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马 金
有人说,了解一个城市最快的方法就是去逛菜市场,其实还有一种方法便是跟出租车司机聊天,我恰巧很喜欢跟司机闲聊。可能由于年龄日益增长的缘故,我越来越关注情感话题,而出租车司机大多是已婚男性,于是近年来我向诸多男司机请教过他们对婚姻的看法。
我问他们,结婚是什么感觉?
唉!
一声叹息之后,我从他们口中听到了不同版本的婚后故事。他们有的也曾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精神小伙,婚后为了养家糊口做起了两份工作,被迫成为斜杠中年人;有的是退伍军人,曾多次在祖国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为人民群众负重前行,如今孩子已上初中,青春期的小孩从未以他为傲,只觉得他沉闷严肃,了无生趣;有的因为即将分到拆迁房,随便找个女孩相亲结婚,这样可以多分七十平米。我在他们身上看到责任,看到生活,看到勇敢,唯独没有看到爱情,尽管他们也曾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爱过、恨过,有血有肉。渐渐地,我开始理解了婚姻是座“围城”的比喻。
当我由此对婚姻生活有了一点微不足道的间接体悟,汪卫东和余小鱼像是原本就真实存在似的,跑进我的视线,他们拿起我的笔,书写他们的故事。二人经历多年恋爱长跑,对彼此知根知底,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地结婚生子,看似一派祥和,然而人物的内心产生了无尽的失衡。
汪卫东虽然读书的时候成绩一般,但是一直以来都渴望精神满足,无奈婚后的他被生活之琐碎纠缠得死死的,和大部分打工人一样成为一颗螺丝钉。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无法一门心思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婚姻的第一要义便是责任,他需要担负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那么他自己的喜好呢?自然被搁置了。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新同事,这位女同事长得漂亮,懂得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他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深深地迷恋这位女同事。一开始只是在公司跟女同事眉来眼去,后来干脆旷工去跟女同事朝夕相处。他把跟女同事同住的家粉刷成象征着激情的红色,他叫它“红房子”。“红房子”完全是他理想的世外桃源,像一个巨大的子宫,孕育着另一个他。他在这里安置上精致的书架,摆满各类经典书籍,每日闷头读书,再也没有回到余小鱼身边。在他看来,这是他于婚姻之外,最渴望的一部分精神世界,他完全撇弃了家庭沉重的枷锁,走到理想的境地去了。
谁知道,余小鱼告诉他,房子里没有漂亮女同事,他如获至宝的S,不过是一只被他染成绿色的猫,和房子里的颜色一样绿。
汪卫东辛辛苦苦建构的精神世界瞬间崩塌,他变得颓唐,不再是那个一口气上6层楼的汪卫东了。即便如此,他还是怀有一丝侥幸心理,主动向老金求证,结果老金说,那就是一只猫。汪卫东彻底垮了。他看似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实际上不过是临死前的回光返照。最终他认清现实,看清了一切,将房子粉刷成真正的红色,与他幻想出来的世界告别。他选择将自己埋葬在“红房子”里,选择带走那只曼妙的灵魂伴侣(那只猫)。
叙述者老金是通过余小鱼的朋友圈得知汪卫东去世的消息的,他怀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怀着愧疚的心情参加汪卫东的葬礼。葬礼上,余小鱼哭得十分假惺惺,汪卫东的儿子看起来毫不难过,老金势必是疑惑的,是为汪卫东感到惋惜的。笔锋一转,余小鱼告诉老金自己要再婚,再婚对象其实就是老金曾意外目睹过的那个男人。余小鱼以为汪卫东出轨了,所以她也出轨了,如此一来,她便获得了内心的平衡,可是谁知汪卫东在现实意义上并没有出轨。就在老金为汪卫东鸣不平的时候,余小鱼告诉他,汪卫东一直以来在家暴她和孩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余小鱼习惯了恐惧,为什么面对汪卫东的失踪如此淡定。
故事到这里,一切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也让我开始思考现代人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交通便利,形形色色的社交软件,一生只爱一个人成了可歌可泣的稀有现象。一方面,科技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如果说贪婪是人类深埋于基因里的本性,那么在某些特定领域追求更多刺激和可能性是否是贪婪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未满足的状态下,人们难免处于“既要”“也要”的生存境遇中,很难被“蝇头小利”喂饱。另一方面,人们的确迫于巨大的生活压力,疏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麻木、混沌、乏味也扑面而来,有的人选择躺平,有的人选择突破贫瘠,寻求更遥远的地方,在别处寻觅心灵的归属。
写完这篇小说,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陷入一种深切的沉重,我回想着汪卫东的失聪,对余小鱼来说,这是再典型不过的丧偶式婚姻,汪卫东作为丈夫的角色实际上并未缺席家庭活动,但是他自认为赚钱养家就是最有分量的表达方式,从而忽略妻子的情感诉求,甚至认为妻儿是降低自己精神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于是他愤怒、出走。出走后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例如他有时候会看到S并不是一个美女,而是一只猫,可是转过头他又那般坚定地认同自己的选择,当真相大白时,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改变什么。实际上,汪卫东很可能早就知道那是一只猫,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答案,我也只是猜测,毕竟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毁掉自己的信念,哪怕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偏执地坚持某件事很可能一无所获。
整篇故事并没有单一地去谴责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也都有自己行事的理由,没有谁是完全高尚的,也没有谁是彻底卑鄙的。他们有点像是现代人的画像,斤斤计较,不愿意吃亏,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但谁也不愿意当那个先付出好的人。
我一直认为,与过往无数个世纪相比,当今我们处在一个很幸运的时代,我们拥有日益先进的科技,日益快捷的媒介,日益充盈的信息量,日益富裕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因此而变得更好,如果我们能抵御由此带来的各种诱惑的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