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宏图
知名作家赵德发先生写过大量小说,如《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也写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白老虎》,还写过作家自传《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当然还有大量的散文随笔。现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又推出了三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海传》,甫一发出即好评如潮,果然是一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今”的佳作。
一、关于文体的界定
现在有人提出“针对当前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文体混淆不清的尴尬境地”“即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是同一类作品吗?如果是两类作品,它们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似乎有理有据地对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的文体界定提出质疑。
特别是面对当前大量出现的江河传、城市传、名山传、企业传、工程传、大国重器传、大学传、山村传、物传、书传……等,如何界定?人们往往以“纪实文学”称之,这是一个永远正确的概念,但不足之处是模糊或抹杀了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
就山东而言,也有《黄河传》《济南传》《临清传》《渔具列传》……现在又有赵德发的《黄海传》,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能够解惑释疑。
在中国散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辨体”与“破体”之说,而这两个概念也原非散文所专有。例如破体:“旧称不合正体的俗字为破体。”《辞海》的解释为:“行书的变体‘王献之变右军行书,号曰破体书。”散文界引入这两个概念意在用于文体发展的研究:辨体——坚持各种文体有自己的规律、模式和界限,反对诗文混杂;破体——主张打破各种文体的界限,使各种文体相融合。今天,我们借用这两个概念来分析一下报告文学,分析一下《黄海传》似乎更方便有利一些。
细读《黄海传》书中并未标明是报告文学,作者未标明,出版社也未标明,那只能交由读者和评论家自己去认定了。
实际上一部作品体裁的认定是三个层面的事,作者的标示;评论家的辨析;读者的感受。三者能够统一当然是万事大吉,三者不能统一便争论不休,然而这一切并不影响作品的客观存在,无论你承不承认,不管你肯定还是否定,作品就摆在那里。
如何认定《黄海传》?光从一个“传”字出发就认定它是史传是不行的,简单地以纪实文学认定,也是不足取的。《女娲传》《水浒传》《虾球传》《阿Q正传》是小说;《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是历史;《童区寄传》《孙中山传》《苏东坡传》《左宗棠全传》《陈忠实传》是传记;《曹瞒传》《大先生传》《五柳先生传》是散文;《蝜蝂传》《毛颖传》《种树郭橐驼传》是杂文小品;《关东奇人传》《臧大咬子传》《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报告文学。因此不能以一个“传”字定乾坤、定输赢、定文体,这可以说是一种常识,无须多议。认定一部作品是不是报告文学还是要从它的内容、指向、结构和干预生活的程度来确定的。
报告文学原本就是混血儿,在这一点上它是破体的成果,但恰恰因为它是混血儿,所以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辨体与破体之争则贯穿始终。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报告文学的急剧繁荣与发展,文体不断更新,整个20世纪80年代几乎成了报告文学的创新时代。但这个大家公认的混血儿,应该有它独立的生命特征,有它自己的遗传基因,有它的本源——独立于其他文体的文体特征、艺术特征,那就是新闻性、正义性、艺术性。如果缺少了新闻性、正义性是难以被评论界确认的,艺术性是第二性的,但没有艺术性就不叫报告文学了。同时,有一点必须指出,随着历史反思型报告文学的出现,新闻性也随之扩容了,新闻性同时包涵了新奇性和资料性。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确认《黄海传》是一部报告文学,而且是全景观式报告文学的佳作。它是真真切切为东夷人立传,为山东人立传,为江苏人立传,为黄海的渔民、盐民、航海人、海洋科技人员以及张健、郭川等立传。在这个人人关注叙事的网络时代,叙事者必须博采众长方能更有作为,而报告文学作家则更要透过纷纭复杂的日常话语去把握社会的脉动,去承担起文明传承的使命,《黄海传》正是如此。
二、独特的叙事结构
报告文学的思想内容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如何表达?却很难很难,因为其艺术创造的空间较小,它是戴着脚镣跳舞,真实性原则不能放弃;新闻性原则不能背离;合法性原则必须坚持;审美性规律必须把握。在这些先天框框的框定下,报告文学的创作确实比其它文学体裁创作难得多。而且报告文学作家不是一个脱离开思想的、单纯的所谓客观资料文献的搜集者。不能在所有资料文献的收集中迷失自我。报告文学作家是有独立思想、自我意识的社会学家,是从自己的独立意识出发的创作者。报告文学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走”,不仅在于“走”出真实的材料,走出现场感,而且在于走出生动的细节。其后的关键是结构、语言、细节的把握。用赵德发自己的话说:“30年下去……我努力认识海洋,深入了解她的历史与现状;我研究海洋文明,试图弄清楚其内涵与外延。我接触到许多生活在海边的人,听他们讲海上的故事,曾随渔民出海捕捞;我发现了海边的许多新生事物,一次次去采访、考察,感受海洋在新时代的律动。”“我恍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老盐工,而且是沿袭古法,煮海为盐。我取来一罐罐一缸缸黄海水,满腔热情去煮,烟熏火燎,日复一日。”
我认为赵德发的《黄海传》是以日照为圆心,以山东半岛为半径,在黄海中画了一个又一个同心圆。从历史和現实;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民风民俗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后的实际出发,浇铸出一个层层同心圆所构成的倒立型锥形体,锥形体侧壁上的一幅幅扇面画如实描绘着黄海和它的历史巨变。这些扇面画从多个纷繁的角度,描绘了黄海的前世今生。作者再通过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一个个扇面有机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关于黄海的全景观式报告文学。
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是每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必须的理性选择,第一人称叙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第三人称叙事可以给人客观公正之感。赵德发在《黄海传》中采用的是全知型第三人称叙事与第一人称叙事交叉叠加的叙事方略。以使历史与现实,资料与现场融为一体,这便进一步突出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全知型第三人称叙事,可以无限扩大容积量,上天入地皆可知,黄海有多大,全知型第三人称叙事就可容纳多少故事。我们有些第一人称叙事的报告文学作品,不是为了突出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不是为了突显真实性、现场感,而是为了突出作家个人,作者成为救世主,高居于人民大众之上,一味我如何如何,让人生厌。而赵德发的第一人称叙事,只是为了证实客观事实的存在:“我的家乡也出过一位抗倭英雄”“我读《癸卯东游日记》,发现了许士泰的事迹”“我经常去拜访他”“我妻子的舅母和几个表弟、表妹至今还在那里”“我”在这里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例证,是真实性存在的一种有力依据。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这话用在赵德发身上,用在《黄海传》上,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报告文学作家本就应是“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当地理历史知识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便获得了叙事的主体地位,“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如何放飞自己的黄海梦?叙事方式、叙事结构便成了关键之所在。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全景观式报告文学”“同心圆结构”“全知型第三人称叙事与第一人称叙事交织叠加”之外,面对黄海这一空间概念,它看似“野性自然”,甚至是“自给自足,具有自知性的生态系统”,更关键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怎么处理?所以赵德发的叙事并不是放纵的、散点化的,而始终是以人与海洋的关系为主线,奠定了以黄海的知识与情感为主体的叙事地位,进而活画出:以繁华盛世之中的黄海人民为聚焦,呈现再造蓝色文明的民族企盼,这是其一;二是抚摸着历史的遗痕与伤疤,抒写着黄海与民族的苦难和伤痛;三是以黄海周边城市的繁华景色为中心,歌颂新时代的中国之于中华民族甚至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力;四是以改革开放的海洋经济为中心,呈现当下中国国富、民乐、山河安定的安祥黄海。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生动叙事,展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文人群体自由、恣肆、崇高与丰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人类在伟大和复杂的自然秩序面前,既要勇往直前,又要存谦卑之心。人类在历史积淀面前,既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又不能泥古复古,发展与进步才是要义。
三、黄海博物志
中国并非仅是农耕文明之国,而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野文明、湖海文明并存的综合文明之国。看似以农耕文明为主,但改革开放近50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始终在引领中华民族这艘古老的航船前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创造了一个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奇迹,科技成果也多在东部沿海出现,充分显示着湖海文明的巨大生命力,这恐怕也是赵德发写《黄海传》的原动力,他要对湖海文明、中华文明重新进行探讨,以完成一位有担当的作家的文化使命。
“我们是一个海洋大国,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如果要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不需要大众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吗?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蓝色基因的,只是需要更多人唤醒这一基因。”(中国第一位女船长白响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这是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获取的血的教训。”
基于上述原因,赵德发打开了他关于海洋知识、黄海知识积累的闸门,丰富的知识奔涌而出,一泻而下,形成了关于黄海的大百科全书,取得了报告文学在这一领域知识性、资料性、新奇性的绝对优势。知识性写作是相对于经验性写作而言的。经验性写作是把文学看成对生活的反映,知识性写作是将文学看成是一个连绵不断的知识系统。一个作家的写作一般既包含知识性写作也包含经验性写作,只是谁占主流,谁处于思维领导位置的问题。显然赵德发在《黄海传》中使用的是知识性写作。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人生都会遇到诸多谜团,每个人都容易陷入迷局,看不清历史迷雾,更看不清水流东西,甚至看不清天色晨昏,总需要有人指点迷津。面对占地球四分之三面积的海洋,我们不能也不该无知。许慎说:“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百川归海,相应的百川知识,也应归于知识的海洋。报告文学的新奇性、知识性很重要,新奇性本质上是具有新鲜元素即颠覆人们通常的想象之谓也,它包括未知领域的介绍;保密范围及保密级别的突破,乃至诸多解密的新鲜;传统认知的突破、更新与反思;某些社会消息的爆冷;讳莫如深的负面新闻的报道等。
黄海浩瀚而丰富的内在性,使赵德发的写作显现出了一种“忘我的辽阔”,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各种知识纷至沓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意境辽阔、雄浑悲壮、璀璨瑰丽、神奇惊艳、上天入地、龙宫探宝、磅礴激扬。从第一章“亘古沧溟”的浩瀚大水哪里来、洪州石河可曾有、黄海之名何时得、海中生物知多少;到第二章“蓝海帆影”的仙山琼阁、东渡移民、求法取经、海上丝路、渔歌号子、煮海为盐、战旗飘飘、南粮北运、明清海禁、海神幻影,可谓知识点爆棚,我无法一一引述。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散见于史料之中的无数史籍、史迹、遗存、传说、民间习俗与生动的人物和细节串联起来,创作出情景交错而又结构严谨,且能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而作者只是“在地球下方,还站了一个小人儿,我每次看到,都觉得那就是我。”
“中国雪窝”“海屋添筹”“少昊之海” “苏北浅滩”“山毛海错”“过龙兵”“海滋现象”“全真七子”“箕子陵”“卢泰愚与卢庄村的关系”“和魂汉才”“嫘祖”“张保皋纪念塔”“水罗盘”“旱罗盘”“鸡毛翎网”“岚山渔民号子”“制盐鼻祖夙沙氏” “涛雒盐场”《点石斋画报》安治泰……这些知识點你知道多少?你想知道吗?你应该知道吗?那就读一读《黄海传》,赵德发娓娓道来,用扎实而严谨的知识性话语体系向你传播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传播黄海文化。
黄海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种不守规矩的充满野性的自然,也是一个自给自足充溢着生存竞争的具有知识性的生态系统。它不是国土,却是国境,它地处国境之边,却又有繁华的港湾。它自由、狂放、无序、威严、险恶,往往让人敬而远之,然而它又有充足的阳光,纯净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鲜美的食品、繁荣的港湾。物质的丰盈,交通的方便,气候的舒适,发展的空间又吸引多少人到海边定居。人们乘愿而来,也难免内心存在焦虑与恐慌,因此窥探其深邃的奥秘,了解更多的海洋知识,关注其古往今来的变迁,《黄海传》的推出正逢其时。它是对海洋经济的一次有力回应,是对“已知的未知领域”和“未知的未知领域”的明白阐释,是对历史信息的真实性、自然风貌的完整性、海洋生活的延续性的辩证述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伟大的艺术就是处理环境,使它的灵魂创造生动的、转瞬即逝的价值。”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青松说过:“报告文学要为国家说话,要为人民说话,要为不会说话的自然说话,要为不会说话的地球说话。”这就是《黄海传》的全部意义。
四、无处不在的“代入效应”
读者阅读报告文学往往会产生“代入效应”,只是由于作品题材的不同,产生的“代入效应”的主体众寡不同。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产生代入效应的更多的是兰考县委、县政府的一班人和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等广大贫下中农们。而《无极之路》产生代入效应的大约是无极县的一帮领导干部及中华、邱满国、张水莲、王承志、杨洛申、叶春霖、彭老麦等无极县的人民群众。而《黄海传》作为全景观式报告文学所涉及地理环境甚广,徐州、连云港、盐城、日照、临沂、青岛、烟台、蓬莱、威海、荣成、刘公岛、黄骅、沧州、营口、鲅鱼圈、大连……乃至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和生活过的人均会产生代入效应。久远的历史叙事又会让与那些历史事件有著千丝万缕联系的读者产生悠悠追忆的代入效应。《黄海传》所涉及行业众多,国防、航海、港口物流、制盐、渔业、水产养殖、深海科考、科研公关乃至张健、郭川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各种事件的经历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均会产生代入效应,因此,我认为此书特色之一是“无处不在的代入效应”。
书中提到“辽沽诸水”,指辽水、沽水(今海河),其泥沙也只能沉淀于渤海,影响不到黄海。我马上联想到我的祖籍天津大直沽,我年少的曾祖张宝荣和他哥哥穿着破衣烂衫,冒着刺骨海风去拾“网落”,搂潮水打到岸边的杂草柴禾烂木头,晒干后好烧锅做饭;青年的曾祖跃入大海,救起投海轻生者,还被当时的政府赐匾表彰;后来他竟成为远洋货轮上的“大车”,一幅幅历史画面久久难以抹去。
书中还提到:“德国驻山东主教安治泰又索银7.7万余两。”安治泰这个名字山东人并不陌生,而济宁人知之更深,安治泰的墓就在济宁,他建的戴庄教堂现在是戴庄医院。儒教与洋教之争轰动一时,清廷为此下了二十多道圣旨,直到改革开放后其子孙还想投资重修戴庄教堂,没人会签字同意。所以说《黄海传》的代入效应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它不仅使黄海沿岸人的记忆被唤醒,其他地区的人也会将自己的记忆、思考融入阅读中,例如澳门人对《七子之歌》的铭记。
“一战期间,共有14万多名华工赴欧洲战场。”这又让我想起我的四曾叔祖,他就是这十四万人之一,后来死在法国,没有婚娶,没有后人,如果我不在这儿写下一笔,他就彻底在茫茫历史中消失了。没人还知道这十四万华工与今天中国人的有机联系。这确实是“对遗忘的补偿”。
“装卸货场起初以人力为主,肩扛大包,脚踩跳板,依然是好多码头工人的形象。”“好多老乘客都记得跑这条航线的‘工农兵号,记得3.1元一张的五等舱船票,记得乘客们从烟台买了一袋袋白面做的‘火烧(那时候东北缺细粮)扛着上船的情景。”这些家父年轻时都曾亲身经历过,今天看到赵德发先生的记述,怎能不感慨良多?“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代入效应有时是读者思考联想追忆的结果,有时是读者下意识的心理反应。总之,代入效应越广泛,越深入,报告文学的影响力越大。历史细节越丰富,闪光点越多,越容易引发人们的代入效应。这是报告文学写作中应该关注的良性循环技巧。
我们常讲: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报告文学创作,不应是高于生活,而应是“源于生活,点亮生活!”而代入效应就是切实的点亮生活,这就是报告文学社会意义之所在。至于如何“点亮生活”?不是你写得“高大上”就能点亮生活。我认为:报告文学作家的艺术感受力与小说家的艺术感受力是不同的,小说家需要的是创作灵感,是与常人不同的对事物的敏感性,而报告文学作家的艺术感受力是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细节,特别是感人的细节。这样的细节越多,越容易产生代入效应。
《黄海传》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赵德发钩沉稽考,援古以正今,据事以类义,情真而景应,景明而情深,意境悲美,耐人回味。自然的文学书写能走多远,全凭作家对自然的认知深度和广度。黄海改变着人,人也改变着黄海,黄海人与黄海是生死相伴的。在自然文学理论中,地方(也就是黄海)不是一种物理位置和空间关系,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理论或方法,它只是一种存在、一种过程、一种状态。如何评价一部自然书写的作品?我们必须秉持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审视其不同时段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是否如实、真切,是否写出了历史的必然。自然的诗意永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和思考,如果我们只是沉迷其中,只能产生游记而非报告文学。而赵德发的功劳在于赋予黄海一种个体的精神和意义,使其成为壮阔多姿的自在之物。小说在于写好闲话,而报告文学在于写好实话。赵德发做到了,在整部作品中,我们没有找到一点“心灵鸡汤”。看到的是黄海的自在、自为,黄海的必然,中国的必然。
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关注身边,介入社会,贴近大地,直面苦难,反思历史,以此抓住时代脉搏,获得抵达人心的力量,让作品拥有永恒的生命力。赵德发不是思想家,却有着超强的哲理和思辨能力;赵德发不是历史学家,历史典故却能信手拈来。这就是我读《黄海传》的感受和思考。今将这粗浅的感受和思考写出来,以求教于方家和赵德发先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