋陈古事,标杆矗立古梁州,多少人赞美汉中,天汉楼首当其冲。的确,传承文化是古人建楼造塔的重要意义之一,天汉楼不仅是汉中文化的风范,更是汉文脉赓续起始的地方。楼建于明朝,当时是整个西北地区第一高楼,楼外高七层,内设九级,整体呈四面八角状,上下浑圆一体。其因时因势而应用的纯木材质、斗拱结构,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展示了当时国内最高的建造水平,也提升了整个西北地区居住条件。碰巧楼宇修缮,入门处有了告示。在我们稍感遗憾的时候,随行的老哥又一个劲地讲述着天汉楼的昨天和今天。谁的字,谁的画,哪层有龙雕画刻山水风光,哪层有诗词寄志典故醒人,有谁留下的笔墨,有哪位大人物来参观过,何时举办过大的活动,一一抖落出来,让我们听得入耳入心、煞是欢喜。

登上天汉楼台基,四周被石柱围栏环绕,愈发庄重神秘。倚栏远望,汉江宽阔的水面,碧波悠悠,鸥鸟翩翩,归帆点点。伫立江渚的“汉水女神”,一袭衣袂飘飘,双目凝注,浅笑看浩浩烟波,护祐一方百姓。如今的天汉楼周围已建设成市民休闲娱乐的湿地公园,绿树成荫,芳草茵茵,更有直直跑道,幽幽曲径,偶有游人出没,情侣牵手,惊起一行行飞影。在这美不胜收的汉江边,水与天,人与物,花与草,天汉楼、天汉桥、天汉街、天汉园、天汉馆,和谐浑然,地理人文交相辉映,散发着亘古不歇、千年集束的光芒。

走进和离别那片把“汉”字写出力量的山水,让我一再在回忆中感叹汉中大地的厚重和婉约,她那过往的故事如眼前的江水,一次次在我胸中流过,带我叩问一段风烟不散的历史。我想,虽然岁月让我们阅尽千帆,但回归本心,看汉韵青青,依旧年轻,依旧充盈着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