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苗红军小小说二题

时间:2024-05-04

◎苗红军

樱桃谷

连云港有座闻名遐迩的花果山,樱桃谷就位于花果山的南麓。据传,当年孙大圣将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樱桃打包回山,樱桃被众猴头吃了,种子便遗落此地,长成这一片樱桃树,成了樱桃谷。这九天仙果与凡间樱桃就是不一样,果又大又红,似珍珠玛瑙般晶莹剔透。有诗云:“丹珠滴滴落枝头,灼灼碧丛鲜欲流。”

苏老记不清祖上多少代都居于此了。清代苏家出两位举人、四位秀才。地方志记载,苏老的太爷爷曾填过一首词《折丹桂·樱桃》:“清香入我山前屋,想是樱桃熟。颜如红玉色晶莹,得一粒,心知足。枝头野鸟千声促。凭此填饥腹。于今同是得闲身,且与共,休相逐。”

还传,他的太爷爷把樱桃进贡到京城,慈禧老佛爷尝了,赞不绝口,还赏了个黄马褂。此事真假,已无从考证!

到了苏老这一辈,他承包了半坡樱桃园。年轻时,就坚持施天然肥料,认为天下万物皆应顺其自然,遵守阴阳法则。所以他拒绝化肥,甚至市面上有机肥都不用。他定义的天然肥,关键有三步:第一步挖坑,坑要靠南坡,深度要够。第二步用树叶、青草和羊粪、鸡粪做基肥,牛粪营养少,舍之。辅以酒糟来沤肥,事半功倍。第三步沤的时间,一定要沤透,一年雏形,两年大成。成者方可施肥,是故他的樱桃名声大噪,每到旺季,购樱桃者络绎不绝,门口长排起长队。

樱桃谷的人都知道,樱桃谷的樱桃好吃,大多沾了苏老天然肥的光。苏老不但把樱桃种植得好,还申请了“樱桃谷”地理标志,在城里繁华地段开了专卖店,除了卖樱桃,还卖山珍海味。这不,经营这些年,也赚了不少钱,为了孙子上重点小学,还特地在城里买了别墅。要不,苏老还真舍不得樱桃谷,依山傍水的,空气新鲜,也适合养老。但老伴和儿媳不让啊!辛辛苦苦一辈子,为的啥?大话不说,往小处说,还不是为了子孙后代吗?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也忙活不动了,樱桃谷的事只好交给儿子小苏了。

交给小苏,开始他并不放心,动不动就驱车往樱桃谷跑,有时儿子回家,也会问这问那。不知不觉,又度过了几个春秋。一天,小苏告诉苏老,现在公司开展了“认养一棵树”活动,好多樱桃树都被人认养了,合同一签几年,提前就把钱收回来了。苏老的心终于放下了,心里暗喜,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话说一年初春,正在院子里打理花草的苏老听到小贩在小区叫卖:“卖樱桃了——樱桃谷又大又甜的樱桃,便宜卖了!”苏老一听这叫卖声倍感亲切,同时疑惑,这些年樱桃谷的樱桃供不应求,提前预订才能吃到,怎么会落到上门叫卖的地步?肯定是假冒的,苏老马上想到,必须揭穿小贩的骗局。

苏老赶忙走出院子,来到小贩跟前:“哪里的樱桃?”

“哪里的,您老瞧好了,当然是樱桃谷的,假一赔十!”卖樱桃的是一个中年汉子,开个电动三轮车,自信满满地说。

苏老笑了,拿起樱桃看了看,说:“这绝对不是樱桃谷的樱桃,我拿樱桃谷的老苏的名誉担保!”

几个正在挑选樱桃的妇女,一听这话,扔下已挑好的樱桃走了。卖樱桃的中年汉子急了,瞪着苏老恼火地说:“樱桃谷的樱桃咋了?还不与我村的一样,都是化肥喂出来的啊!口感要是不一样,我这一车樱桃白送你!”

苏老尝了一个樱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仍笑着说:“你这樱桃和我的有着天壤之别,樱桃谷的樱桃甜而不腻,回味无穷,你的樱桃甜而腻人,略带涩味。我们樱桃之所以有名,那是一点化肥都没施过,施的都是自己沤出来的天然肥!”

卖樱桃的中年汉子一边收拾电子秤,一边启动电动三轮车,头也不抬。临走前,撂下话:“口感怎么不同?你好久没有吃樱桃谷的樱桃了吧?回去尝尝再说。也不想想樱桃谷一年产量多少,每年市场上这么多,难道都是凭空变出来的吗?”

卖樱桃的中年汉子撂下的话,让苏老惴惴不安,苏老再想追问,小贩已开车走远了,只留下苏老愣在那里。

缓过神,苏老直接打车去了樱桃谷。

到了樱桃谷,苏老无心观赏那半坡绿树丛中鲜滴滴的樱桃了,直接推开公司的大门,在员工的惊愕中,他挨个询问:“我们家是否施了化肥?我们卖的樱桃是否收购过附近村庄的樱桃?”工作人员都跟哑巴似的。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借故溜出去。但苏老从工作人员的神情里,还是猜出了些端倪。

“小苏,小苏——你给老子滚出来!”

苏老非常气愤,甚至有些气急败坏,已然顾不得书香门第的体面,站在办公楼底下向上面吼。小苏电梯不敢走,战战兢兢地从楼梯下来,忙躲进冷库,粗气都不敢出。

樱桃谷突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你给老子滚出来——”久久回荡在谷中……

后记:小苏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最终向老苏承认了错误,改过自新,从善如流。有诗曰:“谷中多果实,樱桃称珍奇。世人将就酒,箪食眉梢喜。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一。心若起贪念,市井泛贬词。补牢莫亡羊,悔过且改之。寄语后继者,勿轻樱桃诗。”

素 材

孔望山因孔子登山以望海而得名。山上景观大多与孔子及其弟子有关。比如:“见贤思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有唐宋、明清时期的一些关于官吏的典故和逸事。如宋代苏东坡的“试心石”,明朝林廷玉的“抹字碑”等等。

周六张副局长赶个大早,从县城驱车约半小时来到孔望山,想着为局党组七一党课充实素材。上周五,办公室秘书小李写了一份宣讲的文稿,天马行空,他极不满意。他不想空泛地谈反腐倡廉,想结合山上的人文景观、历史典故及穿插一些具体案例,讲一堂形象生动的党课。

在山南麓,张副局长偶见有六块大小形状极其相似而又相对平整的石头,彼此相连,山势向上,仿佛在努力攀登,争先恐后。联想到当年孔子带领颜回、子路等弟子问官于郯,途经此处,触景生情,随心而发,对弟子曰,这就是“见贤思齐焉!”反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于是,张副局长一阵欣喜,果断拿起手机,选择不同的角度,拍了几张照片,想着把此景和典故丰富到党课的内容里。

不一会儿,张副局长又来到龙洞庵西侧的圣谕碑前。细读碑文,碑上字迹已模糊不清,只有六十四个字可识别,刻文为:“……民之官贪残所至,他将取来民财,弥缝上司,打点京用,含大非贪人得志,小民愈苦,巡抚官甘心负国旨:……近闻……州……火耗之外巧立……呈忿贪功巡按淮安等处监察御史刘……”该碑为永乐年间巡察淮安等处御史刘(佚名)所立,主要讲述明代海州负责粮仓的某官员因贪污钱粮后被查获,其人其事成为反面典型。当地老百姓也叫它“戒贪碑”。

想到此,张副局长兴致勃勃,再次拿起手机,正准备拍照时,电话突然响了。一看是办公室秘书小李打来的,他因为材料的事,还在生小李的气,打第一遍时没接。可能事情急,这遍铃声刚停,第二遍电话紧接着又响了。

张副局长没好气地接通电话:“喂,今天周六打什么电话?我正忙了,什么事?快说。”

“张局,是这样的……王局长刚刚被双规了!”秘书小李的声音很小,有点紧张性结巴,好像背着什么人在偷偷给他打电话。

“啊,什么时候的事?”张副局长忙追问。

“就刚刚,在机场,出差回来刚下飞机,就被市、县纪监的人带走了。”

……

接完秘书小李的电话,张副局长陷入了沉思——

他想到去年与王局一起陪外地人员登此山,当时在山顶瞻仰过孔子像后,从南面山道下山,约百步,见两块巨石,分别屹立于山道两边,其中一块方正的,另一块倾斜的。王局铿锵有力地跟客人介绍,春秋末期,孔子就是在此,同时看到一群大雁在头雁的带领下,翼击长空,逆风北上,从而有感而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记得,当时王局还登上那块很正的石头,使劲用手向下指着脚底的石头慷慨陈辞道:“我们身为领导干部,要立得正、行得端,更要率先垂范……”话音未落,当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此情此景,犹在眼前。

他还想到月前在办公室,王局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我年底就到龄退了,组织上让我推荐接替的人选,”王局故意停顿了一会儿,当与他眼光碰撞,并交织在一起时,才继续言道,“我力荐了你!”

“我力荐了你”,这几个字说得很重。

当时,张副局长的心激动地快蹦出来了,好像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因为局里有五位副局长,虽说自己是常务副局长,但其他局也不乏有竞争对手,也盯着这个空缺。上位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有一把手局长推荐,肯定占据一定的先机。

也就在事后的一个晚上,他鬼使神差地想去一趟王局的家里坐坐,除了拎些烟酒外,还悄悄准备了一张银行卡。可真到了王局家的楼前,他犹豫了好长一会儿,最终没去敲王局家的大门——想到这,张副局长感到庆幸,但一想到王局向组织部门力荐了自己,如今王局被“双规”了,岂不是好事变坏事了啊!

张副局长一边琢磨,一边无意识地沿着台阶攀登着,不知不觉到了山顶处的两块巨石前,一块是方正的,另一块是倾斜的,分别列于山道两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仿佛看到了孔子正对身旁的弟子们,在循循善诱。而他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