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映勤
一
作为来自天津的作者,我对津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两座城市同有一个津字,说明它们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商贸之地。
津市,坐落在湖南省北部,城市不大,却名声显赫,特色明显。我们知道,“津”是指渡口码头,水运交通的枢纽,这里九河汇集、舟船穿梭、商贾云集、物阜民丰。南来北往的船只从这里扬帆启航,运载着人类生命必需的资源。“市”代表着商业贸易,店铺林立,聚富汇财,市井繁荣。历史上的津市行政区划屡有变化,隶属关系几经更迭,但它的城市地位却始终举足轻重,历来为湘北经济活跃的富足繁盛之地。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财富的象征,水是万物繁盛的源泉。历史上津市得天独厚,地处要冲,水路发达,占尽地利之便,它由繁忙的码头而渐成市镇,成为湘鄂边境和九澧一带最早的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二三百年前,这里就已经成为“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里,炊烟万户”的商埠重镇,奔腾不息的澧水,像乳汁一样养育了这块富庶的土地。沧海桑田,世事变幻,随着交通优势风光不再,开放包容、奋进拼搏的津市人大力发展手工业、轻工业,为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建国以后,小小的津市已形成了食品、纺织、轻工、化工、机电五个支柱产业,经济发达,百业兴旺。如今,津市的城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汽配、盐化、造纸、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举目可见,遍地开花。在津市工业园,我参观了几家大企业,一片片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便捷通畅。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高效的产出,让你难以想象,一个县级市的产业规模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工业立市”让津市焕发青春,活力四射。
当然,津市并非只有商业气息和工业文明,她的背后,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是孟姜女的故里、车胤“囊萤映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如今的津市,保留着许多人文古迹和自然风光,处处可以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大同寺、乐山寺古刹威严,嘉山、毛里湖水秀山清。城里的书院环境优雅、书声朗朗;古老的街巷,守望着历史,诉说着过往。这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有历史的城市,古老与现代交融、傳统与创新并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津市人每天都在演绎着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我还要说,津市是个有温度的城市。短短的几天里,让我感动的,还有津市人的朴实和善良。这种朴实和善良,无处不在,从一碗热腾腾的米粉,一碟香喷喷的豆腐,到工作人员的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关爱的举动,都让人感到了无比的亲切与温暖。在小城的几天,我漫步街头,没有看到一次争吵打架的,没有看到任何不文明的行为,城区整洁干净,环境优美。悠然自得的行人脸上充满了笑容,让我感受到那份源自于生活的热情与活力,那份源自于人们心底的友善与热诚。
生活在津市,是一种幸福。生活在津市,是一种放松。这样的城市让我感到亲切,感到温暖,让我流连忘返。
二
津市令人难忘的东西太多太多,它对于我无异于一次圆梦之旅,这梦想就是找到了桃花源。两地同属于常德市,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人们来到津市,桃花源便成了不可错过的打卡之地。
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天下名胜,多以文字传名。桃花源概莫能外,它的千载盛名,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紧密相关,这篇收入中学课本的妙文,让桃花源名闻天下,妇孺皆知。
桃花源地处常德郊区,面临沅水,背倚群山,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如今的景区面积宏大,其中核心景区就有15.8平方公里,包括4个自然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和秦人村,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
经桃花源的牌坊,进入景区,但见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竞相开放。因时间所限,我们只能选择乘坐电瓶车游览。山谷中的小径曲折蜿蜒,洁净平坦。目之所及,美轮美奂。那天地之间如梦如幻的山形水影,那道路两旁如诗如画的修竹茂林,那夺目怡人若即若离的繁花异草,那点缀其间若隐若现的古老建筑,无不让人留恋,让人向往。时值六月中旬,应该进入旺季,这里却了无人迹,游客甚至比当地的居民还少,环境有点空旷冷清。其实这正是我喜欢桃花源的原因。偌大的景区处乱不惊,静若处子,显得幽深而神秘。
这几年游走各地,重建的、仿建的景区看过不少,人头攒动,喧声如潮,参观如同赶集一般,疲惫的身心何曾得到片刻的放松。但是桃花源不一样,她就像一个纯真质朴的乡下少女,不张扬,不做作,安详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桃花源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自然的美,宁静的美,和谐的美。身处此境,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
我以为,桃花源适合慢游,景区大,景点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如五柳湖、桃花溪、浴仙池、缆船洲、问津亭、桃川宫、水府阁、秦人宅、集贤祠等等,数不胜数。进入桃花源,就如同进入大自然的怀抱,在那些自然风景与历史遗迹中感受岁月的静好与人文的熏陶。当然,若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那桃花源与全国别处的景区区别不大,山美水美景美,亭台楼榭遍地,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准备,看来看去,最后还是一头雾水。我以为,到这里游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看,慢慢品,真正体味它独特的韵味。桃花源因文而名,不了解陶渊明,没读过《桃花源记》,到这里不过是游山玩水、浮光掠影般满足一下视觉的享受。游桃花源,重在感受五柳先生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在这三百多字的文章中,陶渊明重点不在写景,不在描绘山河之秀与环境之美,而是通过营造一处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土,寄托自己对内心理想的向往,表达人们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到桃花源,看不看桃花不重要,看不看那些特色古建与山山水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是否得到净化,精神境界是否得到提升。它让人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宁静。
三
千百年来,桃花源作为一张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旅游名片,成了人们抒发情感、寄托梦想的胜境,全国不少地方为探寻桃花源、修建桃花源付出了努力。至今,全国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区景点不下十处,较为著名的有湖北十堰、安徽黟县、重庆酉阳、台湾基隆等地都有桃花源。它们各有依据和理由,将桃花源这个不乏虚构成分的理想之国变成了现实中的人间乐园。但我以为,最为人们公认和接受的当数湖南常德的这处桃花源。原因有二,一是有史料记载和文字出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开篇写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武陵人从岸边的桃花林深处的山口进入了土地平旷、有屋舍良田、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武陵即现在景区所在的常德桃源县一带,人们根据山川地貌、自然环境将这里确定为桃花源是有依据的。二是,现在的桃花源景区并非近年来为适应开发旅游、招揽游客而新建的,自然风光古已有之,人文建筑已越千年。秦汉之后,桃花源所属郡县虽然名称多变,但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这里的幽闭环境、特殊地貌不会因朝代的更迭而有大的改变。桃花源历史渊源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战国秦汉时期,这里的秀丽风景、奇山异水已为人们倾慕、传扬,吸引了诸如春申君黄歇、三闾大夫屈原、伏波将军马援等许多名人在此流连,这里的桃源山、桃花山不仅远近闻名,而且也有了山上的建筑桃源观、桃川宫等。
我以为,到了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是有现实依据的,并非完全虚构假托,群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平坦田野、村落屋舍就是他写作桃花源的生活背景。但文学创作毕竟是人的主观产物,桃花源是五柳先生心中的桃花源,不一定是实指某处山水田园。其实际效果是:桃花源通过陶渊明的生花妙笔,声名鵲起,世人皆知。陶老先生也因此文名扬天下、家喻户晓,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为桃花源做了最好的广告,使之成为名实相副、远离尘嚣、逃避乱世的胜境乐土。后世在这种名牌效应的带动下,锦上添花,屡加修建,始成今日规模。也就是说,常德的桃花源古已有之,经陶渊明的文章而提升扬名、深入人心,这是别处景区无法替代和超越的独特资源。
桃花源因陶洲明的记文成了世代人们向往的理想圣地,也引来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竞相追捧,千百年来,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诗文大家都曾到此驻足,竞相吟咏,短歌长篇不计其数,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他们的到来与歌吟,为桃花源增添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另一篇名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铭文不长,兹录如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晚陶渊明四百多年出生的文学家刘禹锡在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到朗州(今常德)生活十年,他经常到桃花源追慕先人,吟诗抒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只有八十一个字的《陋室铭》。铭文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堪称千古之绝唱,盖世之奇文。如今,桃花源的鸡鸣谷口刘禹锡草堂坐落在竹林树丛中,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妥协的高洁品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高度一致。
常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肥水美,物产丰富,距离常德不远的桃花源自古就不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它所以能够与世隔绝,不为外界袭扰,关键在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到桃花源需乘舟沿溪而行,说明这里交通不便。桃林尽处从一座山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口方有进入之路。也就是说,桃花源很可能是三面临水、一面连接陆地的半岛。水面复杂,陆路隐蔽,即使当时的武陵渔人出来做了标记,因为溪水湖水的涨落深浅发生变化,所做标记己失去作用,后人再难探寻桃花源。
我以为,从根本上讲,将桃花源封闭起来、与世隔绝的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陶渊明的主观愿望。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陶渊明借助这个静谧幽闭、与众不同的避乱乡村,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他笔下的桃花源是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村庄。普通百姓们耕耘劳作,自给自足,淳朴善良,怡然自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独享清净自由的快乐人生。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官场的倾轧,这才是人们向往的远离世事的安乐之所。
在常德,在津市,我找到了历史的桃花源,文化的桃花源,现实的桃花源,精神的桃花源。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游桃花源给我留下的启示是:外求于物,不如内求于心。在甚嚣尘上、物欲盛行的当下,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自己保留一块心灵净土,就会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至于现实中的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到底在何处?其实并不重要。往事越千年,岁月总流转,若是心中有,处处桃花源!
津市之行,让我的灵魂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