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1219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后經历了十年左右的西域生活。种种西域风物、风俗人情融入了他的诗作。在《湛然居士文集》中,描写西域景物及后期追忆西域生活的诗篇占据了大多数。耶律楚材的西域诗提供了审视西域的全新视角,展现了与以往边塞诗不同的西域景观,也体现了其“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华夷一统”的民族观念。研究《湛然居士文集》中的西域诗能以古鉴今,有现实启示意义。
一、自然景观的书写
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由也儿的石河经过不剌城到达天山,1220年,成吉思汗攻克了撒马尔罕,耶律楚材留驻河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西域诗。耶律楚材能用包容和欣赏的眼光去参照西域景物,展现出和以往边塞诗迥然不同的西域风光。
在《过阴山和人韵》中,耶律楚材详细记载了阴山的奇峻险要:“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路过天山时正是秋天,他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猿猱欲度愁攀援”,认为阴山之险要达到了“猿猱鸿鹄不能过”的程度。同时,“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和“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两句,凸显了阴山的高峻。高耸重叠的山脉掩映在云层之中,突兀的峰峦直插云霄,高山挡住了夜晚升起来的月亮,直到凌晨四更,月亮升到一定高度时才可以看见。耶律楚材诗中的阴山巍峨雄奇,仰视高入云霄的山峰,难免会令人有“凛凛生恐惶”的恐惧感和压迫感,但诗人更多是感叹造物的神奇。阴山雄险难以跨越,成吉思汗大军此刻却翻越阴山西行,诗中体现人的能动性战胜自然的豪情。
八月,阴山已经落雪,与内地不同的西域高原景观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过阴山和人韵·其三》中有“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的描写,《过阴山和人韵》中也有“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的描写。“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过阴山和人韵》)在白雪的掩映下,常青的松树愈发苍翠。“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过阴山和人韵·其三》)在严寒中挺拔屹立的青松郁郁苍苍,西域并不是荒无人烟的,除了西行的将士,还有居住在此的人家。透过茂密的松林缝隙望去,远处有农田,这一派自然和谐的景色令行军路上的耶律楚材喜爱不已。对比以往边塞诗,耶律楚材以主人翁视角描写了一派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西域风光,丰富了西域诗歌的内容。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这组诗记载了西域河中地区的春光:“细细和风红杏落,涓涓流水碧湖明。花林啜茗添幽兴,绿亩观耕称野情。”“含笑山桃还似识,相亲水鸟自忘情。遐方且喜丰年兆,万顷青青麦浪平。”“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时平。”诗人连写十组诗歌来赞美西域春景,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娇艳的红杏和山桃,农田里麦浪青青,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碧绿的湖面上水鸟争相嬉戏,这样的西域春景图在以往描写西域边塞生活的作品中少有,西域不仅有沙漠、雪山,也有诗人笔下这样宁静美丽的春光。
二、人文景观的书写
耶律楚材详细记载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与物产,诗中描写最多的水果是各种瓜类、杷榄、葡萄、石榴。
西域自古盛产各种瓜类,《西域尝新瓜》中有“午风凉处剖新瓜”的描写,可见瓜类是当时河中地区常见的水果。《西域河中十咏》中写道:“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赠高善长一百韵》中也写道:“甘瓜如马首,大者狐可藏。”这种瓜为河中地区土特产,因形状大小如马首而得名。
杷榄也是河中地区土产,其仁甘香如杏仁,花如杏花而色微淡,冬季开花,营养丰富,因广泛种植而价格低廉。在《湛然居士文集》中,常与另一土特产——葡萄一同出现,如《再用韵记西游事》:“亲尝芭榄宁论价,自酿蒲萄不纳官。”再如《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二》:“葡萄架前葡萄酒,杷榄花前杷榄仁。”
西域天寒,酒可暖身,不同于中原地区粮食、梅子等酿制的酒,西域酿酒原料多来自当地,故多葡萄酒、马奶酒。由《寄贾抟宵乞马乳》可见诗人对马奶酒的喜爱:“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色浅白、滑腻、微香的马奶酒,诗人“愿得朝朝赐我尝”,可见喜爱之深。
河中地区人民居住的地方多为穹庐,室内常见土炕,人们喜欢在室内铺上毛毯,如“主人欢喜铺毛毯”一句。“随分有弦管,巷陌杂优倡。佳人多碧髯,皎皎白衣裳。”由此可看出当地人民喜好歌舞娱乐,喜好穿白衣。这些生活习惯大多如今的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保留。
耶律楚材的西域诗还体现了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往融合。《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五》中写道:“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伎拨胡琴。”西域本有胡旋舞,唐代时已传入中原地区,但在诗人与朋友宴饮的时刻,西域舞者也开始学习中原的汉舞,体现了汉族舞蹈在西域的传播。搭配着西域的胡琴弦乐,舞者表演着汉舞,汉舞加胡乐的搭配令诗人“五夜欢心犹未已”,可见诗人对文化融合持赞赏态度。
茶产自南方,但在耶律楚材的西域诗中也常见茶的身影。如《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诗人在西域获得友人所赠的建溪茶饼,如获至宝,连写七首诗回赠。建溪茶原产自福建地区,由王君玉带来西域。《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三》中也写道:“细切黄橙调蜜煎,重罗白饼糁糖霜。几盘绿橘分金缕,一碗清茶点玉香。”诗人去蒲察七斤处做客,主人准备了产自中原地区的清茶和西域常见的白饼招待他。耶律楚材的诗歌从饮食上展现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形,成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的生动写照。
《湛然居士文集》中的西域诗,笔触涉及西域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如今研究古代西域人民生活提供了与以往诗歌不同的全新视角。
三、政治理想的“以儒治国”和“华夷一统”
(一)“以儒治国”的政治理想
耶律楚材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一直希望帝王能采用儒家思想,以“仁”治国:“逆取乃顺守,皇威辅深仁。”(《和平阳王仲祥韵》)耶律楚材也希望儒家思想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受这一愿望所驱使,耶律楚材义无反顾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这种积极入世、为国为民的情怀正是儒家思想的反映。
在西征的一开始,诗人笔下的景物多雄奇壮丽。西域地区天气严寒,气候条件恶劣,耶律楚材在《过阴山和人韵·其三》中也有“八月阴山雪满沙”的描述。《过阴山和人韵》的一开头便是“阴山千里横东西”,一个“横”字,写出天山山脉作为天然的屏障,横贯东西,挡住了西行的去路。诗中极力渲染西天山之高、之险,渲染天气的严寒,都只为体现蒙古大军“天兵百万驰霜蹄”的勇猛威武。“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西域与中原地区之间沟通很少,但成吉思汗如今跨越天险,不畏严寒,如天兵降世一般,踏着霜雪一路行军。即使在难以行军的果子沟地区,成吉思汗大军也能克服困难。“四十八桥横雁行”,一路凿石开路,砍木为桥,成功建桥四十八座,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通道。此刻的耶律楚材认为自己正在跟随明主开辟疆域,因此刻的伟大事业而心潮澎湃,故诗风境界开阔,充满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魄。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耶律楚材客居西域十余年,这十年间“贫困志不渝”。然而,据《元史》记载,元初并不看重儒士,擅长造弓的常八斤也能被皇帝重用,并说出“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的话,可见在元初这样尚武的时期儒士地位之低。成吉思汗大军每到一地必屠城,耶律楚材进谏时只能借占卜来劝勉。成吉思汗大军到达东印度时见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生物,耶律楚材回答说,这是一种名叫角端的瑞兽,好生恶杀,这是上天派来告诫成吉思汗仁政保民的征兆,这才达到了进谏的目的。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耶律楚材善用佛家和道家思想进行自我纾解。对于儒释道三家思想,耶律楚材采用包容的心态,看到了各家思想之长,他并不偏颇地只学一家,而是融合三家思想。他的诗作中既描写了和友人坐在土床上谈玄论道的经历,也有抒发自己儒学思想。在西域遇到道家代表人物丘处机时,他满怀欣喜,一见如故,并作多篇诗作,两人互相唱和,由此可见耶律楚材开放包容的思想。
(二)“华夷一统”的民族观念
自古以来就有严“华夷之防”的说法存在,夏商之时华夷之说就已出现,西周时期明确出现了华夷有别的说法:“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分服”的思想按照与周王室血缘关系亲疏将中原各族与其他地区民族区分,在此后的时间里,伴随着边疆地区的局势变化,华夷有别的观念或增强或削弱,但一直存在。华夷有别并不是否定其他民族,而是强调中原文化的正统思想。到了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积极吸收学习中原文化,耶律楚材看到了中原文化的长处,也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故而提出了“华夷一统”思想。“华夷一统”将各文化放置在平等的地位,主张文化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以《焦氏易林》中《蒙·屯》为例,写到边地部族时,“非吾习俗,使我心忧”一句将边地部族放置在“我”的对立面,以他者的视角进行审视。面对双方习俗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引发的文化矛盾,表达了一种忧虑的心态,反映了汉代中原人民面对边地部族时的社会心理。耶律楚材也看到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国家要发展壯大,各民族必须平等、共同发展,这种“华夷一统”的思想观念体现在耶律楚材的诗中。诗人赞美了河中地区的风光,虽然与中原风俗习惯不同,但诗人在新奇的同时也积极接受并参与其中。《扈从羽猎》:“自笑中书老居士,拥鼻微吟弓矢废。向人忍耻乞其余,瘦兔瘸獐紫驼背。吾儒六艺闻吾书,男儿可废射御乎!明年准备秋山底,试一如皋学射雉。”游牧民族擅长射猎,诗人在诗中将狩猎的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挽成新月的弓、走兽在奔逃中惊扰到的飞鸟、马蹄如霹雳闪过,瞬间只留下尘土飞扬……在诗的末尾,诗人将笔锋转向自己,自己不会射猎,只能向别人讨得一些别人不要的猎物,自嘲的同时又想到孔子教弟子六艺,认为男子不可像自己现在这样荒废骑射,自己也要学习,争取明年围猎时一展身手。这种不以儒士自居,积极向西域民族的心态、昂扬乐观的态度,正是耶律楚材“华夷一统”政治思想的表现。
四、结语
在《湛然居士文集》中,耶律楚材详细描绘了西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元代时期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场面和风俗习惯。同时,其西域诗中描绘的西域图景和诗歌风格与以往边塞诗有所不同,极大丰富了西域诗歌内容。耶律楚材的诗歌让人们借助诗歌的形式一窥元初西域的自然风貌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其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及对民族交往的欣喜,都对当下的时代有
一定启示。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耶律楚材西域诗创作研究”(RW202106)。
作者简介:杨欣(1996—),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