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首位

时间:2024-04-23

文/陆仁权 靳美珍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首位

文/陆仁权 靳美珍

1949年3月23日,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标志着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胜利结束。这一天党中央毛泽东带着在西柏坡绘制的筹建新中国的蓝图,奔赴北平去兴建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大厦,开启建设新社会的道路。在这吉祥日子里,在庆祝建党90华诞之际,我们回顾和学习党中央在西柏坡1年9个月(1947年7月12日—1949年3月23日)的岁月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当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首位,更好地全面地落实 “十二五”规划 《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关注和保障民生是西柏坡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打碎和铲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着眼于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凯歌进行的时代所创造的。以 “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已为国人所共知。作为以地域命名的政党精神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它应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关于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关于党的理论建设的经验,关于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经验,关于反腐倡廉建设,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的主张等理念和作风的概括和升华。它依托一定条件产生,又会超越产生的历史时代而流传,为后人追思、传承和弘扬。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距今已60多年了,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史,为西柏坡精神的进一步发扬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土壤。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时代需求,阐发西柏坡精神的某一方面使之成为新亮点,才能使之在前进的征途上光芒四射,永不衰竭。

民生一般指百姓的生计,任何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重视程度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还是政权平衡发展和兴衰的问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上升到 “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民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土地和资本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它构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解决办法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这就为中国近百年探索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思想之源。

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学说进行了继承和超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民生问题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之一。关注 “国计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民生问题贯穿中国共产党全部实践的始终。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贯穿党的历史的一根红线。在中央苏区毛泽东要求要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延安时期,他提出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组织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增加物质福利。因此关注民生是中央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柏坡时期,关注和保障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为着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要求。表现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继续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民生之本。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大力推进新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这一革命壮举既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所有制,又为了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解决他们的基本民生问题。第二,解决工人的就业问题。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一座座城市被党和人民接管,工人的就业问题被提到了党的工作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毛泽东指出: “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以至于占领一个城市好几个月,生产建设的工作还没有上轨道,甚至许多工业陷于停顿状态,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了,不满意共产党。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8页) 第三, 保障和改善工人生活。刘少奇在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说: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后要依靠工人,发展生产,办法之一是 “尽可能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勿使之过低”。“例如当物质缺乏时,除保障军队生活外,第一就是保障工人生活,要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后方机关职员较高。” “疏忽对工人生活的保障,对工人生活漠不关心,那更是错误。在极端困难时,工人生活虽苦,而我们的生活更苦,那我们就有理由说服工人,取得他们的谅解,获得他们的支持。” “共产党要为工人阶级生活的改善而斗争,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1—422页) 可见, 关注和保障民生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应当要大力弘扬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首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历史告诉我们,新中国全面开展建设时社会制度的起点是高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物质文化方面的发展起点是很低的,是 “一穷二白”。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和主题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主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的历史任务主要是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国防体系。这是一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划时代伟大历史性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根据发展是硬道理的命题,依然奉行赶超战略,始终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物的生长为财力和资源配置重点,倡导 “先生产后生活”,鼓励人民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积累资本作出极大的付出,其影响日积月累,促成了今天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可持续发展难题。这个难题其实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标准和发展模式问题的集成。种种现实表明,民生问题凸显成中国共产党人要着力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列宁多次告诫人们:要根据政治经济条件发展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各个不同方面分别提到首位。他在1902年党刚刚创建时就要求,把革命理论作用提到首位,系统地阐述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作用。他的名言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905年以后,在俄国政局发生变化,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到来,革命遭受挫折,布尔什维克处在危难之际,列宁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以及我党的全部纲领和策略的 ‘原则基础’现在被提到党的整个生活的首要地位。”(《列宁全集》第20卷,第59页) 列宁的 “首位” 思想是分析了马克思的书信后得出的科学论断。他说: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英美工人运动的言论同德国工人运动的言论比较一下,……从科学的角度看,……看到善于针对不同的政治经济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加以强调的本领。” (《列宁选集》第

1卷,第710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弘扬西柏坡精神,也应贯彻列宁 “首位”论思想。在以 “十二五”规划为标志的新阶段,应从我国变化着的国情党情实际出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首要位置。坚持这样的理念,我们从 “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开始,既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又要把民生作为第一目标。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的新征程所需要的,这是符合 “十二五”规划精神,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期待的。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首位,全方位地落实 “十二五”规划 《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惠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史国史上的第一次。今后,我们要树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弘扬西柏坡精神首位的思想,以此为指导,保障 “十二五”规划 《纲要》的全面落实。

首先,要深化对民生问题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衣食住行用,仅仅认为这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在 “十二五”时期,民生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毛泽东早在1925年12月在回答 “为什么要革命”问题时,就坚定地把: “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列入其中。 (《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1页) 可见,民生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应当看到,如果只有GDP的快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得不快,幸福感得不到提高,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会出偏差。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断了解民生、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并落到实处,使全体人民深切地感到 “幸福来敲门”,这样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其次,要认真落实好 “十二五”规划 《纲要》的各项惠民生的指标。 “十二五”规划 《纲要》的最大亮点是规定今后五年我国经济 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要超过7%,这样,我国就迈出了居民收入增长要高于经济增长的历史性一步。这充分彰显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坚持 “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相关,在12个约束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相关的。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 《纲要》提出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这个人数就比 “十一五”末增加1个亿,相当于每年增加2080万;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比较困难的现实, 《纲要》特别提出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就是心无旁骛,抓好落实。坚持不懈地抓落实是我们今后实现“十二五”规划 《纲要》规定的惠民生各项指标的主题词、关键词。

当前弘扬西柏坡精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各级领导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献礼工程”,克服过分注重GDP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思维,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各项民生工程和民富工程做好,我们的社会将变得和谐又可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