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数帆老人
7.“文艺探索书系”
如同当下的通俗历史熱、戏说国学热,80年代的出版界也是热潮阵阵。那个时候的主流是理论热,比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叔本华热等等。大家面对一个新奇的世界,好像都要迫不及待地补上缺了很久的课,都要对这个世界寻根究底一番。尤令人称奇的是,连冷门的文艺理论也受到关注,比如曾经风行一时的《性格组合论》,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不可思议。
《性格组合论》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探索书系”的一种,查书后附的书目,这套丛书共出了两批16本,基本概括了80年代前5年里具有探索精神的文艺理论和作品。第一批包括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赵园的《艰难的选择》、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劳承万的《审美中介论》,以及《探索诗集》、《探索小说集》、《探索戏剧集》、《探索电影集》。第二批包括鲁枢元的《文艺心理阐释》、夏中义的《艺术链》、朱立元与王文英的《真的感悟》、花健与于沛的《文艺社会学》、钱理群的《心灵的探询》、宋耀良的《十年文学主潮》、李晓桦的《蓝色高地》和魏明伦的《苦吟成戏》。
这套书,我买了第一批的前四本和第二批钱理群的《心灵的探询》,而且都认真读过,相当喜欢。当时觉得这几本书都非常出色,究其原因,是这些著作一能提出新说,对不对不敢说,但都能自圆其说;二是通俗易懂,不玩术语,不故作高深;三是文字背后都隐藏了些许言外之意,很有意味。其中尤喜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询》。钱先生从《野草》入手,详尽分析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很有说服力,在众多鲁学著作里,我以为钱先生的路数最为别具一格。
每个时代都有引领时代话语的主流人物,当年的刘再复先生以《性格组合论》爆红学界,成为深刻影响中国精神生活的几个文化人物之一,其风头之健,丝毫不亚于后来的余秋雨先生、易中天先生。其实,相对于这本洋洋洒洒的《性格组合论》,我更喜欢80年代初刘再复与姚雪垠论战的那些文章,以及魏明伦的从旁两肋插刀相助,那才叫痛快。
说到余秋雨先生,现今人们津津乐道他的文化大散文、环球游记,而这套书里的《艺术创造工程》则少有人提及。其实80年代中期的余先生尽管不甚出名,文字还是清新可读、别有风味的,我以为,起码比后来的故作深沉要好得多。
8,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漓江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与前面提到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其重要性和地位不相上下。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两套书的选题重复的很少,且互有补充。两家互相竞争的出版社,两套互相竞争的丛书,配合得竟然很默契,令喜欢当代外国文学的读者少花了不少冤枉钱。
说起漓江,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们推出象样的作品了。当年的漓江和外国文学、上海译文鼎足而立,可说是外国文学出版的三驾马车,出的好书无数,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丛书,还有小开本的“外国文学名著”、“20世纪法国文学”和“域外诗丛”,也是很受读者青睐的上品图书。此外,村上春树热潮也是80年代最后一年从漓江发轫的,即在大陆地区首先推出《挪威的森林》。可惜,漓江在90年代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被别家取代了“三驾马车”的地位。
中国作家向来有诺贝尔奖情结,想来很多大作家的书橱里是整整齐齐收全了这套书的。像我等闲散人,没什么诺贝尔奖狂想症,看书全凭兴趣。我看诺贝尔奖获奖者一百多人,书也出了差不多一百本,不是每个人都出色,也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一看,所以我收集这套书时,也是按当时的经济能力,收入了一小部分当时认为值得读的,其余多数则无奈放弃了。就这样,十几年下来也收集了不少,比如,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尼克故事集》、黒塞的《荒原狼》、托马斯曼的《魔山》、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加缪的《局外人·鼠疫》、莫里亚克《爱的荒漠》、西蒙的《佛兰德公路》、川端康成的《雪国·千鹤·古都》、叶芝的《丽达与天鹅》、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布罗茨基的《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希姆博尔斯卡的《呼唤雪人》等。其余错过的书,如今在旧书店偶尔也能见到,价格比新书还要贵许多。
这套书出了十几年,后来的封面改成了统一风格的大红色,书价也上涨了不少,和时代接轨了。我在1985年买的第一本《赫索格》493页,才3.25元;最后买的一本是2000年的《呼唤雪人》397页,已涨至18元。不过,书价同期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相比,还是要低很多,说起来蛮划算的。
当年的漓江的书,包括这套诺贝尔,译者队伍中相不乏名家,水平很整齐,他们是把翻译当作一个事业来做,相对后来一些出版社的粗制滥造不负责任,让人怎么能不怀念?在诺贝尔丛书的每本书里,书前的“译本前言”和附录的“授奖词”“授奖演说”“访谈录”“年谱”等等,都是珍贵的资料,比如在福克纳的“译本前言”里,李文俊先生撰写的长文介绍福克纳的生平和作品,详尽严谨,直可作为学术论文看,且序文的篇幅甚至可单独出版一本书了,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若干和“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重复的篇目,比如托马斯曼的《魔山》,漓江的杨武能译本和上海译文的钱鸿嘉译本,其水准不分轩轾,同样精彩,有心人若能对照着看,也可称赏心乐事。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